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丝虫病是通过蚊虫传播,是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蚊是中间宿主(丝虫在蚊子体内生长),人为终末宿主(丝虫成熟后经蚊叮咬传给人类),我国丝虫病主要病原微生物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一般是班氏丝虫,在我国多见于黄河以南各省。
我国丝虫病主要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我国以班氏丝虫常见,该病一般通过蚊虫传播,人是丝虫成虫的终末宿主,蚊是幼虫的中间宿主。好发于男性青壮年、黄河以南各省地区人群、农民、伐木工人等易接触到蚊虫者等。
目前上尚未有权威的发病率统计,该病在我国多见于黄河以南各省,在丝虫病流行区内居住或曾到过疫区,如出现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结节、乳糜尿、象皮肿等表现时,应考虑本病。
蚊虫叮咬传播
他们从事户外工作的比较多,如田间、树林等处,没有采取适当防护极易被蚊子叮咬,因此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黄河以南地区气候潮湿,蚊虫较多,所以多见。
在树林里劳作时没有采取穿长袖、长裤、戴口罩手套等可被蚊子叮咬。
皮肤丝虫病潜伏期一般为3月至2年,多为1年,临床上可分为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该病好发部位为股部、腹股沟、下肢,容易并发贫血及其他感染,常见症状有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淋巴水肿等,有时还会并发继发性细菌感染、贫血等症状。
主要是成虫及微丝蚴的代谢产物引起的炎症反应,在感染后数月出现。
多见于下肢,常周期性发作,局部呈红线,由近端向远延伸。
由寄生在阴囊淋巴管中成虫引起,反复发作,出现发热、睾丸及附睾肿大,精索有结节状肿块,伴有疼痛。
多发生于小腿下段内侧,局部皮肤红肿,紧张发亮,有压痛及烧灼感。
表现为小便呈现不同程度的乳白色,如豆浆样,无特殊气味。
主要特征是淋巴管阻塞引起的象皮肿
腹股沟浅淋巴管阻塞,出现阴囊淋巴水肿或大阴唇象皮肿。
股部淋巴管阻塞,发生下肢淋巴水肿或象皮肿。
股深部淋巴管系统阻塞,出现乳糜尿、乳糜腹水。
精索、睾丸淋巴管阻塞,出现睾丸鞘膜积液。
皮下结节:多位于乳房皮下组织或表浅乳腺组织内,常为黄豆至鸡蛋大的单个皮下结节,呈梭状、束状或结节状,境界清楚,生长缓慢。
可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体温超过38度,多于体温上升期间出现怕冷、口唇苍白、身打哆嗦等。
该病未积极治疗,病情延误,由于全身免疫反应和各种炎症,患者可以出现贫血。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因为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其他病原体感染,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脓毒血症。要及时去医院就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皮肤丝虫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容易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所以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一旦局部皮肤出现红线、淋巴结肿大、丹毒样皮炎等症状,并且居住于疫区或者曾到过疫区,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完善实验室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出现反复发作的非细菌感染的淋巴管炎或淋巴结肿大及时就医。
出现丹毒样皮炎、局部皮肤红肿紧张发亮及时就医。
居住于疫区或曾到过疫区出现发热、寒战及时就医。
出现睾丸及附睾肿大、精索有结节状肿块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有红线、睾丸及附睾肿大、精索有结节状肿块、发热、寒战等症状,可以去皮肤科就诊。
如果出现贫血等并发症可以去血液内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有哪些症状?(比如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出现红线、下肢皮肤红肿紧张、发热、寒战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是周期性发作吗?
你现居住在何地?
最近有没有去哪里出差或者旅游?
你从事何种工作?
你的同事或亲戚朋友有过这些症状吗?
做过相关检查吗?检查结果是什么?
进行过相关治疗吗?治疗效果怎样?
有没有对药物过敏?
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精索、睾丸或附睾,可观察到小腿下段内侧局部皮肤红肿、紧张发亮,并且有压痛及灼热感,晚期病例可以看到象皮肿,局部皮肤肿胀,压之有凹陷,皮肤干燥、肥厚、汗毛脱落,肤色加深变暗,外观畸形。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还可伴有贫血,该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于晚10时后取外周血中涂片,或者取乳糜尿、乳糜腹水或淋巴液离心沉淀中发现微丝蚴,可确诊皮肤丝虫病。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协助诊断,指导治疗。
主要表现为淋巴管内膜炎和上皮样肉芽肿反应,主要协助诊断有皮下结节的皮肤丝虫病患者或者微丝蚴检查无明显异常者。
流行区居住史。
有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精索增粗或有结节、乳糜尿、象皮肿、发热、寒战等症状。
于晚10时后取末梢血做厚涂片片或鲜血片发现微丝蚴可确诊,或者取乳糜尿、乳糜腹水或淋巴液离心沉淀,在沉渣中发现微丝蚴可确诊。
皮肤丝虫病治疗为以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药物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症状比较严重时可以手术治疗。该病是慢性传染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药物主要有乙胺嗪、呋喃嘧酮。
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也可选用针刺或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该药对丝虫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主要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对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肝病、肾病、急性传染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暂缓治疗。
该药对成虫及微丝蚴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主要副作用有发热和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服药期间注意检查心电图和肝功能变化。
鞘膜积液可用睾丸鞘膜翻转术治疗,将多余的睾丸鞘膜切除,然后将剩余鞘膜翻转至睾丸附睾后面进行缝合。术后常见有出血、阴囊肿胀、感染等并发症,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仔细止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象皮肿可用辐射热烘绑疗法,以消肿活血改善淋巴循环,也可用绑带包扎加音频治疗,必要时也可以切除一部分增生的结缔组织。
患者因为腿部象皮肿,外观畸形,常有自卑的消极心理,不爱外出,情绪极其不稳定,对生活工作失去信心,应进行心理辅导,使患者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如果并发其他微生物感染,可用磺胺及其他抗生素。
皮肤丝虫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如果早期发现,积极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果病情延误,不能及时治疗,可出现象皮肿、贫血和其他严重感染,后果严重,预后不良,患者需要定期复诊。
皮肤丝虫病能治愈。
根据疾病的发现时间、是否积极对症治疗、病人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寿命一般不能确定。
建议患者半个月复查一次,主要复查项目包括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饮食清淡,多喝热水,多食用易消化、好吸收的食物,少食油腻、辛辣、煎炸类食物。保证食物摄入多样化,多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及蔬菜,补充维生素。
皮肤丝虫病的患者一定要进行蚊虫的防治工作,加强个人防护,注意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医嘱服用药物。
蚊虫防治:该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虫防治从根源上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皮肤丝虫病的传播。
注意个人卫生:使皮肤保持清洁,避免皮肤外伤,养成好习惯,不要经常搔抓皮肤。
按照医生医嘱用药:了解各类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切勿擅自停药。
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状态的运动,增强身体机能,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休息,不要熬夜,保证睡眠质量。
急性发作期间,避免重体力劳动,卧床休息,以免发生意外。
患者常有自卑的消极心理,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应和患者多聊天发现生活乐趣,减少负面情绪,使患者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术后注意休息,不要跑步或长时间走路,穿宽松的内裤,伤口隔日换药一次,观察有无红肿及脓液流出,术后7天拆除缝线。
皮肤丝虫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应该加强宣传,防蚊灭蚊,在流行区进行普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根本上对该病进行预防。
在皮肤丝虫病流行地区进行普查,可以进行微丝蚴检查、血清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以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
在流行区加强宣传,培养群众的预防意识,外出时尽量穿长袖,减少蚊虫叮咬。
使居住环境保持清洁干净,减少蚊虫滋生,还可以药物灭蚊。
已感染丝虫病患者要及时治疗,减少传染源。
加强个人防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卫生,适当减少外出活动。
养殖场工人:年4月份以后,每月喷洒1次灭蚊药,窗户上安装窗纱,可在养殖场各个角落安装灭蚊灯,清除院内院外的杂草,建造标准的化粪池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可减少蚊子的滋生。
农民:田间劳作时,穿长袖、长裤、戴口罩帽子,身上可涂抹- -些花露水、风油精等可有效预防蚊虫叮咬。
伐木工人:树林间劳作时穿长袖、长裤、戴口罩帽子,身上可涂抹-些花露水、风油精等可有效预防蚊虫叮咬。
4346点赞
[1]吴志华,樊笠明.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37-239.
[2]皮先明.皮肤病性病学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14-115.
[3]路永红.皮肤性病诊断与治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94-95.
[4]李娟,徐祖森.慢性病用药指导丛书皮肤病性病用药分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8-5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