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病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球形马拉色菌感染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慢性皮肤真菌病,皮损特征为点状或小片状淡褐色或灰白色鳞屑性斑疹。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又称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皮损特征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样损害。
马拉色菌是本病的病原体,马拉色菌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部等,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并非传染所致,而是在某些有利条件下,皮肤正常菌群过度生长所致。
马拉色菌属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圆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证实为本病的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皮肤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该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化成致病性菌丝型,而引起皮肤发病。
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马拉色菌是机会致病菌,不讲卫生、身体涂抹过多油脂性物质、长期熬夜、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就会诱发疾病。
马拉色菌系统感染以美国报道居多,其次是欧洲。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花斑癣全球分布,在温带地区常见于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十分流行,墨西哥、印度、古巴等很多国家居民发病率高达50%。我国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患者多为成人。
本病由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不感染动物。
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广谱抗生素的病人易并发本病,常见于多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的人好发本病。
马拉色菌病中的花斑糠疹病变呈现逐渐发展的过程,皮损从点状斑疹到指甲大小,最后可相互融合成片,具有冬轻夏重的特点。马拉色菌毛囊炎皮损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多成对称性分布,典型皮损为炎性毛囊性丘疹或小脓疱,可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目逐渐增多。可相互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
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背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少数病例可与花斑癣合并存在。
临床表现多与年龄相关。
严重基础疾病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支气管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腹部畸形、坏死性肠炎等。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为常见表现,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营养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现。
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脏器肿瘤等。多有突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肌无力等症状,可有咳嗽、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等表现。
马拉色菌病的并发症主要是造成其他组织的真菌感染,马拉色菌属于真菌菌属,常伴有明显的皮肤瘙痒,故患者常因抓挠造成指甲的感染。同时因被污染的指甲抓挠其他正常皮肤,可将真菌移植过去,造成皮肤真菌的感染。
成年人、尤其是男性,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出现淡褐色斑疹或散在毛囊炎性丘疹、小脓疱等皮损,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出皮肤丘疹或斑疹,伴有皮肤瘙痒、灼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发热、肺炎、呼吸衰竭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内科、心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斑疹、丘疹皮肤损害、瘙痒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畏寒发热、出汗后瘙痒加重、冬轻夏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严重基础疾病病史?
用乳酸酚苯胺蓝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散在的孢子。
用含油脂的沙堡琼脂可培养出淡黄色,奶油状酵母样菌落。
皮损在滤过紫外线灯下呈不规则黄色荧光和白色荧光。
浅表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形、卵圆或弧形。GMS、PAS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楚。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根据临床特征、真菌检查、Wood灯下金黄色荧光,诊断不难。对系统性感染者凡有上述基础疾病并接受胃肠外高营养治疗,临床上出现了急性感染征兆时,应通过真菌学检查确诊。
本病春秋季多见,常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初起皮损为孤立的玫瑰色淡红斑,直径可迅速扩大至2~3cm,上常呈椭圆形,边缘覆圈状游离缘向内的细薄鳞屑,长轴与皮纹平行。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6~8周,愈后一般不复发。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背等处多见。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暗红色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和显著脱屑。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皮损好发于面部、颊部,其次是胸背部。初发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白头粉刺可挑挤出白黄色豆腐渣样物质,黑头粉刺系内含脂栓氧化所致;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暗红色结节,挤压时有波动感,经久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
系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马拉色菌病的治疗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面积较大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给予酮康唑、氟康唑等唑类药物口服治疗。
皮损面积较局限者以外用疗法为主。外用抗真菌制剂。可用复方雷琐辛酊、水氯酊、2%酮康唑洗剂、咪康唑霜、1%联苯苄唑酊或霜剂、1%特比萘芬霜或凝胶外洗或涂搽。
皮损广泛而顽固者可考虑内服系统抗真菌药。可选用氟胞嘧啶、酮康唑片、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每天洗澡1次,在患部擦至发泡后,停留5分钟,清水冲干净与其它药联合应用可有协同作用。
外用,本品含渗透剂氮酮,渗透性高,疗效好。
饭后服用,本品可损害肝功能,久服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饭后服,每月服1周,间歇冲击2个月。本品有良好的“药物后效应”,故每月服1周,停药3周仍有治疗效果。副作用少,但价格较贵,且停药后有复发。
本病容易复发,在治疗时,除进行抗真菌治疗外,需同时使用调节免疫的药物,比如大剂量口服胸腺肽等。还需要减少皮肤油脂分泌,可口服些抗雄激素类药物,比如螺内酯、西咪替丁(男性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此两种药极少数情况下会引起暂时性的阳痿),女性也可以选择达英35,也可选择阻碍皮脂腺生成的药物,如维胺脂和泰尔丝。
暂无针对性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本病。
马拉色菌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总体预后较好,可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若未及时正规治疗,则会出现色素沉着和瘢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不影响寿命。
本病易复发,不能彻底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皮损改善及瘙痒缓解情况,遵医嘱定期复诊。
马拉色菌病人在治疗期间应清淡饮食,限制多脂、多糖饮食的摄入,忌油腻、辛辣刺激。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忌油腻、辛辣,减少高脂饮食的摄入。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马拉色菌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针对合理用药、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开展。
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不搔抓、烫洗皮肤。衣物、被褥等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注意合理休息,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长期熬夜。
患者需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不自行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接受外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注意监测自身症状及皮损消退改善程度。
接受口服抗真菌药物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马拉色菌病为真菌机会感染性疾病,通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诱发因素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此外,预防疾病复发也十分重要。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爽清洁,多洗澡、勤换内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
治疗期间,患者的被单、毛巾与衣服等日用品应经常漂洗消毒,以防重复感染。
日常饮食宜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衣服尽量穿纯棉或麻质的料,保持吸汗透气。
4521点赞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