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颌症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常染色体显性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具有不完全外显性,也是家族性双侧颌骨对称性的发育异常多囊性巨细胞病变。儿童期发病,下颌骨多见,至青春发育期后期病情发展减慢或停止。巨颌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颊部及颌骨膨大,面部突起变圆的“胖娃娃面容”、牙列不整及凝视症,严重时可引发眼球突出、复视、眼球移位及视力受损等并发症。
病灶仅累及下颌骨且无牙根吸收。
累及上下颌骨且无牙根吸收。
仅累及下颌骨但伴有牙根吸收。
累及下颌骨伴有牙根吸收。
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大范围颌骨畸形的青少年病例。
巨颌症的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前者包括家族遗传,后者包括胎儿环境,好发于有家族史的儿童,孕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也可诱发巨颌症。
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容易造成家族遗传给下一代。
患者在母体中受到外界辐射及化学药品等影响,可引发胎儿巨颌症。
若怀孕早期,孕妇受到病毒感染、化学药品、辐射等影响,发生基因突变容易造成胎儿发育畸形或引发巨颌症。
本病为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男性100%发病,女性约70%发病。也有散发病例,和基因突变有关。患者多在2~5岁间确诊,缓慢进展的病变可能至10~12岁才确诊。青春期前病变一直进展,以后病变稳定,并可缓慢退缩。
若有家族性遗传病史,可导致2岁左右发病,至青春期后期减慢或停止,本病男性发病率更高。
巨颌症的临床表现为颌骨不规则突出、牙列不整、凝视症及胖娃娃面孔,严重时可引发眼球突出伴移位、复视及视力受损等并发症。
下颌下牙槽突膨胀,而使舌抬起,颌骨膨大,表面光滑或者不规则突出。
牙齿因上下颌膨大受到挤压,造成牙列不齐或缺损。
眼球上翻,巩膜在下,呈凝视症。
因上下颌骨受累,多有双颌下淋巴大,颊部及颌骨膨大,面部突起变圆,故称胖娃娃面孔。
患儿颈部淋巴结常常肿大,与炎症反应无关,主要是由于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和纤维化引起的,肿大淋巴结无触痛﹑活动,大而不连续。
部分患者有可能影响语言、咀嚼、吞咽及呼吸等功能。
眼球因上下颌骨膨大突出造成引起眼球向前移位,角膜顶点超过眶上缘。
因眼球向前移位,患者视力受损,看东西双影,即为复视。
有可能出现视力下降,更严重者直接导致患者视力丧失,影响生活及工作。
当患儿出现颌骨突出、牙列不整、凝视症及胖娃娃面孔时,应及时就医,提供给医生详细的病情和病史,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巨颌症需与颌骨多发性角化囊下囊肿相鉴别诊断。
患者出现面部膨隆、牙列不齐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视力减弱或丧失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
患者出现视力丧失时应立即去急诊科。
年龄多大了?
家里边有没有人得过巨颌症?
看东西清楚吗?视力有没有受影响?
呼吸方面顺不顺畅?
之前治疗过吗?效果如何?
医生针对患者的颌面部进行视诊,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及病史,咀嚼、呼吸方面有没有问题,通过跟患者交流判断说话方面有没有影响,然后再对视力进行简单诊断,初步评估病情。
血液生化结果显示血中碱性磷酸酶可增高,也可正常。
X线平片可见颌骨增大,四象限均可受累,其内呈多囊低密度透光区,囊大小不一,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分隔纤细。青春期后,随着病变生长的停止,病变内硬化的分隔可以增粗。
多囊骨分隔表现为T1WI和T2WI上的低信号,病灶实性部分多呈T1WI上的低或中等信号,T2WI上的中等或略高信号。
CT下可见上下颌骨对称性、膨胀性改变,主要累及上、下颌骨的后部,其内呈多囊状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晰,囊隔为高密度骨隔,形态不一,纤细;青春期后,随着病变停止生长,病变内硬化的囊隔可增粗,病变边缘可呈明显的骨硬化表现。
活检显示纤维组织代替骨组织,变成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其中并有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常围绕血管壁,有新旧出血现象且有含铁血黄素。病理上无炎症反应。
临床上多表现为面部无痛性和对称性肿大,病变累及两侧上颌者,使颊部皮肤外伸,下眼睑下垂,眼球相对朝上,酷似“小天使”。生长迅速的上颌骨巨颌症可能引发突眼,复视和视力减退。
由于此病青春期后多具有自限性,可停止生长。如若未影响牙颌面功能,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此临床随访、观察和影像学检查对确认其自限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X线平片:颌骨增大,四象限均可受累,其内呈多囊低密度透光区,囊大小不一,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分隔纤细。青春期后,随着病变生长的停止,病变内硬化的分隔可以增粗。
MRI检查:多囊骨分隔表现为T1WI和T2WI上的低信号;病灶实性部分多呈T1WI上的低或中等信号,T2WI上的中等或略高信号。
二者的症状可能具有相似性,但一般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癌),有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或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同时还可以通过病史、X线检查、病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巨颌症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辅以药物治疗防术后感染,主要药物有头孢菌素、阿莫西林等,主要手术方式有刮除术、骨成形术,该病治疗周期比较长。
术后主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在临床上,主要是可以口服头孢类的抗生素,来进行抗感染治疗,效果比较好。
术后可使用阿莫西林抗感染。
这是治疗巨颌症的方法,分次刮除病变组织,让新生骨组织代替原纤维组织,达到颌骨重建,防止病情复发。
主要采用口内切口法,可通过口内切口对下颌骨进行修改,去除部分骨骼或将假体放置在下颌骨的某个部位,以达到改变下颌外形的目的,手术创伤小,术后面部无任何痕迹。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可以使受累的颌骨重新成形。
巨颌症患儿病情较轻者可治愈,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愈合不良,易造成面部畸形未改善彻底,影响患者容貌美观,严重者影响身心和精神健康。
巨颌症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绝大部分都可治愈。
巨颌症一般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
本病若治疗不及时或愈合不良,易造成面部畸形未改善彻底,影响面容,导致患者抑郁。
本病患者应每半年复查X光片,若有复发,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巨颌症患儿术后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饮食,慢慢改为半流质饮食,保证恢复期间营养均衡,同时又能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给,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伤口感染加重。
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的流质食物,保证恢复期间营养均衡,加快恢复,比如牛奶、酸奶等。
宜多吃高热量的流食,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给,保证基础代谢率正常范围,比如稠米汤、蒸蛋、蛋花汤等。
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防止伤口感染加重、影响恢复,包括咖啡、可乐、酒、醋、辣椒、酸味水果等。
患者在骨整形术手术后3~4天进流质,4~7天进半流质食物,避免食用较热的食物或有刺激的食物。
巨颌症患儿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家属注意观察患儿术后伤口恢复情况,并保证口腔清洁,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
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以免导致堵塞呼吸道。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及时吃抗感染药物,防止加重。
刮除术后的伤口属于二期愈合,故手术后护理非常重要,建议伤口内层应用防粘连敷料,术后应勤换药,如有愈合不良情况的应尽早处理。
进行下颌骨整形前2周内,勿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的抗凝作用会使血小板凝固的功能降低,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巨颌症的预防关键在于有家族史者注意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避免近亲结婚,保证优生优育。
针对有巨颌症家族史的人婚前进行婚前体检,孕妇进行产前体检,保证优生优育。
避免近亲结婚。
有家族史者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
有家族史的孕妇应进行产前诊断和基因筛查,保证优生优育。
4753点赞
[1]周树夏.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63-168.
[2]俞光岩,王慧明.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1-187.
[3]王林,沈刚.口腔医学.口腔颌正畸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26-131.
[4]李翠英,王劲松,于世凤.巨颌症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06(02):211-2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