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肌腱末端病是肢体或躯体至少有五个部位的肌腱末端有自发痛和触痛,是多种脊柱关节病常见而具有特征的表现之一,患者常出现多个肌腱末端部位疼痛,大多数疼痛严重影响活动。多肌腱末端病病因尚不明确,多与自身免疫有关。患者年龄介于14~55岁,体力劳动者易患病,且多为男性。多肌腱末端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应适当休息,辅以物理治疗、抗炎药物治疗等,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某种肯定脊柱关节病的早期表现,以后会进展、分化为某种肯定的脊柱关节病。
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是一种发生于某些特定部位(如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的关节炎。
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
一种发生于某些特定部位(如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的关节炎。
多肌腱末端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免疫异常、感染、毒性作用等均可能与本病有关,好发于体力劳动者和细胞因子失调,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容易诱发。
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感染骨骼肌,引发引起多肌腱炎症和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患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和细胞,导致引起多肌腱末端病。
过量饮酒、吸毒或接触过量有毒物质后,可能会发生肌肉组织的明显损伤,引起多肌腱末端病。
致病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导致引起多肌腱末端病,这些突变基因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对多肌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
多肌腱末端病的患者年龄介于14~55岁,男性多于女性,患病率为30%~40%,患者至少有五个部位的肌腱末端有自发痛和触痛,其部位,如喙突、肱骨上髁、骶髂关节、髌骨下方、跟腱在跟骨附着点,及胫骨粗隆等个或多个肌腱端肿胀,多为急性发病。
多肌腱长期反复经受轻微外伤,或肌腱本身有慢性磨损,可引起小血管损伤或肌腱内弥散供养作用不充分,引起多肌腱末端病,体力劳动者多为男性。
细胞因子不仅作用于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还广泛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若发生细胞因子失调会导致免疫系统崩坏,从而引起多肌腱末端病。
由于该疾病可能会由于突变基因可通过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所以拥有家族史的人患病率会更高一些。
多肌腱末端病患者常见多个肌腱末端部位的疼痛,根据肌腱损伤具体位置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多肌腱末端病会引发腹泻、结膜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本病男性明显居多,男女之比为9:2。平均发病年龄32.3岁(14~55岁)。多为急性发病,患者主诉为多个肌腱末端部位的疼痛,大多数为中度痛,少数疼痛严重,影响活动。夜间痛几乎见于所有患者。有的患者可伴发腹泻、结膜炎或复发性口腔溃疡。
发病的肌腱末端局部可见肿胀、微红、触诊微热,触痛极为明显,甚至拒按。受累的部位可有:骶骼关节、肱骨上跑、跟腱或跖腱膜附着的跟骨、喙突、骸骨末端,胫骨粗隆、肩甲冈下、桡骨末端、大粗隆、骼骨峙和骼棘、肋骨与软骨的连接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棘突等。受累的肌腱末端可达5~20个,平均9.8个。少数患者伴发少关节炎或单关节炎,下肢关节比上肢关节多见,但均为自限性,通常在1周至2个月消退。有迹象提示本病似有家族中几个成员发病的趋势。
多肌腱末端病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变态反应,引发肠胃异常导致腹泻。
结膜炎是结膜组织在外界和机体自身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炎性反应的统称,多肌腱末端病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炎症导致结膜炎。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疾病,多肌腱末端病会引起自我免疫异常导致此病的发生。
该病早期可能症状不太明显,可能会耽误病情,后期出现局部红肿、轻微触痛时应立即就医,需前往医院骨科、风湿免疫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做X线检查、B超或者骨扫描等检查,来明病因做出诊断,并与关节炎、滑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进行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体征异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局部出现持续或反复的疼痛、肿胀,活动或劳累后加剧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若患者肌腱末端局部可见肿胀、微红,触诊微热,触痛极为明显,甚至拒绝按压时需立即就医。
患者可去骨科就医治疗。
何时发现疼痛症状的?
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是否加重?
什么情况下不适症状会加重?
有骨折、肌肉损伤等情况?
平时有剧烈运动或长期从事某种体育活动情况吗?
近期摔倒、扭伤过吗?
简便快捷的检查方法,有助于协助诊断。
多肌腱末端病患者缺乏全身性炎性反应指标,如血沉不增快。
多肌腱末端病所见的放射线学改变无特异性,X射线片无骶髂关节炎征象。
用分辨率超声检查,在肌腱附着点最常见的改变为水肿,其中一半患者在临床无症状。
扫描在炎性肌腱末端显示活性增加的放射性浓集现象。
可以通过视诊或者触诊检查来观察患者的体征,观察患者身体有无隆起的部位或者通过按压患者部位皮肤观察有无水肿以及按压痛的情况。
医生诊断多肌腱末端病,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及多个指标检查结果来确诊:
肢体或躯体至少有5个部位的肌腱末端有自发痛和触痛,其部位如喙突、肱骨外上髁、骶髂关节、髌骨下方、跟腱在跟骨附着点及胫骨粗隆等,一个或多个肌腱端肿胀。
无全身性炎症及X射线片骶髂关节炎表现,排除脊柱关节病中所属的任何疾病,骨扫描在炎性肌腱末端显示活性增加的放射性浓集现象。
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为数十种,医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指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通过关节镜检查,同时进行关节液的细菌培养和滑膜的病理学检查,可以鉴别诊断。
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常常贯穿整个病程,并可出现多种关节表现,通过明确临床、实验室和X线片特征来鉴别诊断。
多肌腱末端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应适当休息,辅以物理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全身治疗或全身治疗配合局部用药都可改善临床情况。
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粘连性脊椎炎、非炎性关节痛、关节炎、非关节性风湿病、非关节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各种神经痛、癌症疼痛、创伤后疼痛及各种炎症所致发热等。
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口服吸收,消除半衰期2.6小时,代谢产物99%由肾脏排泄,主要代谢产物是吲哚美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
是一个活性极小的前体药,进入人体后代谢为有活性的硫化物,其能够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具有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对肾脏血流量和肾功能影响较小。
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的首选药物,用量多少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当临床症状改善和血清肌酶下降接近正常时,激素用量可递减。
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出现并发症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硫唑嘌呤。
病情严重或出现关节畸形的患者,可考虑手术纠正畸形。
急性期应适当休息,辅以物理治疗,不建议患者进行推拿、揉捏或拔罐治疗,避免反复刺激局部组织,造成二次损伤。
多肌腱末端病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不会影响寿命,治愈后的2周内应该追踪治疗,进行复诊。
多肌腱末端病治愈率为80%~90%。
多肌腱末端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多肌腱末端病治愈后的2周内应该追踪治疗,进行复诊。
多肌腱末端病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为主。
手术患者术后初期进行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食和普食。
不进食干硬、油炸、辛辣食品,忌烟酒。
多肌腱末端病产生的症状会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日常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生活管理、用药护理等,能够起到缓解症状、防治疾病进展的作用。
适当运动,以不劳累为宜,注意病变部位的功能锻练,以防肌肉萎缩或功能丧失。
清理环境中的尖锐物品,以防患者不小心跌倒时划伤自己。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刺激。
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
注意监测患者的症状,依旧疼痛反复发作者,需前往医院复诊。
患者术后应保持手术切口附近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以预防感染。如果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红、肿、热、痛、脓液等炎症征象,应及时就医
对于多肌腱末端病的预防,主要是从日常生活做起,避免感染,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有效降低多肌腱末端病的发生风险。
改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
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心态,克服焦虑紧张情绪。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和反应性关节炎等,定期体检。
4152点赞
[1]孙伟,李子荣.运动系统末端病诊断与治疗的几个常见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04):321-323.
[2]孙伟,李子荣.体外震波在运动系统末端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04):324-327.
[3]向茜,邱逦.银屑病性关节炎的超声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38(01):54-57.
[4]陈琼夏.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专业运动员常见肌腱末端病损伤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1):37-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