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根据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出的绝对值升高,并非是根据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本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如感染、肿瘤、药物、精神刺激、血液疾病、遗传等。病人的症状以原发疾病为主,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根据发病的快慢,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治疗时间以及预后也与原发疾病相关。
根据感染与非感染可分为两大类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可继发于感染、肿瘤、不当用药、精神刺激、血液疾病等,其中以感染引起炎症最为常见,以上因素有可能会引起骨髓造血系统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多,中性粒细胞大量释放入血,造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比如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化脓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结核、肠结核等;病毒感染,如狂犬病毒引起的狂犬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水痘;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斑疹伤寒、Q热等。
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性疾病,常见的有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等,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坏死,如烧伤、点击、各种外伤、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亦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发生在颅脑、乳腺、肺部、胃肠道、肝脏、胰腺、卵巢、子宫、肾脏等器官的良恶性肿瘤。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并可作为副肿瘤综征合的表现之一。
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性脑病、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粒细胞。
化学物品中毒,如铅、汞、砷、锂,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些生物分子,比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洋地黄类、5-羟色胺组胺、肝素、氯酸钾、乙酰胆碱、一氧化碳、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激活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失血后2小时内,即可见白细胞增多。胸腔、腹腔、关节腔、蛛网膜下隙及颅内出血时,白细胞增多更显著;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细胞增多也明显;外伤所致的大量急性溶血时,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达到类白血病反应程度。
手术后12~36小时,即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其程度与手术范围、失血多少及组织损伤程度成比例。脾切除后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可呈类白血病反应,此等变化于脾切除后短期内出现亦可迟至数月后始出现,多在数周内恢复,亦有持续数月或数年才消失。输血反应也可致白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诱发因素比较少见,在原发疾病加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本病。
在临床上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其次见于机体各种恶性肿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次之。
体内发生各种细菌、病毒性感染时,比如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起本病。
如果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的患者等,可能发生本病。
部分人群因治疗其他疾病可能会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对人体的功能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发生本病。
长期吸烟可以引起起到炎症反应出现,可以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使患者容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当人们的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时,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根据情绪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就会出现白皙报的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原发疾病症状为主,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即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进而引起局部缺血。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多伴有全身乏力、纳差、体温升高,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出现化脓及炎症蔓延的症状。
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原发疾病为主,比如肺癌,患者会出现咳嗽、咯血、胸部疼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会出现多尿、口渴等症状加重,出现Kussmaul呼吸,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大,有烂苹果味道,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
在一些诱发因素持续作用下的健康人群,出现心前区不适感,应该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心脏功能。伴有心脏疾病病史者,需要定期去门诊复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要立即送往医院。
患者出现持续发热(或低体温),伴有咳嗽、咳大量痰,或伴有呕吐、头痛、少尿,腹痛、腹泻或尿频、尿急等。
急性出血,尤其是颅脑出血、外伤损伤心脏大血管、内脏破裂所致的急性出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难、呼吸不畅。
患者出现胡言乱语、意识不清或者晕厥昏迷。
如果患者因感染出现发热时优先考虑去感染科。
若为不明原因的中性粒细胞升高建议去血液科。
如果症状严重者建议去急诊科。
主要是哪里不舒服?多久了?
有没有在别的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有无发烧?最高体温是多少?持续多久了?
有没有吃药?或者进行其他治疗?
有没有其他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确诊本病的实验室检查。若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7.5x10^9/L、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x10^9/L,即可诊断本病。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形态正常,无幼稚粒细胞存在。骨髓粒系增生活跃。
若找到细菌、真菌孢子、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则考虑为感染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增高。
若考虑肿瘤导致本病,则需完善这些检查来进行排查,如头、胸腹部CT、核磁共振等。
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7.5x109/L,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x109/L,伴或不伴有感染症状,即可确诊。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存在与否,体格检查最重要的目的是确定有无感染、炎症或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和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实际是同一综合征的不同血象反应,其病因类似,一旦病原刺激消除,此类血象反应即可自然消失,临床上可以相互鉴别。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积极找出原发病因,控制原发病病情是关键,不以消除症状为目的。
如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升高由感染引起,可以使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比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不同类型的抗菌素或者抗菌药物中又包括很多的种类。
血液系统肿瘤引起可以通过化疗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结果,不同的肿瘤的化疗方案不同,采用的药物也不一样,常用药物有柔红霉素、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等。
极度恐惧以及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以影响体内白细胞的水平,此时可以给予患者镇静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定等。
如果患者是由于中毒而出现白细胞增多,可以明确中毒物质,进行对应的解毒治疗。
如果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多时由于肿瘤的原因,部分实体肿瘤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化疗,达到治愈的目的,具体手术方案需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一些大出血的患者血压急剧减低,需要紧急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扩容剂有平衡盐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并同时进行止血治疗。
如果患者由于药物因素导致的白细胞增多,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遵医嘱进行药量或药物种类的调整。
如果患者因为某些血液系统疾病而出现白细胞增多,则应积极治疗血液系统疾病。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预后视原发疾病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而定。一些轻症患者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因为原发病加重而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经过正规治疗后,若原发病能够控制,大部分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不影响生活及寿命。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经正规治疗后,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寿命。若原发病为肿瘤,则可能危及生命。
遵照医嘱定期复诊,如间隔三个月做一次血常规,观测白细胞计数是否正常。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发热情况,也应该及时复诊。
建议患者注意清淡饮食,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诱发因素。需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定期去做体检,以尽早发现身体潜在的疾病隐患。
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
遵医嘱坚持规律服用药物,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患者用药期间如出现乏力、心慌等反应,若无法耐受,需及时就诊。
对于感染疾病的早期,一定要及时就医,合理规范化治疗,切忌拖延病情,引发重度感染或者全身感染。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多继发于各种临床疾病,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规避诱因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该病。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化,可以通过轻音乐或者舒适的环境缓解。
适量做轻中度运动,不要做剧烈运动。
控制原发病,并发感染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患有风湿性疾病的患者需要使用非甾体类抗感染药或者抗风湿药物进行抗风湿治疗;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块。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体检,查看血常规。如有身体不适,须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227点赞
[1]田宁,张培彤.中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进展及转移关系的研究[J].中国肿瘤.2010(07):470-476.
[2]浦权.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新医学.2006(02):11-13.
[3]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9:548-55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