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如右上腹部轻度不适、肝区隐痛、乏力等。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1级:<33%肝细胞脂肪变。
2级:33%~66%肝细胞脂肪变。
3级:>66%肝细胞脂肪变。
脂肪变以大泡性为主,小叶内脂变的肝细胞<33%。
气球样变偶见。
小叶内炎症在低倍镜下可见1~2个炎症灶,偶见慢性炎症。
汇管区炎症常常表现为无或轻度。
脂肪变:通常为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累及33%以上肝细胞。
气球样变:肝腺泡3区易见。
小叶内炎症,低倍镜见3~4个炎症灶,伴轻度慢性症。
汇管区炎症,轻度或中度。
脂肪变:小叶内66%以上肝细胞脂肪变,通常为混合性。
气球样变:明显,肝腺泡3区严重。
小叶内炎症:低倍镜见4个以上炎症灶。
汇管区炎症,轻度或中度。
1期为局限性或广泛性3区静脉周围、窦周或细胞周围纤维化。
2期为以上病变+局限性或广泛性门脉周围纤维化。
3期为局限性或广泛性桥接纤维化。
4期为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增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慢性肝病和肝功能异常的首要病因,并呈全球化和低龄化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除导致肝病相关死亡外,还可促进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多伴随代谢综合征,线粒体功能障碍,游离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和B氧化减少,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脂质在肝细胞内沉积。
多伴有胰岛素抵抗,使得肝细胞内脂质过量沉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介质的产生,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从而产生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高脂饮食、高脂血症,使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脏增多。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不足或分泌减少,导致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运出肝细胞减少,脂质在肝细胞内沉积。
高脂饮食、饮酒、使用伤肝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片、阿奇霉素等,都可诱发本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影响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年龄层次的个体,最常见于40~50岁,并且无明显性别差异。国内用B超普查脂肪肝的流行病学,城市、机关工作人员的脂肪肝检出率为10%左右。本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密切。在正常空腹血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通过B超诊断)为27%,空腹血糖升高的人群中患病率可升至43%,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为62%。超过9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至少存在一项异常的代谢综合征指标,大约1/3的患者有代谢综合征。在肥胖个体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为76%,而在非肥胖的个体中则为16%。
长期肥胖可能会导致脂肪在人体长期堆积,可能会导致患者肝脏出现脂肪样变。
由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体代谢功能异常,所以可能会导致脂肪代谢功能不好,出现此疾病。
高脂血症的患者由于血液黏稠,所以容易患此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大多数无任何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症状,比如右上腹部隐痛不适、肝区隐痛或者上腹部胀痛不适、食欲减退、乏力、恶心等症状,在儿童中更常见,需要及时就诊。
大部分患者无临床不适症状,或者有轻微上腹隐痛不适。仅于体检时,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少数临床症状为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乏力、消化不良等,严重时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旦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除了右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乏力等症状外,常合并黄疸、腹胀、呕血、黑便、贫血、脾大等。
出现右上腹疼痛、肝区胀痛、右侧后肩背痛、消瘦、乏力等不适。腹部彩超或者CT可见肝脏肿块,甲胎蛋白可增高。
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随地大小便、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多呈呕血或者黑粪,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需急诊就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慢性病、常见病,其长期存在,迁延不愈。需要积极就诊,依据病史、腹部彩超检查及肝功能检查、或者肝脏CT检查后,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防止长期存在,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或者合并原发性肝癌,需立即就医。
对于肥胖患者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体检腹部彩超和肝功能。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生活干预或者药物治疗。
如果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肝区不适、恶心、食欲不振、乏力或者皮肤黄染等,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检查治疗。
一旦患者出现行为异常、言语不清楚、嗜睡、昏迷,或者呕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需立即急诊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纳差、乏力、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加重,需注意合并原发性肝癌的可能,需尽快就诊,及时治疗。
优先考虑去肝病科或者消化内科就诊。
如出现昏迷、大量呕血、乏力、四肢湿冷、心慌气短、血压下降等症状,需急诊科就诊。
最近有吃过油腻的东西吗?
既往有无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疾病史?
目前都有什么不适?(如上腹饱胀不适、乏力、恶心、食欲差、嗳气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呕血、黑便、头晕、嗜睡、胡言乱语、随地便溺等症状)
身高、体重、腰围是多少?
晨起空腹抽血化验,肝功能检查可见谷氨酰胺转肽酶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正常或者轻度升高,通常以谷丙转氨酶升高为主。
是诊断脂肪性肝病重要而实用的手段,检测方法简单、无创,准确率高达70%~80%。
平扫肝脏密度普遍降低,根据肝/脾密度比值,可判断脂肪性肝病的程度。
MRI在脂肪肝的诊断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MRI在局灶性脂肪肝与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时价值较大,而且MRI还可半定量分析肝内脂肪含量。需要注意的是影像学检查不能区分SFL与NASH。
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成功率可达95%以上,确诊率为70%~90%。提倡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肝穿刺,以提高穿刺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肝脏损伤。但因其有创伤性,有一定的危险性,较难为病者接受。
超声检查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脂肪肝的首选检查方法,但超声诊断易受患者个体差异、仪器性能及参数选择、操作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体重超重、皮下脂肪过厚而肝质地正常的受检者超声可能出现假阳性的结果。NAFLD超声表现为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和脾),远场回声逐渐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肝呈轻度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等。
具备第1~5项和第6、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有易患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肝区隐痛、肝脾大等症状及体征。
血清转氨酶或者谷氨酰胺转肽酶、转铁蛋白升高。
肝脏彩超或者肝脏CT符合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脂肪性肝病,治疗基础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即低脂、低糖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体检。化验血糖、血脂、肝功能、腹部彩超,必要时给予保肝、降脂、抗氧化治疗。
为调脂治疗,不伴高脂血症的原则上不用降脂药物,伴有高脂血症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降血脂药物,但需适当减量和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联用护肝药物。血浆甘油三酯增高的脂肪肝可选用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苯氧乙酸类降脂药物。血浆胆固醇增高的脂肪肝,可选用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同时应用维生素E可防止他汀类药物潜在的肝损伤。
适用于肝功能轻度损伤。多烯磷脂酰胆碱具有生物膜稳定作用,并能增加肝脏胶原降解,减轻肝纤维化。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血脂,减轻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改善血液流变学,总疗程3个月至1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熊去氧胆酸具有利胆、保护肝细胞、抗凋亡及免疫调节作用。
适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糖耐量损害、空腹血糖增高以及内脏性肥胖者。二甲双胍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能为机体合成胆碱提供甲基供体,进而促进磷脂合成,增强肝细胞膜的流动性,加速脂质转运,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减少肝脏对甘油三酯的吸收。对受损的肝细胞,有促进其再生的作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只有在肝脏终末期时,可行肝脏移植术。随着人们认识观念的提高及其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体检的普及,目前几乎很少有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行肝移植手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程长,迁延难愈。尤其是部分病态肥胖患者,通过严格的膳食、运动、药物治疗后,仍未达到有效减重和减轻并发症,可考虑行减肥手术,但应该严格选择适应症和手术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然病程较长,轻中度的患者可通过严格饮食控制和运动、药物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是重度脂肪性肝病或者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因为存在肝细胞的纤维化、假小叶形成,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发展到肝硬化失代偿期或者合并原发性肝癌时,预后更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轻中度的患者以及少数重度的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可通过严格饮食控制和运动、药物治疗,可以完全治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需要每2个月复查1次腹部彩超和血糖、血脂、肝功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等。饮食治疗包括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膳食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碳水化合物以慢吸收的复合糖类和纤维素为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护理,主要以生活方式的管理及饮食指导为主。指导患者正确的进食习惯,每日进食需要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膳食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嘱患者每日进行适当的运动,禁酒,不宜乱服药物,指导患者按时服用保肝药或者降脂药等。
了解保肝药物、降脂药、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病人遵医嘱正确使用。
以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
在身体能力之内进行适当活动,每天运动1~2次,比如慢跑、快走、游泳、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促进脂肪代谢。
患者需要定期,即每2~6个月复查腹部彩超和血脂,以观察脂肪肝恢复情况。
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心脑血管,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口服降脂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心肌酶,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愈合时间长,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安慰,消除心理压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人体的危害不可忽视,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不能有效遏制疾病的发展,可能进一步并发脂肪性肝硬化,甚至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若迁延不愈,可发展为原发性肝癌。所以患者需要引起重视,以早期生活干预,早期治疗。
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低脂、低糖、易消化饮食。进食时细嚼慢咽,减少摄入总量。
每日坚持运动,加速脂肪代谢。
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腹部彩超,早期发现高血糖、高血脂或者轻度脂肪肝,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
4444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期刊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v.12(03):145.
[3]南月敏,孔丽主编,内科处方速查手册[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240
[4]王吉耀编著,临床内科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第2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7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