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为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含2~3胚层,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未成熟胚胎组织构成,主要为原始神经组织。病因不明,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还需结合化疗。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可能与神经系统、内分泌因素、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有关。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还在研究之中。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属于恶性肿瘤,占卵巢畸胎瘤1%~3%。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多见于年轻患者,平均年龄11~19岁。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平均年龄11~19岁。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临床表现常见腹部包块、腹痛等,60%患者有腹腔积液,且因腹水使体质消耗、体重减轻,大多数患者的月经及生育功能正常。
为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常见症状之一。顾名思义,患者可在自身腹部摸到异常包块,其包块位于腹部单侧,呈没有压痛的球形。
同上表现,也为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表现为下腹部出现撕裂样、刀割样剧烈痛感,且其可涉及到肛门处,还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
此表现是由于腹腔内肿瘤压迫胃部所致,患者自感腹部胀满不适。
由于畸胎瘤为消耗性疾病,长时间以往,若营养未补充足够,即可出现体重减轻、消化不良。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消瘦、胃肠道症状、下肢水肿和疼痛、阴道流血等症状。
少部分未成熟畸胎瘤会发生扭转。
未成熟畸胎瘤破裂或者扭转后,可能出现感染导致腹膜炎。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一旦发作,患者会很痛苦,需要在发现病症时,及时就医。由于其早期不易被发现,因此当出现腹部异常包块时,即可及时就医。
腹部触及包块,不论大小,及时做检查确诊疾病性质。
腹痛、阴道不规律流血、消瘦、贫血等需要及时就医。
无诱因的出现消化道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或肿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如贫血、恶病质等可能去血液科检查。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部包块、阴道流血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头晕、下肢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检查发现肿块,囊性或是实性,其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有利于病灶定位与相邻结构关系,还可了解血供情况。
可判断周围侵犯以及远处转移情况。
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见血清AFP可升高,AFP叫甲胎蛋白,为肿瘤标志物。当其数值升高时,即可判断是否存在肿瘤,以及对判断良性、恶性也有重要意义。
此检查为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诊断金标准,可经过病理检查,若结果符合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特征,则可确诊。
具有腹部包块、腹痛、腹水等典型症状。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AFP血清学检查可以进行确诊。
术后病理检查符合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特征。
卵巢成熟畸胎瘤多为囊性,实性罕见,脂样小球体漂浮于囊液内,形成浮球征。
卵巢囊瘤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病理学不同,可资鉴别。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需要行全面分期手术,但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年轻患者,不论期别早晚,只要子宫和对侧卵巢正常,均可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切除患侧附件。另外,可仅对可疑淋巴结进行活检,无需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部分患者需要采取化学药物治疗,对于Ⅰ期G1以上的均需要化疗,可选用BEP方案,即依托泊苷加顺铂、博来霉素,或选EP方案即卡铂加依托泊苷。
如年轻患者进行单侧附件切除术,或者为了减少疾病复发和转移,可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如贫血的患者可能会输血,有感染的患者需要抗感染治疗。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是恶性肿瘤,其复发率与转移率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接受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85%。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目前不能治愈。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接受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85%。
术后根据病情定期复诊,特殊情况需缩短复诊的时间。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膳食多样化,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超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限制饮酒,每天食盐<6g。
不吃辛辣食物,少喝浓茶、咖啡。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患者的日常护理从生活规律、饮食和心情管理等多方面着手,部分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应给予理解、陪伴,加强心理疏导。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内衣裤,以免阴道异常分泌物存积在内裤上,易发生感染。
了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遵医嘱进行服用药物。
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以及盆腔B超,及早发现肿瘤复发。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病因尚未明确,青少年女性应注意筛查,平时注意健康保健。
青少年女性定期筛查腹部超声和肿瘤标志物。
注意休息,避免长期熬夜,也不能够吸烟、吸二手烟等。
适当运动,如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
4229点赞
[1]刘艳,王肖,赵婷,卢媛.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式[J].中国临床医学,2017,24(01):97-102.
[2]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9-3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