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骨软骨炎是指外伤后,骨软骨骨折或反复轻度外伤导致的血运障碍、骨软骨坏死脱落。发病率较低,常发部位为膝关节、肘关节,好发人群为16~25岁男性,主要表现为关节钝痛、关节肿胀、积液,可伴有关节软骨碎裂、间歇性运动障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本病早期可采用休息、药物、理疗、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疾病严重时可采用骨块修补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通过治疗后可以治愈。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关节炎,造成关节疼痛,影响关节正常活动,降低患者生质量。
剥脱性骨软骨炎根据进展分为早中晚期:
软骨下骨质坏死,进一步累及到软骨,关节软骨的表现是稍变软、失去光泽。
关节面的一部分连同软骨下的一小片松质骨逐渐因缺血而坏死,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
再进展软骨脱落,剥脱处骨质凹陷下去,底部附有纤维组织,边缘不整,呈火山口样变。
剥脱性骨软骨炎病因尚不清晰,部分学者认为主要由外伤所致,也有学者认为与内分泌及遗传因素有关,具体病因目前仍在探索中。本病不具有传染性,好发人群主要为16~25岁男性。
外伤后骨软骨骨折或反复轻度外伤可导致血运障碍、骨软骨坏死、脱落。
内分泌产生障碍影响循环系统正常运作,可导致剥脱性骨软骨炎。
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可能患病几率较大。
胫骨内旋时胫骨棘可撞击股骨内髁外侧面导致局部软骨损伤,产生软骨下骨折;由于关节内紊乱产生的内源性创伤如髌骨脱位、半月板撕裂和膝关节不稳也可导致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发生。
感染炎症等因素可导致局部的血供受损,或局部终末动脉堵塞可使部分软骨及软骨下骨缺乏营养,导致本病的发生,但也有部分病例的病理无明显的缺血坏死等情况。
由于骨骺未闭合患者与骨骺闭合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明显不同,有学者认为年轻患者的剥脱性骨软骨炎可能仅是正常生长的变异形式,这些病变不应被考虑为病理性的剥脱性骨软骨炎,而仅仅是正常骨骺骨化中的异常。
不良生活习惯:若孕妇在孕期受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可能会导致此病。
此病发病率较低,约为0.0001%,常发部位为膝关节、肘关节,好发人群为16-25岁的男性,无地区、季节发病差异。
16~25岁男性日常生活运动量较大易受伤,且易受不良生活影响而导致此病。
运动量大,经常剧烈运动容易发生创伤。
剥脱性骨软骨炎主要表现为关节内交锁、关节钝痛、关节肿胀、积液,可伴有关节软骨碎裂、间歇性运动障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关节突然像有东西“卡住”了,不能动弹。
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当关节存在炎症时,可伴随发红、发热等表现。
主要表现为关节隐痛、不明显疼痛。
表现为关节周围肿胀,可伴有疼痛。
可有软骨下骨质坏死,关节软骨稍变软,失去光泽。
主要表现为患者关节软骨肿胀、侵蚀、龟裂、破碎、脱落等症状。
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关节僵直、关节绞锁等,部分患者可引起局限性压痛及肌肉萎缩。
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屈膝活动受限,不能下蹲、受累的关节肿胀,局部压痛明显、晨起或刚要走路时晨僵等。
对于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受到外伤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出现关节内交锁、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症状、运动障碍、局部压痛明显情况应立即就医。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于骨科就诊,做相应检查确诊本病,应注意与自发性骨坏死、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
受到外伤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内交锁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出现运动障碍、局部压痛明显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出现什么症状?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有无受过外伤?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检查目的为判断患者有无骨折情况,患者X线片可见轮廓清晰的局限性软骨下骨骨质硬化,与周围正常骨质分离或完全剥脱并移位者于股骨髁可见到透亮缺损区,关节腔内可见游离体。
检查目的为更清晰观察患者关节解剖结构,MRI无创伤性,无需造影,可直接显示软骨结构以及对骨髓病变显示的极其敏感性,对早期诊断剥脱性骨软骨炎和进行分期有巨大意义。
对前期剥脱性软骨炎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可以清晰地显示关节内骨化组织,发现病变部位的骨缺损和关节内游离体。临床采用CT造影进行软骨成像,来观察病变区域关节软骨的状态。同时螺旋CT造影的引入,提高了对于细微的、重叠部位的诊断能力。
通过超声成像发现早期病变部位软骨增厚,软骨下骨被压扁,关节表面完整,但是当新生骨形成时,超声无法将OCD与其他无移位骨折相鉴别,很少应用于临床。
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临床表现有膝关节疼痛、反复的肿胀或交锁,X线平片所见早期无明显变化或有软骨下骨质线样吸收变化,晚期可见股骨髁有明显的骨质吸收坏死或骨缺损影像,MRI表现为T1WI关节面下扁卵圆形低信号,周围见低信号线;关节镜检查可见软骨面裂隙,部分分离及软骨面缺损;据此可做出诊断。
主要表现为坏死部位突发剧痛、积液、可出现轻度滑膜炎和关节活动受限,发生于股骨下端,MRI表现为坏死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本病MRI无创伤性,可鉴别。
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及压痛、关节活动受限、关节肿大或畸形、骨摩擦音、关节无力、肌肉萎缩等,在T1WI、T2WI 均可见软骨下骨髓内呈低信号的条状硬化带,无剥脱骨片形成,而剥脱性骨软骨炎MRI检查有游离体。
早期表现为滑膜炎,进展期可发生小灶性坏死,出现晨僵、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等,晚期表现为关节半脱位等畸形,剥脱性骨软骨炎主要表现为关节内交锁、关节钝痛、关节积液以此鉴别。
剥脱性骨软骨炎主要使用手术治疗,对不同患者所采取手术方法不同,对儿童主要使用保守治疗的石膏固定术,对成人可进行克氏针固定术;在治疗期间可使用青霉素、红霉素、维生素C等辅助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包括休息、石膏固定术制动。石膏固定术主要针对未成年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骺尚未愈合,治疗只需制动以减轻疼痛,防止游离体的发生。如出现关节肿胀和交锁,且进行性加重,可以使用管型石膏屈膝30°位固定。
青霉素
为抗生素,主要作用为抑菌,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婴儿、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妊娠末期产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忌用。
属于碱性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用药后可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中上腹痛、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孕妇和哺乳妇女宜慎用。
可促进脂肪、蛋白质的合成,维持免疫功能,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对于无法忍受疼痛或疼痛严重的患者,可服用如尼美舒利、酮洛芬、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对乙酰氨基酚等,或者静脉注射七叶皂苷钠、甘露醇等消肿。
主要针对成年患者,骨关节基本发育成熟,由于剥脱骨块多位于负重区,治疗可将剥脱骨块重新置入火山口内,用克氏针固定,固定前需将骨床刮擦或钻孔,位置尽可能精确,以使关节面平整。克氏针固定术取针方便,但固定不牢靠、易弯曲和折断。
可以清除关节内碎片,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在病变部位钻孔,促进局部血管再生和软骨修复。
把软骨块复位,用小螺钉固定,6~ 18个月后骨块可以融合。
骨软骨较小的患者,可以利用关节镜技术,对缺损的软骨进行修复。关节镜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
微骨折术首先由Steadman提出,因其操作简单及对机体侵袭性小被认为是重建技术中的首选。该术首先需清除软骨上的钙化灶,接着在软骨下骨钻孔,以使骨髓流出、形成富含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凝胶,进而促进玻璃样软骨的前体一纤维软骨的形成,从而达到修复重建目的。
软骨移植技术按其来源可分为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术。自体骨软骨移植对于单侧软骨损伤、无关节感染、不稳、风湿及年龄<50周岁的患者,效果一般较好。对于缺损范围较大的患者,可采用同种异体软骨移植。
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疗法、红外线、磁疗等。
剥脱性骨软骨炎在早期经治疗及休息后,功能恢复尚佳。若无严重性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无后遗症出现。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按时复诊,防止病情复发。
本病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功能恢复良好。
本病如无严重性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时间及频率进行复诊,复诊时可对患者进行X线、MRI、关节镜等检查,判断病情恢复情况,防止病情复发。
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饮食宜清淡,宜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影响病情恢复。
适当控制食用油和使用盐的摄入量。
如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如烟酒,防止影响病情恢复。
剥脱性骨软骨炎除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外,患者的日常生活要注意保暖,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多与患者沟通,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注意休息,减轻关节负重,防止病情加重。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不熬夜。
患者术后需要关注伤口复原情况,保持包扎辅料的干燥、清洁,避免发生感染,并保持引流管通畅,有利于疾病康复。
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体健康情况并做好记录,出现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复诊时做好全面检查,促进病情恢复。
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痛、便秘、腹泻、恶心等,请及时告知医生。
剥脱性骨软骨炎病因不十分明晰,暂无确切预防方法,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体健康情况,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保暖。
注意观察身体健康情况,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保暖,防止因受凉引起关节炎而演变为剥脱性骨软骨炎。
避免经常进行激烈的对抗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以减少运动对骨软骨的损耗。
对于15~25岁男性和运动员等好发人群要规律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骨软骨病变。
4202点赞
[1]严广斌.剥脱性骨软骨炎[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144.
[2]尤壮志,于静红,朝鲁门.剥脱性骨软骨炎MRI诊断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62-64.
[3]陈清华,陈士明,于建农.剥脱性骨软骨炎治疗研究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17:183-18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