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好发于小肠的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空肠和回肠,故也称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偶尔也可累及十二指肠和结肠,甚至累及全消化道。病因迄今尚不甚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和细菌感染有关。国外报道的病例的病原体多为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即产β毒素的Welchii杆菌),可能的机制为患者在摄入被Welchii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产生的β毒素使肠黏膜上的绒毛麻痹,干扰了正常肠道的清洗作用,使病原体得以附着于绒毛,破坏肠黏膜而致病。
主要见于疾病早期,可有腹痛、水样便、低热,部分伴恶心、呕吐。
常在起病后1~5日内发生,可有高热、寒战、神志淡漠、嗜睡、谵语、休克等表现。
一般表现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若受累肠壁坏死或穿孔,则腹腔内可有血性渗出液。
腹胀、腹痛,呕吐频繁,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消失,出现鼓肠。
腹痛,便血、大量血水样或暗红色血便,伴明显的贫血和脱水。
这些分型在病程中可以某一型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交替或重叠出现。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因迄今尚不甚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和细菌感染有关。好发于营养不良者、食品卫生差者,不洁饮食、肠道感染等都可能诱发急性坏死性肠炎。营养不良者、食品卫生差者容易好发本病。
目前研究多认为感染与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有关,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β毒素能干扰肠黏膜表面毛的正常功能,影响肠道的清洗作用,病原体黏附肠黏膜而致病,β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
在长期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糖尿病或主食中缺乏蛋白质的个体中,当进食受C型产气荚膜芽胞杆菌污染或已变质的食物时,由于胰液和蛋白水解减少,不能分解破坏β毒素而发病。
变态反应亦参与发病。
不洁饮食、肠道感染、肠道缺血、肠屏障功能受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证(ARDS)、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衰、败血症、体克等均易诱发急性坏死性肠炎。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儿童及青少年比成人多见,男女比例为(2~3) :1,我国珠江流域、辽东半岛地区发病率高。
以下人群容易发生急性坏死性肠炎。
儿童和青少年居多。
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
营养不良者、食品卫生差者。
急性坏死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呕吐、腹胀、发热及中毒症状。病死率可达20%~27%。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出现抽搐、休克、肠梗阻等症状。
突然出现的腹痛,既是首发症状也是主要症状。初起时多在脐周或在中上腹,呈阵发性,或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可逐渐转变为全腹性或在右下腹持续性剧痛。压痛和疼痛部位常一致。一般在起病1~3日后加重,在血便消失后减轻。
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发生率约占85%,一般初为糊状,后为黄水样稀便,继而是血水样或呈赤豆汤样或果酱样,甚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便血的发生率可达67%~80%。一般持续2~6日,粪便少而恶臭,无黏液和脓液,无里急后重感,每日2~10次不等,多者可达数十次。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粪潜血阳性而无便血,而严重者日失血量可达数百毫升,甚至导致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贫血表现。
常和腹痛、腹泻同时发生,早期呕吐物为黄水样,后期为咖啡样或血水样,甚至可呕吐胆汁。
起病即可有发热,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多于4~7日后渐退。伴有休克者的体温可正常或下降。
病重者在起病1~2日后腹痛加剧,大量血便,高热抽搐,部分病例出现休克,或有明显腹胀或麻痹性肠梗阻。出现休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肠毒素吸收入血。而休克又加重了肠道的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使肠组织进一步坏死,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坏死性肠炎中大量肠毒素吸收入血,引起休克。
多为麻痹性肠梗阻,是因大量毒素吸收入血后影响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或影响肠道局部神经传导;或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使肠管扩张蠕动消失。
由于肠道坏死引起肠管病变穿透肠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它可以引起严重的腹膜炎体征。
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如摄入变质肉类、腐烂水果、生甘薯等,或有暴饮暴食史。如果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主要就诊于消化内科和急诊科。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做出诊断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需要和急性克罗恩病、中毒型菌痢等疾病进行鉴别。
发热或持续高热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意识障碍、休克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休克、肠梗阻等症状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腹泻症状多久了?
腹泻每日次数、大便性质如何?
目前有没有恶心、呕吐、便血、发热等症状?
近期有无不洁饮食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周围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情况。
通过检查观察患者粪便外观是否呈暗红或鲜红色,镜下是否可见大量红细胞、少量或中量白细胞。
Welchii杆菌的分离培养需做厌氧菌培养。粪便培养需时较长,一般要7~10日,不能及时为临床提供细菌学诊断根据。有文献报道,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标组织化学法可快速诊断Welchii杆菌感染。也有学者报道,使用色谱法进行快速诊断。但上述两种方法均未在临床常规应用。
X线腹部摄片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局限性小肠积气。一般急性期时禁行钡剂造影及钡剂灌肠检查,以免诱发肠穿孔,急性期后行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腔扩大、肠壁增厚、肠间隙增宽、结肠袋消失、肠蠕动减弱。
尿检查了解红、白细胞、尿淀粉酶情况。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患者有不洁饮食、暴饮暴食史,突发腹痛、腹泻、便血及呕吐,伴有中度发热,或突然腹痛后出现休克症状或麻痹性肠梗阻,应考虑该病的可能。特别是呈腥臭味的洗肉水样便而无明显立即后重者。主要依靠临床综合分析确诊并进行临床分型。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除腹痛外会还会有包块,对于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最典型的症状为腹痛,并不见包块,以此可以进行鉴别。
中毒型菌痢是细菌性痢疾的一种特殊危重临床类型,也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病情急重,发展迅速,若未能早期诊断、治疗,则病死率高。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查出痢疾杆菌,由此可以与急性坏死性肠炎进行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急性坏死性肠炎好发部位主要为小肠,病变在空肠或回肠,以此可以进行初步鉴别。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配合病因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早期联合使用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及其他并发症。
早期休息、禁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也是其它治疗的基础。应完全卧床休息,疑诊时即应禁食,确诊后应继续禁食。
腹胀者应早作胃肠减压,用鼻胃管持续抽吸排空胃内容物。通常轻症者禁食1周左右,重症者应连续禁食2~3周,同时也应禁水。直到腹痛减轻,腹部体征基本消失,呕吐停止,无便血或粪潜血转阴才可进流质饮食,然后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及正常饮食,进食量也应逐渐增加。
禁食期间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和其它静脉输液。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护,有条件者应入住ICU病房并给予监护。
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抗菌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在未有粪培养结果前一般主张两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常用第3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甲硝唑、替硝唑等。常联合静脉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提高应激能力,有利于纠正休克,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的危险。对于中毒症状重、高热及中毒性休克的患者,可短期、较大剂量、静脉给药。
应迅速补够有效循环血容量。一般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全血或人血白蛋白等胶体溶液。酌情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以改善微循环。经上述治疗血压仍不升者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并密切观察血压及尿量。
高热时可给予解热药或物理降温甚至亚冬眠疗法;烦躁者给予镇静药;腹痛严重者在诊断明确后可给予哌替啶;腹胀明显者可给予新斯的明;出血者可给予维生素K、卡络柳钠(安络血)等。可间歇适量给氧,纠正低氧血症。呕吐、腹胀严重时可予胃肠减压。
手术治疗可抢救部分危重患者。一般认为,出现肠穿孔;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而内科治疗无效;肠梗阻、肠麻痹进行性加重;不能排除其他病因需要手术的急腹症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主要可以采用肠管未坏死及穿孔者可用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肠管坏死及穿孔可做肠断切除、穿孔修补及腹腔引流术等治疗方法。
症状比较轻的急性坏死性肠炎中,75%通过内科治疗可以痊愈。重症急性坏死性肠炎主要与败血症、DIC、腹水和极低体重儿有关,死亡率可达20%~30%,需要患者定期复诊。
症状轻者及时治疗,通常可治愈。
轻症患者经内科治疗通常可治愈,重症患者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可达20%~30%。
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便培养、X线等相关检查。症状较轻者建议2周左右复查,症状较重者建议住院治疗。
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入院后应立即禁食。患儿只有待便血及腹胀减轻、大便潜血阴性后才可进食,恢复阶段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
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性状,饮食要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向正常饮食过渡,一般顺序应为流质饮食(如汤、牛奶、米汤)、半流质饮食(如稀粥)、软食、正常饮食。
新生儿患者恢复喂养从水开始,再用稀释奶,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禁食时间较长者,在控制败血症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营养液。
在调整饮食期间要继续观察腹胀及大便情况,发现异常时应立即采取措施。
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家属及患者应配合医护人员监测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问题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对症处理。
配合医护人员仔细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及量。腹痛较重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医生会根据情况应用解热药或物理降温。患儿呕吐时,应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皮肤及床单清洁,同时要注意记录呕吐物的性状、颜色及量。
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以及大小便情况,及时医护人员沟通。
患者一旦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等中毒性休克时,应立即补充有效血循环,改善微循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补充热量及营养,以免因休克导致血容量不足,危及患者生命。
急性坏死性肠炎通常起病急骤,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因此预防急性坏死性肠炎应避免进食不洁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适当进行锻炼,提高免疫力。
避免摄入变质肉类、腐烂水果、生甘薯、暴饮暴食等情况。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营养,避免过度劳累。
4843点赞
[1]张喆,林连捷,陈少夫.成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03):174-177.
[2]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62-196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