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位于左上腹(左季肋区),较为脆弱,是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脾脏外伤的发病率一般在40%~50%,其中交通肇事最容易造成脾脏外伤,其次就是刀伤、跌倒伤、打击伤。脾脏外伤这种疾病病情较为凶险,临床表现复杂。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处理方式不恰当,都会造成生命危险。
指脾实质中央区破裂,多为局限性出血,常无明确失血表现。这类脾破裂的临床表现为出血不止,血肿不断增大,最终造成破裂。
指脾被膜下实质裂伤,但被膜保持完整,多于包膜下形成张力性血肿。临床可暂无明确腹腔出血表现,且左季肋区疼痛亦可不明显,因此不易察觉。如果出血停止,可逐渐吸收,纤维化而自愈。但若出血持续,则可能造成脾破裂,导致大出血,而使病人和医生措手不及。
是指脾脏实质和被膜同时裂具有典型的腹腔内出血表现。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严重者短时间内致人死亡。
中央破裂和被膜下破裂可继续发展而致使实质及被膜被胀裂,即成为真性破裂。
主要病因有创伤性脾破裂、自发性脾破裂和医源性脾损伤3种。好发于儿童和重体力劳动从业者。
占绝大多数,往往都有明确的外伤史,破裂部位主要取决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和部位,又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
多由刀刺、子弹贯通和爆炸等所致。
多由交通事故、坠落伤、左胸外伤和左上腹挫伤等引起。
极少见,主要发生在病理性肿大的牌脏,多数有一定的诱因,如剧烈咳嗽、打喷嚏或突然体位改变等。
主要是指手术操作或医疗器械使用不当造成的脾损伤。此损伤一且发生,将影响手术过程,甚至会因此行牌切除。
怀孕期间间接的冲击力也可能造成脾脏的突然受伤,即使是一个小的血肿也可能在怀孕后期造成脾实质的破裂,子宫的膨胀加大了腹腔的压力,脾脏也进一步抬高,同时被周围韧带紧紧固定,在此情况下,腹腔压力的轻微升高就可能导致脾脏更加弯曲或破裂。
正常脾在左季肋保护之下不易受伤,但强烈震伤下,仍为腹内最易破裂之器官。如果脾大而有病变,特别是充血的大脾,暴露于季肋之下,则更易破裂。因病增大的脾脏则破裂的机会更高,可因不注意的轻微损伤而致破裂,称为“脾自然破裂”。
脾脏外伤多发生在每年4~9月份温暖时节,人们普遍外出以及运动集中在这个时候。资料显示,青壮年比例较大,其中与交通事故有关的病例占据比例较大。同时在职业调查中,装卸工人等重体力劳动者出现此种外伤的比例较大。
儿童作为发育期,腹腔的相当脆弱,加上儿童活泼好动,如果家长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儿童的脾脏外伤。
重体力劳动例如装卸工对于体力要求非常高,在劳动的过程中如果稍有倦怠或者体力不支,很容易造成包括脾脏外伤在内的各种损伤。
脾脏位于腹部,腹部出现严重外伤或撞击时容易出现脾脏外伤。
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基本都是轻度的脾脏被膜下损伤,会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住院观察。如果是实质破裂,一般患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抢救。有些患者还会并发腹腔内出血等。
随着失血量的增加,患者早期出现低血压、脉快等表现,经过短时间可好转,但随即又会出现恶化。
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因外伤所致的腹部软组织损伤等引起,而脾脏损伤所致的脾被膜感觉神经刺激常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如伤情严重者突发剧烈的腹痛,自左上腹扩展至全腹,此系脾破裂出血的扩散对腹腔产生刺激所致,提示病情严重,结局不良。
较常见,尤其是发病初期。主要是由于出血刺激腹膜自主神经所致。如果症状明显加重,还提示可能合并消化道穿孔、腹膜炎。
多因出血所致。少量出血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腹胀,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腹膜炎出现,可导致肠麻痹而加重腹胀。
部分患者随着失血量的增加,患者会出现烦躁、口渴、心悸、呼吸急促、皮肤苍白、四肢冰冷等失血性休克症状。体格检查会发现患者的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快而弱等。
由于外伤引起的腹腔内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病变,当人体的脾脏受伤发生感染时,就很容易出现囊肿。
外伤后的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的普外科或急诊科就诊,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左肾破裂、胰腺损伤进行鉴别。
儿童、孕妇一旦腹部受到冲击稍微感觉到不适,也应带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检查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
患者如果感觉到腹痛、恶心、呕吐症状时,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住院观察。
如果患者出现休克、失血过多症状时,需要立刻进行就医并进行急救手术。
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优先去外科进行观察情况,必要时住院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对于部分已经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症状的人应该迅速去急诊外科进行手术评估。
腹部什么位置受到了冲击?
腹部感觉如何?
是否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
是否有过脾脏肥大类疾病?
患者是否为孕妇?或是是否为儿童?多大年龄?
脾破裂出血时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呈进行性下降,白细胞可略微升高,其他检查如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淀粉酶等虽对诊断无特异性,但也应作为腹部外伤的常规检查,助于鉴别诊断其他合并伤,判断病情。
属侵入性检查,阳性率90%以上,且对于诊断腹腔内有无脏器损伤和哪一类脏器损伤有很大帮助。如抽出液体为新鲜不凝血或血性液体,证明腹腔内脏器出血,如果抽出液体浑浊则是胃肠破裂的特征。
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快捷等优点,能显示破碎的脾脏,较大的脾包膜下血肿及腹腔内积血,有助于观察脾脏损伤的程度、分型等,可以帮助动态观察病情的发展。
能清楚地显示脾脏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对诊断脾脏实质裂伤或包膜下血肿的准确性很高。
诊断困难而剖腹指征不明确者可采用,可同时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病史:多有胸部或腹部损伤史,左上腹或左季肋部外伤常致牌脏破裂,尤其是在肋骨骨折时更易发生。有此类损伤时必须想到和排除脾脏损伤。
临床表现:腹痛以左上腹为主,为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伴左肩部疼痛。伴有腹膜刺激征,压痛以左上腹为显著,往往伴有轻度肌紧张和明显反跳痛。出血量大时有内出血或出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监测、腹部X线片、超声检查、CT、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性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以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主要表现为左腰部疼痛,偶尔可以在左腰不摸到包块,腰肌紧张,常有血尿,X线有助于鉴别,肾盂造影可以确定诊断。
多发生在胰腺体、尾部损伤,血、尿淀粉酶升高可助于鉴别。
脾脏外伤的治疗周期从1~3个月不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脾破裂缝合修补术、部分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等,辅以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包膜下或浅层牌破裂的患者,如出血不多,生命体征稳定,又无合并伤,可在严密监视血压脉博、腹部体征、血细胞比容及影像学变化的条件下行保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绝对卧床、禁食水、胃肠减压、输血补液、止血、抗炎及对症治疗等,约2~3周后可下床轻微活动,恢复后1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住院期间如出现继续出血,应及时手术治疗。
ε-氨基己酸是合成的赖氨酸类似物来抑制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和(或)血纤维蛋白溶酶介导的纤维蛋白溶解。其常用于脾脏外伤快速止血药物以及手术中的止血剂,效果较好。
主要应用于Ⅰ级脾损伤,也可用于脾修补术和部分脾切除术轻度渗血。
凝固方法较多,有激光、红外线、高热空气等,可先采用凝固方法处理创口,在局部涂抹生物材料,效果较好。
脾动脉结扎并不至引起脾脏的坏死。目前该术式主要应用于脾损伤出血的治疗,与其他保脾手术联用效果较好。特点是保留了脾脏的完整结构。通过结扎脾动脉主干,减少了脾脏的血流量,同时缩小了脾脏的体积和张力,利于缝合和修补脾脏。
属保脾手术,技术较简单,在条件具备、手术适应证符合时,应首选。
适用于Ⅲ级脾破裂,损伤受局限,单纯修补难以止血或受损的脾组织已失去活力,部分脾切除后有半数以上的脾实质能保留者。
国内采用较为广泛,尽管已经认识到脾切除术后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但是这一经典术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具有止血迅速彻底,适应症广泛等特点,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然是唯一的选择。
脾脏外伤的预后受伤严重程度有关,轻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预后比较好,受伤严重者则可能预后不佳,甚至出现死亡。
脾脏外伤轻症者经过正规治疗,能够治愈,但是患者日常运动时需要注意。
脾脏外伤轻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严重者可死亡。
脾脏外伤患者观察期每日都应进行检查,患者如进行手术痊愈后,1~2周内应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半年内应进行一次脾脏超声检查。
脾脏外伤患者除全脾切除术后患者,应遵遗嘱进食流质饮食,非手术的患者应该严格禁食禁水,减少胃部压力。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要禁水。遵医嘱开始进食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口味清淡,慢慢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注意补充营养,如食用肠道营养奶粉等。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
多吃汤粥类,如小排冬瓜汤、青菜蘑菇粥等。注意补充蛋白质。
若为保守治疗的患者,应严格禁食禁水,减少胃部压力。
脾脏外伤患者接受手术后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伤口卫生,避免二次感染,随时观察患者情况。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卫生,可以适当的运动,出现不良情况时及时就医。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和引流液性状,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胰、胃肠等并发症。动态监测血小板数量,如血小板过高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给予液体支持和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儿童及衰竭患者要注意OPSI。患者清醒后应取半卧位,鼓励并协助患者深呼吸和咳痰,以防止膈下积液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若为非手术患者,尽量避免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守治疗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约2~3周后可下床轻微活动,可一周散步2次,每次15分钟,恢复后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严密观测生命体征以及尿量的变化。保证胃管、导尿管以及腹腔引流管通畅。患者术后2周内需要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测,出院后复查需要检查脾脏超声。
脾脏外伤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怀孕期间的妇女要小心,避免受到冲击,锻炼身体时做好自我防护,高危人群不能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但是要做好自我防护,一定注意保护好腹部柔软地方。
对于本身就有脾脏肥大类疾病的人群,一定要注意不能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稍有不适应当立刻去医院进行检查。
有损伤史的人群,应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要警惕腹部外伤造成脾破裂。尽量不要让腹部受伤。
拳击运动员应定期检查腹部平片扫描等,观察是否淤血。
4706点赞
[1]夏穗生.现代脾脏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9-84.
[2]姜洪池,乔海泉.脾脏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44-155.
[3]姜洪池,麻勇.腹部创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4-188.
[4]许守平,姜洪池,脾脏外科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16(2):134~137.
[6]姜洪池,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J].腹部外科,2016,19(4):213-215.
[7]姜洪池,代文杰.脾损伤分级和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J].临床外科杂志,2016,14(7):404-405.
[8]李海靖.实用普通外科疾病治疗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6-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