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的(白血病性)原始细胞的累积,主要在骨髓,还有正常血细胞的生成障碍。因此,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几乎无一例外地同时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可能降低或正常,这取决于白细胞总数。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原始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发生体细胞突变的结果,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已知与该病发生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生活习惯因素等有一定关系。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病因尚不明确。
一些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因各种原因长期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液与白血病发生有关。
白血病不是遗传病,但有遗传缺陷的人群容易发生白血病。
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均可引发白血病。
获得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甲状腺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都可以发展为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酗酒与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诱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年龄在65~70岁左右, 60岁时发病率为5/100000,至80岁时可超过20/100000。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有害化学物质的人,长期吸烟的老年人群,存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家族病史的人,患有范科尼贫血等先天性疾病的人以及接受烷化剂等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容易罹患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人发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之后可出现贫血、发热、出血等相关表现,该病还可能引起颅内出血、严重感染、高尿酸血症肾病等并发症。
面色苍白、疲劳、乏力、心悸和劳累时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和体征反映了贫血的发展。但是虚弱、健康感消失以及劳累后疲劳感的程度,可与贫血的严重程度不相符。
易出现青紫、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结膜出血,以及皮肤破损后出血时间的延长提示血小板减少,也是疾病的常见早期表现。在极少数情况下,患者起病时可发生胃肠道、泌尿道、肺支气管出血。
皮肤、微小切口、伤口的脓疱或其他轻微的化脓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症状。严重感染,如鼻窦炎、肺炎、肾盂肾炎、脑膜炎等,在起病时较为少见,其部分原因是化疗开始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较少。随着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的加剧,严重的细菌性、真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变得更加频繁。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也是常见表现,许多患者诊断时就有发热。大约1/3的患者具有可触及的脾肿大或肝肿大,淋巴结肿大极其罕见,除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单核细胞型之外。
发热多出现于疾病的早期,若患者表现为高热,提示患者出现了感染。
不成熟粒细胞可在骨髓外增生、侵犯从而出现粒细胞肉瘤,继而导致眼球突出、复视、失明等症状。
白血病细胞累及中枢神经之后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乃至呕吐、昏迷等症状。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还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牙龈增生、牙龈肿胀等症状。
老年患者发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之后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降低,容易发生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发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之后血小板减少,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继而可引起颅内出血。
接受化疗的患者因其白血病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血清以及尿中尿酸浓度的增高,可使肾小管发生堵塞,引起高尿酸血症肾病。
老年人出现发热、贫血、出血等表现时应高度怀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生做相关检查,及时明确病因。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出现面色苍白、疲劳、乏力、心悸和劳累时呼吸困难等症状。
青紫、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结膜出血以及皮肤破损后出血时间的延长。
皮肤和微小切口或伤口的脓疱或其他轻微的化脓性感染。
通常建议患者就诊于血液科或肿瘤科。
面色苍白、疲劳、乏力、心悸和劳累时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多久了?
出现青紫、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结膜出血以及皮肤破损后出血时间的延长的症状多久了?
有无做过血常规检查?
有无出现过感染症状?
有没有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或有害化学物质?
患者就诊时,医生会询问总体的健康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白血病的迹象,例如胸骨压痛和在皮下出现淤青或出血点。
血样检测时,护士先用针头从患者手臂的静脉抽取血样,随后用于不同类型的检测项目以作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评估患者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如果患有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水平会上升,血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会下降。
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的血样,评估白细胞的数量、形状和大小,并寻找其中是否存在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为了得出确诊结果,患者还需接受骨髓检查,医生会用穿刺针从患者的髂骨抽取少量骨髓或小块的骨髓组织。随后骨髓样品将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的血细胞。如果患者的骨髓样本中有超过20%的未分化原始细胞,就能被诊断为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此项检测中,医生会使用穿刺针抽取患者少量的脑脊液样本,医生会在显微镜下检查脑脊液样本是否存在白血病细胞。
影像学检查是利用放射线,声波和磁场,使患者体内的器官成像。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不会在影像学扫描中呈现出成形的肿瘤组织,但是临床医生可以通过此类检查了解患者是否由于白血病而引发感染或其他的并发症。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几种类型,临床医生可以通过鉴别血液或骨髓样本中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变异情况。从而明确患者的具体病变类型,这将有助于临床制定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该检查可明确染色体核型变化,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贫血是一个几乎恒有的特征,红细胞寿命可能轻度缩短,但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生成不足。
骨髓中总是含有白血病原始细胞,在诊断或复发时,有3%~95%的骨髓细胞是原始细胞。WHO选择的标准是原始细胞≥20%,且若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中发现t(8;21)或其他CBF倒位或易位,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即可诊断。
在大约55%的病例中,存在明显的染色体数量异常(非整倍体)或结构异常(假二倍体),或两者兼而有之。
暂无明确需要与本病鉴别的疾病。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治疗、传统的强烈化疗,采用类似年轻患者的方案,剂量和年轻患者一样。目的是争取达完全缓解,改善长生存,还有低剂量诱导化疗(如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 、非骨髓抑制性药物(适合于多数老年患者)、临床试验(尤其是一些新药的试用)、干细胞移植等方法。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的目的是重建骨髓正常造血功能达到完全缓解,继而通过巩固治疗以求延长生存或治愈。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基本和年龄呈负相关,50岁以下的成人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70%,50~59岁为68%,60~69岁为52%,70~75岁为39%,75岁以上仅为22%。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诱导治疗方案仍是以DA3+7为基础的方案,柔红霉素、Ara-C连续静脉输注,但各研究组掌握的用药剂量有所不同。
由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少,可采用减低剂量的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减少剂量的柔红霉素取得了较高的缓解率(47%),毒性相关死亡率下降(41%)。采用减少剂量的DAT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死亡率为15%,而标准剂量的DAT方案相关死亡率为55%,所获完全缓解率相似(30%:25%)。
蒽环类药物是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仍需诱导缓解治疗的基本药物,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是目前唯一可口服给药的蕙环类药物,生物利用度可达30%,其生物利用度应同时考虑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和其有效代谢产物。口服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单一用药可取得40%左右的完全缓解,加用LD-Aru-C并不增加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口服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的非血液学毒性很小,但仍会导致骨髓抑制。口服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加用标准剂量的Ara-C有可能提高疗效。
地西他滨是一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该药也开始用于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达29%,有部分染色体核型不良的患者也取得了完全缓解。
由于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差、并发症多,不能耐受反复的强化巩固治疗,限制了强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的应用。一般认为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标准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应采用原来的药物进行巩固治疗。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应用的造血生长因子,主要为粒细胞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主要有两个目的:
化疗后应用主要是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相关死亡,顾虑主要是刺激白血病克隆生长的问题。
化疗前或化疗同时应用是为了促使静止期白血病细胞进人细胞周期,增强S期特异细胞毒药物的杀伤作用,提高疗效。
暂无明确手术方法治疗本病。
环磷酰胺+Ara-C+拓扑替康加减维A酸,bcl-2反义核酸+Ara-C+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细胞周期界点调节剂UCN-01+Ara-C治疗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骨髓抑制较轻,这种治疗方法在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较广。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用药主要有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及FLT3抑制剂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接受化疗之后,接受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目的为重建患者的正常造血以及免疫系统。
支持治疗:目的为防止感染、改善贫血,并控制以及预防出血情况。
CART治疗:该方法是通过人工改造肿瘤患者的T细胞,在人体外培养之后使其生产可针对肿瘤的CART细胞,再输回人体。
由于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存在预后不良的因素、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等原因,造成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差。传统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一般在50%左右,3年总生存率低于10%。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能治愈,传统化疗的完全缓解率在50%左右。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年总生存率低于10%。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防止感染,规律监测血细胞数的水平,定时复查随诊。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饮食一般没有明显禁忌,但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饮食。化疗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注意饮食清洁卫生。应避免刺激性食物、过敏性食物以及粗、硬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必要时应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温凉流质,以后给予半流质、软食,化疗期间注意多饮水。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了预防感染,应该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由于接受大剂量化疗患者,抵抗力低下,必要时可以采取保护性隔离护理。对于贫血较重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轻症病人或缓解期病人可适当活动,但防止过度疲劳。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预防感染。于进餐前后、睡前晨起用生理盐水漱口,睡前晨起用软毛刷刷牙。
对于接受大剂量化疗患者,必要时采取保护性隔离护理,移居单间或空气层流洁净病房,实施全环境保护。
贫血较重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耗氧量,防止晕厥,并避免诱发出血。轻症病人或缓解期病人可适当活动,但防止过度疲劳。完全缓解的病人可视体力恢复的情况出病室小范围活动,如花园内晒太阳、做早操等,以不疲劳为度。
患者观察体温及血压变化,记录体温变化及有无感染征象。发热时注意有无伴随症状,如畏寒、寒战、咽痛、肛周不适等。
患者应观察自身的营养状况、活动情况、排便情况。
观察化疗的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要立即就医。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护,禁止使用对骨髓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
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实体瘤的老年患者,应每年定时到医院做血样检查、骨髓检查等进行筛查。
尽量避免长期处于辐射量较大的环境中,若无法避免,应注意做好自身防护。
若无必要,尽量避免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剂。
需要接受化疗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可具有致白血病作用的药物。
4267点赞
[1]陈竺,陈赛娟主译.威廉姆斯血液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51-1265.
[2]鲁建春,冷亚美,刘霆.血液科护理手册[J].科学出版社,2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