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虫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多由臭虫叮咬之后,虫体的强酸、强碱或毒素刺激皮肤而引起的急性皮炎,临床表现主要有风团样丘疹和瘙痒,伴有剧烈瘙痒和疼痛。臭虫可在一晚上多次叮咬,形成线状损害,常因搔抓致色素沉着。本病婴幼儿多见,春夏季节多发,以药物治疗为主,一般预后比较好。
臭虫性皮炎主要是臭虫叮咬导致,臭虫叮咬后虫体的强酸、强碱或毒素刺激局部皮肤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本病自儿童7岁后,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也逐渐降低,直至中年人基本上不得此病。
臭虫以刺器刺人皮肤吸血,在吸血时先将口器直立,以下唇紧贴人的皮肤将刺针刺人皮肤,在吸血的同时注人唾液和放出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碱性毒汁,使血液暂时不能凝固,引起皮肤反应,可传播结核、鼠疫等疾病的病原体。
患者不注意卫生,不定期清洁,周围环境潮湿,容易有臭虫滋生。臭虫可分为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温带臭虫的孳生范围比热带臭虫广泛,主要栖息于室内墙壁、木质家具的缝隙、草垫、床席等处,亦可栖息在交通工具及公共场所的桌椅缝隙中。
臭虫性皮炎春夏多见,好发于婴幼儿,有时一家数个儿童同时发病,其具体的发病率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臭虫主要滋生于人员流动性强、环境难以治理的客车、船舶等交通工具和集体宿舍内。
臭虫性皮炎主要是由于被臭虫叮咬导致,所以是经由臭虫进行血液传播。
臭虫性皮炎好发于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尤以学龄期前更为多见,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被臭虫叮咬后容易发生炎症反应。
臭虫性皮炎的典型症状是风团样丘疹,伴有剧烈瘙痒和疼痛。臭虫可在一晚上多次叮咬,形成线状损害,常因搔抓致色素沉着,本病患者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风团样丘疹,皮损中央有针尖大小瘀点、水疱、大片红斑或紫癜。本病往往好发在躯干、四肢伸侧,但头面部较少被波及。
剧烈瘙痒,夜间尤著,可影响睡眠,常因搔抓引起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
疼痛,被叮咬部位疼痛明显。
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病程约1~2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
本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臭虫叮咬与季节及个人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对于皮损不典型,症状严重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臭虫接触史对诊断非常重要。
出现风团样丘疹,局部皮疹严重、夜间剧烈瘙痒、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通常就诊于皮肤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瘙痒、疼痛、皮疹等)
这些症状是何时出现的,是否有进食过易致敏的食物?
是否有昆虫接触史或最近有无户外活动?
既往有无类似症状?同住亲人有无类似症状?
有无其他疾病?
可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皮损特点,为风团样丘疹,皮损中央有针尖大小瘀点、水疱、大片红斑或紫癜。
如查快速血浆反应试验、血沉等,可能会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用以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
有臭虫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为风团样丘疹,皮损中央有针尖大小瘀点、水疱、大片红斑或紫癜,夜间剧烈瘙痒、疼痛,好发在躯干、四肢伸侧,但头面部较少被波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可诊断为臭虫性皮炎。
臭虫性皮炎的治疗方法是消除病因,周围环境进行杀虫,症状轻微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霜,选择具有止痒、消炎作用的洗剂或乳剂外搽,内服抗组胺药物,皮肤泛发、过敏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激素治疗。
局部外搽1%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具有止痒、消炎的作用。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及抗增生等作用。醋酸地塞米松为中效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是氢化可的松的30倍,几乎无水钠潴留作用,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可用于儿童。
常见的有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根、赛庚定等,抗组胺药为H1受体拮抗剂,有拮抗组织胺的作用。抑制血管渗出,减轻组织水肿,对于某些以组织水肿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有较好疗效,具有良好的止痒、抗过敏效果,可以对抗由虫叮咬引起的瘙痒、红肿。
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片口服有一定疗效,常常与抗组胺类药伍用。
往往使用维生素C或维生素B12与抗组胺类药联合治疗,可望获得较好效果。
该病无手术治疗。
本病治疗以祛风清热为主,本病应用四物汤(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或五苓散(泽泻、茯苓、猪苓、桂枝、白术)煎服,效果颇著,也可服中药制剂,犀角化毒丸、赛金化毒散、小儿香桔丸,有清热解毒功效。
臭虫性皮炎患者一般经过积极的治疗,能够治愈,1~2周皮损就会消退,预后良好。
臭虫性皮炎经积极治疗可治愈。
臭虫性皮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臭虫性皮炎患者用药1周后需要复诊,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明确疾病恢复情况。
臭虫性皮炎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饮食即可。
臭虫性皮炎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皮肤护理、运动护理,应遵医嘱用药,避免搔抓、刺激患处,同时应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遵医嘱用药,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降低治疗效果。
注意个人防护和职业防护,避免与宠物、家禽接触,可用含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含除虫菊酯类的杀虫剂对环境消毒;平时衣物应保持柔软,避免刺激受损皮肤;不可搔抓患处,避免沾水,引起破溃;敏感性皮肤容易干燥脱皮,注意给皮肤补水,保持滋润。
规律作息,日常适当增加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臭虫性皮炎是春秋季节的多发病,尤其多见于户外活动后发生,是由于臭虫叮咬引起,因此该病的预防以预防臭虫叮咬为主,应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做好防护,定期杀虫等。
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以杜绝引起臭虫滋生。
住所处室内外可喷洒杀虫剂,以消灭臭虫等有害的节肢动物。
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少去杂草及花草茂盛处游玩,尤其注意不要躺卧在其中。
减少与宠物的亲密接触,尤其是幼儿。
外出去野外活动时,可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防止被咬。
4770点赞
[1]张学军,陆洪光,高兴华.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2]谢娜娜,宋洪涛.蚊虫叮咬后抗炎止痒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01):12-14.
[3]高剑,刘君,侯秋莲,法蒂玛·穆特力甫,马秀敏,伊慧霞.新疆某高校宿舍群发性臭虫叮咬报告1例[J].医学动物防制,2018,34(08):808-810+818.
[4]段义农等主编;曹建平等副主编.现代寄生虫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