巨细胞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的良性瘤样病变,具有局部侵袭性,主要病因包括骨外伤、骨内出血及炎症等。巨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表现为颌骨膨胀、颌骨疼痛及骨性疼痛等,严重者可导致牙移动、错位及牙根吸收等。本病可通过抗生素结合手术、放射治疗改善,大部分患者预后较佳。
巨细胞肉芽肿的主要是由骨外伤、炎症引起,好发于发生骨损伤或是存在慢性炎症的人群以及妊娠期女性,妊娠及骨质疏松均可诱发该病。
骨外伤可导致骨内出血,继发修复性反应,导致巨细胞聚集,引起肉芽肿。
各种原因造成的炎症导致骨内出血,导致巨细胞聚集,作为异体巨细胞在体内形成肉芽肿。
妊娠期女性因妊娠引起人体内的血供、细胞等变化都有利于巨细胞肉芽肿发生和生长,从而诱发该病。
骨质疏松的人因缺乏维生素D,容易造成习惯性骨折而引起骨损伤,从而诱发巨细胞肉芽肿。
巨细胞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的良性瘤样病变,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好发于颌骨内、颌骨前部分多见,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可同时累及左、右侧下颌骨或累及上下颌骨。
骨损伤易引起骨内出血,因其自身修复性反应可导致巨细胞肉芽肿。
炎症可导致巨细胞聚集,从而发生该病。
因骨质疏松的原因易发生骨折,从而导致骨损伤,引发巨细胞肉芽肿。
女性在妊娠期其血供、细胞可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巨细胞的发生和生长。
巨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表现为颌骨膨胀、颌骨疼痛及骨性疼痛等,部分患者伴有临近骨组织破坏,本病严重者可导致牙移位及牙根吸收等。
颌骨呈不规则膨大、突出。
患者自觉下颌骨区疼痛,按压下颌骨时有压痛感,在张口时为甚。
继下颌骨巨细胞肉芽肿后,相继有不同部位头面骨、手脚骨头和四肢骨头等部位的巨细胞肉芽肿,患者都出现对应部位的骨头部位疼痛。
部分患者伴有邻近骨组织破坏。
因颌骨不规则增大,慢慢导致牙齿移位、松动。
因下颌骨区疼痛,引发炎症,导致肉芽肿增生,慢慢侵蚀牙根,导致牙根吸收。
当患者出现颌骨膨胀、颌骨疼痛及骨性疼痛时,应及时就医,提供给医生详细的病情和病史,通过一般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组织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巨细胞肉芽肿,该病需与骨巨细胞瘤相鉴别。
患者出现颌骨呈不规则膨大、突出以及下颌骨区疼痛的症状是应及时就医。
患者发生骨性疼痛或是牙移位、牙齿松动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就诊于口腔科,若发生骨性疼痛等症状可就诊于骨科。
疼痛有多长时间了?能否确定疼痛部位?是锐痛还是钝痛?每次疼痛持续时间多长?有无缓解的方式?
骨头肿胀多久了?
之前有过摔伤吗?
骨头做过什么手术吗?
之前治疗过吗?效果如何?
通过视诊等观察患者颌面部有无发生畸形,颌骨周围有无出现肿胀或是组织病变等,有利于病情的初步评估。
显示病变周围骨缺乏硬化现象,病灶境界清楚,病变部位无骨膜反应。
结果显示非特异性溶骨病变。
T1、T2加权均为低信号影像。
从病患处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切片、染色等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镜下可见巨细胞、分布不均匀,常聚集出血在周围,病变主要成分是结缔组织,含有成纤维细胞,外围可见骨小梁和类骨质,从而明确诊断巨细胞肉芽肿。
一般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辅助检查即可诊断巨细胞肉芽肿。
患者具有慢性炎症病史,且出现颌骨膨胀、颌骨疼痛及骨性疼痛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非特异性溶骨病变;病理组织确定巨细胞常聚集出血在周围,病变主要成分是结缔组织,含有成纤维细胞,外围可见骨小梁和类骨质。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明确诊断巨细胞肉芽肿。
骨巨细胞瘤的患肢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和局部肿胀、肿块,局部包块有压痛,病变的关节活动受限,可伴有相应部位肌肉萎缩、关节积液。而巨细胞肉芽肿也可以侵袭周围骨,导致骨性疼痛,具体两者应根据病理组织检查来鉴别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与巨细胞肉芽肿相似,也是对骨内出血的非肿瘤性修复过程,而且发病年龄相似。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长骨和胸椎,面骨少见,常有较大出血池,周围有扁平梭形细胞,在囊性包块中多核细胞分布规划,常有固定比例,MRI检查T1、T2加权均为高信号影像,而巨细胞肉芽肿为低信号影像。
巨细胞肉芽肿的治疗原则是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辅以药物治疗防术后抗感染,主要手术治疗方式为彻底切除术和刮除术,可进行后期放射治疗,该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用过氧化氢溶液局部冲洗、含漱、目的是清洁口腔和消毒口腔。
主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在临床上,主要是可以口服头孢类的抗生素,来进行抗感染治疗,效果就比较好,但抗生素必须要在明确有病菌感染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不能盲目滥用。
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口服或直肠给药后能迅速而完全地吸收。不良反应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绞痛,一般不影响治疗。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血液病者禁用。
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膜的能力也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半合成青霉素之一,其制剂有胶囊、片剂、颗粒剂、分散片等,偶可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孕妇慎用。
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案。手术时应考虑美观和功能重建问题,尤其是颞颌关节,因为颞颌关节破坏可能导致咬合错位、功能障碍、运动受限、神经损伤、耳聋、缩颌,甚至可伤及中颅窝及脑组织。
单纯对骨部位巨细胞肉芽肿行刮除术,目的是去除病灶部位,但复发率高。
当病变累及颅底等较复杂结构,难以彻底切除病变时,才考虑术后放疗,放疗应采用小剂量,高电压放疗。放疗与手术联合使用,可对症状进行局部控制,保留良好的身体功能和维持美观。但是放疗不能改善生存率。除了术前放疗之外,还可以用术中放疗,近距离放射治疗或更多的体外放射治疗作为补充。术前放疗的缺点是伤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且可能会延迟手术时间。
巨细胞肉芽肿经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能都治愈,一般不影响生存期,预后良好,小部分患者出现复发;若治疗不及时,会造成骨组织破坏,可引起咬合错位及神经损伤等后遗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患者需要在治疗后2~3个月进行影像学复查。
经巨细胞肉芽肿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可治愈。
巨细胞肉芽肿一般不影响患者正常寿命。
若治疗不及时或者未经过规范治疗,导致反复复发或者感染加重,导致患者咬合错位及神经损伤,造成进食困难或者面瘫等后遗症。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每2~3个月复查一下影像学检查和病变组织活检,若有复发,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应注意好饮食的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遵医嘱进行进食,少吃或不吃海产品以及腌制食品等。
非手术患者饮食一般无特殊禁忌,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保证营养均衡即可。
巨细胞肉芽肿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术后伤口恢复情况,并保证口腔清洁,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提高身体抵抗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时,需要进行皮试。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及时吃抗感染药物,防止加重。
应视自身条件多参加户外活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口腔卫生,规律刷牙,勤洗手。
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防止降低机体抵抗力。
应在家属监督下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
患者应密切关注用药后出现骨头疼痛等不良反应若疼痛加剧,应及时就医,同时也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检查,若有复发,应及时就医。
口服青霉素类抗生素时,需要提前进行皮试,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巨细胞肉芽肿的预防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身心愉快,避免疲劳熬夜,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多补充钙,避免外伤,骨质疏松者应及时补充鱼肝油或维生素D制剂,同时可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常规和影像学筛查,早期明确病情。
近期发生骨损伤或炎症的人群应注意好身体的恢复情况,可进行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异常。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洗手。
保持身心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
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多补充钙质,降低骨损伤。
避免外伤,若造成骨损伤且疼痛加剧时应及时就诊。
骨质疏松者应及时补充鱼肝油或维生素D制剂。
5500点赞
[1]周树夏.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86-190.
[2]俞光岩,王慧明.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2-107.
[3]王林,沈刚.口腔医学:口腔颌正畸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42-1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