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由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呼吸道而引起。由于本病毒从日本仙台一儿童死者分离,又称仙台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一般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成人则为上呼吸道感染者较多。
副流感病毒在人类中有四种型别。
感染1型病毒容易引起哮吼,6个月至3岁龄为高发的年龄段,严重的还可能引发中耳炎。
感染2型病毒的主要表现也是哮吼,但没有感染1型感染的病情严重和常见,8个月至3岁龄为高发的年龄段。
3型病毒传染性较强,年龄比较大的小孩子则会表现为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其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而且还可以形成巨细胞性肺炎,引发中耳炎的几率也比感染1型更常见。
感染4型病毒比较少会导致严重的疾病,仅有轻度呼吸道症状。
副流行性感冒主要由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的呼吸道而引起,主要危险因素为携带副流感病毒的传染源。常见的原因有原发感染和再感染,儿童、接触感染源、抵抗力低的人群易患此病。
副流行性感冒是由于患者感染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冒。
副流感病毒大多侵犯呼吸道黏膜的表层组织,在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的病变轻,成人一般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5岁婴幼儿,病毒可侵犯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增生或黏膜糜烂。如果侵犯到肺泡上皮及间质细胞则引起间质性肺炎,导致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在肺泡壁和肺泡间隙浸润,可表现为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
副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产生血清抗体和局部抗体,但一次感染后产生抗体滴度低,不能产生持久免疫性,多次重复感染产生的抗体才能减轻临床症状。相对于成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副流感病毒反复感染的原因之一。对于具有免疫活性的个体,再次感染的症状一般较轻。
变异株攻击侵入已充分易感的人群,则引起疫情爆发,这是导致流感大流行反复的一个主要原因。显着的变异主要发生在1型流感病毒,2型流感病毒则很少,而4型流感病毒一般不发生变异。
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可以发病,尤其在冬季。季节的转变,天气忽寒忽热,没有及时添衣,再加上机体的免疫力下降,都会造成副流行性感冒的发病。
副流行性感冒多见于儿童,副流行性感冒潜伏期3~6天,30%~40%的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由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副流行性感冒在成人中常引起轻型上呼吸道感染。
副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容易病毒感染,易发该病。
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唾液进行传播,因此如医生、患者家属等密切接触患者的人群感染风险成倍增加。
由于免疫力低下,较常人更容易感染病毒,从而引发该病,常见的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人、小儿、免疫缺陷病患者。
副流行性感冒对于婴幼儿与老人的影响较大,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肺炎等疾病。儿童感染者会出现发热、鼻塞、咽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成年感染者会出现呼吸道炎症、咽喉炎、慢性气管炎和慢性扁桃体等症状。
副流感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可表现为发热、流涕、打喷嚏、咽炎、喉炎和咳嗽。若有发热、痉挛性犬吠样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则提示已经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1、2型很少感染4月龄以下的小婴儿,大于6岁的儿童及成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鼻炎、咽炎等感冒症状,也可伴有声嘶及咳嗽。在7个月至3岁患儿,1、2型副流感病毒是引起急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表现为哮喘,痉挛性咳嗽,吐大量浓稠黏液痰,并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有2%~3%的严重病例有发绀。
3型副流感病毒是引起6月龄以下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重要病原,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而居第二位。3型副流感病毒最易传播,也可引起地方性流行。约3/4初次感染副流感病毒者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C。据多个研究显示,3型副流感病毒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检出率较1、2型高,说明/3型感染引起的病情较重。年长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生1、2、3型的再感染,但一般病情较轻。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可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致死性肺炎。
4型副流感病毒感染不常见,多数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肺炎的症状是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由于副流行性感冒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所以易引发肺部疾病。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有流感因素可能会并发此病。
副流行性感冒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道,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严重感染者可因缺氧、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一旦有该病的相应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引发相应疾病。
如出现发热、鼻塞、咽喉痛、咳嗽或呼吸道炎症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窒息甚至休克,请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成人患者优先考虑去呼吸内科就诊,儿童可就诊于儿科。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相关症状?
身边的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之前使用过抗生素类药物吗?
之前得过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吗?
近期有没有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通过在患者的鼻子和咽喉等呼吸道部位获得细胞样本,然后在样本中接种容易感染该病毒的活体细胞,从而进行判断是否有此病毒。
人体会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使血清中对应的抗体蛋白含量增加,通过检查血液中相应的抗体进行疾病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做出初步诊断,患者出现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则可初步确诊,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发现副流感病毒可以确诊。
感冒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并细菌感染。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患者分泌物中进行病毒分离时,无副流感病毒,因此二者可用病毒分离检查相鉴别。
可散发或有小的流行,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婴幼儿患病常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多数为亚急性起病,发热无定型,或体温正常,咳嗽较重,初期为刺激性干咳,常有咽痛、头痛等症状。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支原体,因此二者可用血清检查相鉴别。
对于副流行性感冒轻度患者注意多饮水、多休息即可自愈。重度感染者则应对症治疗,如出现呼吸困难则需要吸氧治疗,出现呼吸衰竭者必要时则需要气管插管或切开治疗。同时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抗菌、抗感染等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的关键是对症治疗,通过改善病情,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副流感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哮喘、毛细管支气管炎或肺炎在处理上都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很多研究表明,治疗开始6h后口服或系统性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改善哮喘症状。哮喘宜发展成急性呼吸道梗阻及呼吸衰竭,必要时应进行气管切开和机械性辅助呼吸。另外冷湿空气可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促进分泌物排出,缓解临床症状。
目前有抗副流感病毒的药物包括NA抑制剂(如扎那米韦)、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嘌呤霉素)、核酸合成酶抑制剂、抗坏血酸等。在免疫功能低下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感染中,虽然有个案关于雾化或口服利巴韦林导致病毒数下降和病情改善的报道,但最近在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调查中表明其对3型副流感病毒导致的肺部感染缺乏反应。总之,目前尚无肯定有效的针对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剂可以抵御副黏病毒感染(如咪喹莫特和多核糖胞啶酸),其中部分的机制是由于刺激内源性细胞因子。另外蛋白酶抑制剂和高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可能有一定疗效。
上述抗病毒方案也只宜在病情早期试用。
由于病毒影响,导致患者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发生感染,在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光谱抗生素进行支持治疗。
切开气管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
支持疗法主要是对那些病情较重的患者,通过补偿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助于帮助疾病的治疗常采用输血或者静脉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少部分患者需要按照医嘱定期服药,做好隔离工作,避免再感染。副流行性感冒治愈后对正常生活影响不大,且一般预后较好。
副流行性感冒经积极治疗后基本可治愈。
副流行性感冒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建议饮食宜清淡稀软,因感冒患者脾胃功能常受影响,稀软清淡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可减轻脾胃负担。故宜食白米粥、牛奶、玉米面粥、米汤、烂面、蛋汤、藕粉糊、杏仁粉糊等流质或流质饮食。
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白萝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毒的作用,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宜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有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利于身体恢复。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
忌吃油腻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少食寒凉食物,避免食用芥菜、萝卜、绿豆、海带、紫菜、西洋菜、黄花菜、剑花、西瓜、苦瓜之寒凉品。
副流行性感冒的护理应做到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交叉感染,防止传染病播散。心理护理鼓励、安慰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
房间注意保持通风透气,勤洗手,勤消毒。
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如骑车、跑步等,并保持充分的睡眠。
遵医嘱服用药物,如果在用药期间出现了过敏、局部疼痛甚至是症状加重,一定要及时向医生反应。
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和患者接触、注意室内消毒、空气流通,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避免和出现感冒症状的患者密切接触。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4645点赞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2,14(3):158-160.
[2]王春,潘芬,石迎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副流感病毒流行特征及临床症状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9,26(004):241-245.
[3]张萍等主编.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233-23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