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原虫病,脑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体原虫引起的一种脑部寄生虫病。我国弓形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84%。本病为慢性全身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但多为隐性感染。治疗上以抗虫治疗为主,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
脑弓形体病可分为先天性或获得性两种,皆因弓形体感染导致,因密切接触家畜或宠物与饮食习惯不卫生等导致。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较差、卫生条件差也会诱发本病的发生。
脑弓形体病主要因感染弓形体所致,在感染初期,机体尚未建立特异性免疫,虫体快速侵入各个组织和器官。在机体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宿主细胞破裂后,速殖子释出,重新感染其他细胞。如此反复后,逐渐发展成为局部组织坏死及急性炎症反应。
此病可经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水或土壤传播,卫生条件较差可传播。
因家畜宠物身上可携带弓形体,过度亲密接触可获得此病。
人群感染极为普遍,据血清学调查,全球约20亿人感染,欧美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为25%~50%,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中国阳性率7.88%,孕妇阳性率10%以下,随着宠物饲养增多,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概率为20%~80%。
先天性脑弓形体病系通过胎盘传染,孕妇在妊娠期初次受染,无论为显性或隐性,均可传染胎儿,但一般仅传染1次。
后天获得性脑弓形体病主要经口感染,吞食被猫粪中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未煮熟的含有包囊和假包囊的肉、蛋或未消毒的奶等均可感染。
猫、狗等痰和唾液中的弓形虫可通过逗玩、被舔等密切接触、经黏膜及损伤的皮肤进入人体。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尸解受伤也可感染,此外尚可通过输血及及器官移植而传播。
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弓形虫感染率有密切的关系。动物饲养员、屠宰工人、肉类加工厂工人、猎人、医务人员、兽医等接蝕病原机会多易受感染。新感染的孕妇,其胎儿感染率较高。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AIDS等患者均易感染本病,且多呈显性感染。
脑弓形体病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包括先天性脑弓形体病与获得性脑弓形体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表现往往较严重。
受染胎儿出生时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在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症状。感染对妊娠的影响最大,可直接造成孕妇流产、早产或死胎。受染的胎儿,以小头畸形、无脑儿、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视网膜脉络膜炎和精神、运动障碍为先天性弓形体病典型表现,并可伴有全身性症状。此外,胎儿也可在新生儿期即有发热、皮疹、呕吐、腹泻、黄疸、肝脾大、贫血和典型等症状,长大后常伴有智力低下、先天性畸形等。
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癫痫发作和精神异常等。脑炎与脑膜脑炎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可有高热、头痛、嗜睡、昏迷、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癫痫发作、脑膜刺激征、颅内高压、精神障碍、脑神经损害及各种中枢神经局限性体征等。也可出现脑干、小脑或基底节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急性者以弥漫性脑损害为主,亚急性者多以局灶性脑损害起病,逐渐发展至脑部弥漫性损害,其表现也随病灶所在部位与程度而异。
少部分患者有肢体瘫痪的表现,因弓形体在脑中聚集,引发占位性病变,压迫特定区域引发。可表现为癫痫小发作或失神性发作,后发生肢体瘫痪,偶可恢复。
被弓形体感染孕妇可并发流产、死胎、早产,因弓形体可经怀孕女性体内,通过胎盘进到尚未发育完成胎儿体内,可引发死胎、流产、早产等情况。
当患者突然发生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时,应立即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行血检弓形体抗体、特异血清抗体、脑电图、病原体分离或抗原、病理活检、MRI等检查确诊。同时需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相鉴别。
患者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呕吐的患者,请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如突然发生嗜睡、昏迷、失语、肢体瘫痪,需立刻就诊。
脑弓形体病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休克、神经精神症状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与家畜有亲密接触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是否吃过没有煮熟的食物?
弓形体病诊断最常用的是血清学特异抗原与抗体检测,至于其它(包括影象)检查等仅属辅助诊断,确诊较难。CAg和IgA、IgG与IgM是目前诊断该病的简捷、快速、可靠的方法。特别是TOXO-CAg检测,现被视作最有价值的金标准,是病原体活动性存在的象征。
直接镜检取患者血液、骨髓或脑脊液等作涂片,或淋巴结、肌肉、肝、胎盘等活组织切片,作瑞氏吉姆萨染色镜检,找到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速殖子),即可诊断弓形虫的急性感染。但阳性率不高,使用弓形虫抗血清的过氧化物免疫酶标记法可以提高阳性检测率,并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影像学是诊断弓形体脑病的重要依据,CT平扫可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可单或合并表现。大多数位于灰白质交界处或基底节周围,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也可呈不强化的局限性水肿样低密度,增加造影剂量或延迟扫描能提高病灶的强化效果。
磁共振比CT有更高的灵敏性,MRI示脑内多发性圆形长T1,长T2信号,有的病变在T1加权图像上呈较小椭圆形低信号,其内可有或无小斑点状高信号。若环形强化的结节病灶内出现偏心性低密度影或低信号,应高度怀疑弓形体感染,
是近年来用于动物和孕妇妊娠期间检测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为了防止给胎儿造成后遗症。它与探针杂交、动物接种和免疫学检查方法相比显示出更高特异性、敏感性和快速等优点。但容易出现假阳性,使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不足。
脑弓形体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共同确诊。
根据病人发病时间,发病症状,环境接触史确定。
神经系统异常的临床症状、体征,如发热、头痛、呕吐、癫痫、嗜睡、昏迷等。
特异血清抗体阳性,具有活动性滴度,病原体分离或抗原证实。
特异性治疗有效,乙胺嘧啶、磺胺嘧啶、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治疗有效。
多见于流脑流行时,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而脑弓形体病脑脊液检查多为阳性,通过细菌培养及脑脊液检查可与脑弓形体病鉴别。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血白细胞增高,而脑弓形体病白细胞一般不增多。
脑弓形体病患者主要以治疗弓形体为主,辅以乙胺嘧啶、磺胺嘧啶、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治疗,同时需给予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者给予乙胺嘧啶联合磺胺嘧啶治疗,为减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合用甲酰四氢叶酸。不能耐受不和磺胺过敏者可以选用克林霉素,联合乙胺嘧啶。合并视网膜炎时需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当累及黄斑、视神经和黄斑乳头束时应使用泼尼松玻璃体内注射克林霉素和地塞米松也有效。阿奇霉素和阿托伐醌对弓形虫有效,但仅限用于不能耐受标准治疗方案的患者。
若患者尚未开始抗HV药物治疗,则需要尽快启动HAART。急性期乙胺嘧啶联合磺胺啶治疗,不推荐预防使用抗癫痫药。除非颅内压高,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
脑弓形体病无手术治疗。
预后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受累器官,严重先天性感染预后多较差。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如AIDS、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弓形虫病易累及多器官并呈全身播散预后较差,成人免疫功能正常者经治疗后多预后良好。
获得性脑弓形体病患者可治愈,但易复发。
脑弓形体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先天性脑弓形体病病死率为12%。
脑弓形体病患者间隔1个月复诊血清特异性抗体,连续三次,转阴之后可确认治愈。
脑弓形体病患者需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适当补充淡盐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脑弓形体病患者护理应注意口服用药副作用,如为宠物或家畜传播,应远离传染源,因此病并发癫痫,应注意患者癫痫发作时安全。
此病需服用磺胺类药物,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因此病可引发癫痫等疾病,需防护患者安全,勿使其癫痫发作时跌倒引发其他外伤。
因此病多为宠物携带弓形虫而传染人类,需使宠物定期驱虫,患者在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接触宠物。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等变化,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脑弓形体病因传染源传播导致,因此预防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远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家养宠物人应定期检查弓形体携带情况,应对宠物定期驱虫,避免弓形虫宠物携带。
对于卫生饮食习惯不好的患者及家中养宠物或与家畜接触频繁的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检查弓形体携带情况。
妊娠妇女应作血清学检查;妊娠初期感染者应作人工流产,中、后期感染者应予治疗;供血者血清学检查弓形虫抗体阳性者不应供血;器官移植者血清抗体阳性者亦不宜使用。
孕妇不养猫,不要让猫舔手、脸及食具;勿与猫狗等密切接触,防止猫粪污染食物、饮用水和饲料;不吃生的或不熟的肉类和生乳、生蛋等;做好个人环境和卫生。
弓形虫抗体阴性的HIV感染者应避免弓形虫感染。具体措施包括:肉类食物应在零下20℃冷藏;肉类食物要煮熟以杀灭组织中的包囊;蔬菜水果要清洗干浄;不养宠物;不要用未煮熟的肉类食物喂猫。弓形虫抗体阳性的HIV感染者,应开始药物一级预防。
4270点赞
[1]沈继龙.弓形虫病的若干术语释义及实验室诊断的解读与处置策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35(4).382-386.
[2]黄华,邓莹莹,王立非.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的MRI表现及随访[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9).34-37.
[3]江羽鸣,谭长连.艾滋病继发弓形虫脑炎的MRI特征[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5).96-99.
[4]宋玉民,曹慧芳.MRI在艾滋病继发弓形虫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15.22(3).6-7.
[5]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第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05-7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