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碱类中毒是指强碱类物质接触皮肤、黏膜膜后造成腐蚀性损伤,以及进入血液后引起全身中毒损伤,多因为意外事故经体表接触或者口服所致。在工业生产中,可由生产过程中接触或者吸入所导致。强碱类对组织损伤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浓度。强碱作用与机体,迅速吸收组织水分,使组织细胞脱水。导致细胞结构破坏、深层组织坏死。对于强碱类中毒急诊抢救措施,抢救者需要做好自身防护,如穿戴防护衣、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立即将伤者就离出现场。
皮肤黏膜接触强碱,可有局部灼痛、充血、水肿、糜烂或先形成白色后变为红棕色的痂。脱落后可形成溃疡。严重减灼伤可引起体液丢失而发生休克,眼睛损害时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
吸入氢氧化氨释放出来的氨,有氨中毒表现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高浓度氨气,少数因反射性声门痉挛而出现呼吸骤停。一般先有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很快出现支气管肺部损害。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水肿。严重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抢救不及时,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
口腔黏膜呈现红色或棕色,有水肿、溃疡。口腔、咽喉、食管和胃有强烈的灼烧痛,腹绞痛。反复呕吐,呕吐物中有血性液体,常有腹泻和血性大便。出现声音嘶哑、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病例可发生食管和胃穿孔。强碱吸收后可引起碱中毒和肝肾功能损害,出现手足搐搦。
强碱类中毒主要由于强碱类物质接触皮肤、黏膜造成腐蚀性损伤,以及进入血液后引起全身中毒损伤。好发于从事生产强碱类化学物质的工作者或儿童。
强碱类物质作用于机体,迅速吸收组织水分,使组织细胞脱水。与人体脂肪结合,引起脂肪产热反应,导致细胞结构破坏、深层组织坏死,引起深度烧伤。强碱类物质还可引起蛋白质和胶原组织溶解,导致组织液化性坏死,更容易引起组织融化、穿孔。
目前尚无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在工业生产中,可由生产过程中接触或者吸入强碱类物质导致强碱类中毒。
儿童一般为误服强碱类物质,导致强碱类中毒。
强碱类中毒常见临床症状有疼痛剧烈、创面较深、喉头水肿、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强碱类物质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损伤。可能会发生肺水肿、食管瘢痕狭窄等并发症。
患者常表现为创面疼痛剧烈,创面较深,愈合慢。
创面烧伤程度较深,创面较干燥,产生剧烈疼痛。
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肺炎和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窒息感等。
局部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起水疱,局部灼痛,可形成白色痂皮。周围红肿,可出现红斑、丘疹等皮炎样改变,皮肤烧伤可达Ⅰ度以上。
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溃疡、混浊、穿孔,甚至失明。
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咳痰,甚至咳出溶解坏死组织碎片,导致痉挛、室息、呼吸困难可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
口腔、咽部及食管剧烈灼痛,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可并发消化道出血,呕出血性黏液和黏膜组织坏死碎片。患者可有血性腹泻。强碱吸收入血后可引起手足痉挛,重者昏迷、休克,迅速危及生命。
部分病人强碱类中毒,强碱类物质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损伤,出现全身溶血、血管壁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
吸入性强碱中毒可出现肺水肿,病人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费力,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口服强碱后导致食管损伤,最终可引起食管瘢痕狭窄,病人表现为胸骨后不适、吞咽困难。
口服强碱,严重者可出现胃和食管的穿孔,病人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出现板状腹,腹肌紧张。
有强碱类化学物质接触史,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创面剧烈疼痛、创面糜烂溃疡、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都应该立即就医。患者优先考虑急诊科就诊。常规做的检查有胃液酸碱度检查、肝肾功能检查、体格检查等。诊断标准是强碱类中毒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此疾病需要和强酸类中毒进行鉴别诊断。
接触强碱类物质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痛、水肿、充血等,需要及时就医。
接触强碱类物质后,出现结膜炎、角膜炎、气管痉挛、胃部强烈灼痛与绞痛,需要立即拨打120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急诊科就诊。
是否接触过强碱类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钾)
是否已经做过急救措施?(如冲洗接触皮肤)
以何种方式接触的?
是否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强烈灼烧痛、腹绞痛等症状?
从接触强碱类物质到现在已经多长时间了?
正常的胃液pH0.9~1.5,若胃液pH值升高有助于对口服强碱类中毒的患者进行诊断。
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了解强碱类物质对肝脏和肾脏造成的损害,有利于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
仔细检查患者接触强碱类物质皮肤损伤程度,进行皮肤烧伤分度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计算需要补充液体的量。
胃食管镜检查在胃食管黏膜损伤比较轻时才能做,以免加重胃食管的损伤。胃食管镜检查用来观察胃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
胸片有助于诊断强碱类中毒的并发症如肺水肿。
有强碱类化学物质的接触史,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局部皮肤灼痛、充血、糜烂、气管痉挛、胃部出现剧烈灼痛与绞痛等,即可以诊断。
对于强碱类中毒的诊断重点在于其严重程度的诊断,根据体格检查有强碱类物质灼伤的痕迹、化学实验检查如胃液pH值升高等等检查对病人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
强酸类中毒可以造成皮肤接触处出现糜烂、溃疡、坏死、结痂等症状,与强碱类中毒症状极其相似。但强酸类导致皮肤坏死一般为凝固性坏死,强碱类导致皮肤坏死一般为液化性坏死。可以通过询问其接触史以及pH值的测定进行鉴别诊断。
强碱类中毒的治疗原则为立即脱离中毒现场,迅速脱除污染的衣物,清洗毛发、皮肤,中止与毒物继续接触。药物治疗包括中和制剂、滴眼液、激素类药品。如出现食管狭窄或者消化道穿孔,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争取在现场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在清洗的同时可以清除腐烂的皮肤。
吸入性中毒者,发生呼吸困难可以立即吸氧,如果发生肺水肿及早进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可早期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可以减轻呼吸道灼伤的程度。
消化道接触的强碱类物质,可以口服生牛奶保护胃肠道黏膜。
常见的中和制剂有食用醋酸、5%的稀盐酸、1%的醋酸、3%的硼酸等。可以中和体腔内的碱性物质,作用比较温和,不会散发出巨大的热量对皮肤黏膜造成二次损伤。
常见的滴眼液有1%的阿托品滴眼液、可的松和抗生素滴眼液、1%~2%的氯化铵滴眼液等。可以阿托品滴眼液调节眼部肌肉,防止眼部肌肉麻痹,可的松和抗生素滴眼液有局部抗炎作用,避免眼部感染。氯化铵滴眼液可以溶解眼部的石灰颗粒。
常见的有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减轻机体水肿的状态。
强碱类中毒患者本身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但当患者出现食管狭窄或者消化道穿孔,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食管扩张术、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等。食管狭窄一般为择期手术,待病人一般情况恢复后,再行手术治疗,而消化道穿孔一般为急诊手术。
疼痛剧烈者,可予以止痛剂。对有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危重病人应立即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组织抢救,防治肺水肿和休克,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肝、肾功能,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强碱类中毒的预后与接触强碱类化学物质的之类、接触的方式以及接触的浓度和量有关系,比较轻微的强碱类中毒,通过短期治疗可以治愈,症状比较重的强碱类中毒可以造成全身多脏器衰竭,威胁生命影响正常寿命。严重的强碱类物质中毒可以遗留食管狭窄等后遗症。
症状比较轻的强碱类中毒,通过短期治疗可以治愈。
症状较轻者经及时救治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症状比较重的强碱类中毒可以威胁生命。
严重的强碱类中毒可以遗留食管狭窄,强碱类物质灼伤食管黏膜甚至损伤肌层组织,造成食管黏膜反复发生炎症反应。引起食管纤维组织增生,瘢痕修复,最终遗留食管狭窄。病人常常感到胸骨后不适感、吞咽困难等。长期食物难以下咽,病人会营养不良。
强碱类中毒的患者出院后应该谨遵医嘱,最好出院后一个星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主要复查项目有肝肾功能、食管胃镜检查等,检查这些项目最好空腹。了解全身综合情况以及被强碱类物质损伤的消化道黏膜恢复情况。
强碱类中毒患者无特殊饮食调理,消化道中毒患者需根据医嘱在治疗初期禁食采用肠外营养。
强碱类中毒患者,日常生活中家属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损伤情况,让患者卧床休息,定期配合医护人员为损伤的黏膜消毒杀菌,更换敷料。遵医嘱正确使用滴眼液。患者更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病情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吞咽困难等情况。
病人出院后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饮食状况、伤口情况,是否出现饮食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情况,伤口是否出现了感染等情况。如果出现可证明产生了食管瘢痕狭窄的症状,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关治疗。
一般对于口服强碱者,禁忌自行催吐,避免发生消化道穿孔以及反流的胃液再度腐蚀食管黏膜。可以立即口服清水1000~1500ml,以稀释强碱的浓度,并保护消化道黏膜。
生产和加工强碱的过程中,还有搬运和应用强碱时应该做好安全防护。
强碱等危险化学物品要放在隐蔽的地方,以免小孩接触。
4448点赞
[1]沈洪,刘中民.急诊与灾难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1-173.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39-440.
[3]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8-8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