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肾小球基底膜病又称良性家族性血尿,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通常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尿蛋白、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病理以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为特征。通常无眼、耳异常。本病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
多数学者认为薄肾小球基底膜病遗传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COL4A3/COL4A4区域,该区域基因发生突变导致GBM(肾小球基底膜)胶原合成障碍,还有学者认为是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受损影响GBM合成。
多数的研究认为薄肾小球基底膜病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GBM主要由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合成,当脏层上皮细胞功能受损时可引起Ⅳ型胶原合成和分布异常而影响GBM厚度。
薄肾小球基底膜病的发病率报道不一,但总的来说发病率不低。国外报道发病率在3%~10%,国内研究显示薄肾小球基底膜病占肾活检患者的3.7%。薄肾小球基底膜病多见于中青年,但有报道1岁及86岁患者。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3)。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群以及女性。
薄肾小球基底膜病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尿蛋白、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多数呈持续性镜下血尿,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为大小不一、多种形态的肾小球源性血尿,少数病人可有红细胞管型。部分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肉眼血尿。
少部分成人患者合并轻度蛋白尿,偶有报道薄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有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但对激素反应较好,推测是本病合并微小病变肾病。
薄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通常血压正常,但有报道部分成人患者(<20%)可有轻度高血压。
绝大部分薄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长期随访预后良好,肾功能可长期维持在正常范围。但极少数患者(<1%)多年后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而且极个别患者可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疗。发生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除外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薄肾小球基底膜病主要表现为良性家族性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尿蛋白、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病理以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为特征。当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时,应积极干预,尽早就医。
反复肉眼血尿。
具有血尿且合并肾功能下降的家族史。
其他不典型症状,包括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异常。
患者应优先就诊于肾内科。
是否为持续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蛋白尿、腰痛、水肿、皮肤黏膜出血、肾功能异常、高血压等)
是否有遗传家族史?
是否做过经皮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通过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等确定是否为肾小球性的血尿。
本病的明确诊断主要依靠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标本后,在电镜下测量肾小球基底膜厚度,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
薄肾小球基膜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据报道最小者1岁,最大年龄为86岁。
多数患者无症状,或偶尔发现镜下血尿,无或有轻度蛋白尿、血压正常及肾功能正常。肉眼血尿、蛋白尿于上呼吸道感染期间或感染后或剧烈运动后出现,罕见有类似于IgA肾病的反复腰痛为初发症状。
血补体,血浆蛋白电泳,抗核抗体,血小板计数,尿素氨,肝酐均正常,患者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为大小不一、多种形态的肾小球源性红细胞,约1/3患者有红细胞管型。
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肾小球系膜呈轻度至中度增生。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只有弥漫性GBM变薄,而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也是本病惟一的或最重要的病理特性。正常基膜宽度为300~400nm,而在本病基膜宽度仅为150~225nm,最薄的肾小球基膜为110nm,为正常人的1/3~2/3。
部分IgA患者临床以单纯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存在家族史,需做病理检查鉴别。
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由于85%的Alport综合征为X连锁显性遗传,所以男性患者病情往往较女性重,多在30岁以前进入ESRD,伴有听力和眼部病变。
少数Fabry病患者可能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多数可合并发作性肢端疼痛、皮疹、少汗及心脏、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受累,患者α半乳糖酶活性降低,电镜下可见特异性斑马小体。
如肾小球轻微病变、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除血尿外,还可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鉴别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如狼疮性肾炎Ⅰ型和Ⅱ型、坏死性血管炎。二者可有血尿,但多同时合并皮疹、关节痛、呼吸道症状等肾外表现,自身抗体阳性。病理上狼疮性肾炎可见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炎可见纤维素样坏死,但一般都无基底膜弥漫变薄,不难鉴别。
绝大部分薄肾小球基底膜病呈良性肾小球疾病过程,预后良好。对于仅表现为血尿,而血压正常、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而对于出现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可用激素治疗;如合并有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已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可按肾衰治疗。避免感冒和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肾毒性药物的应用,对本病有益。
避免感冒、剧烈运动和过低劳累,避免过度治疗和肾毒性药物。
针对有高血压和或蛋白尿的患者使用,降低肾小球的压力,保护肾功能。
本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薄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预后良好,肾功能可长期维持在正常范围,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目前暂不能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无严格时间要求,但应做好长期回访。
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低盐低脂,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精瘦肉、蛋清、淡水鱼等,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提供足够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适当调节高糖和脂类在饮食热量中的比例,以减轻自体蛋白质的分解、减轻肾负担。
薄肾小球基底膜病需定期复查,避免感冒和过度劳累,提高机体免疫力。
充分休息、适当活动,但对于病情急性加重及伴有血尿的患者应限制活动。
本病病程长,病情反复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耐心解答;并与患者家属一起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解除患者后顾之忧,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
血压的变化:准确测量血压,尤其是使用降压药物或调整降压药物剂量的患者。同时注意患者的主诉,有无头痛、头晕等症状。
血尿、蛋白尿的变化。
尿颜色、尿量的变化及肾功能:观察患者尿的性状,正确留取血标本、尿标本。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监测电解质,防止高血钾。
薄肾小球基底膜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检查、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干预。
对于有家族性血尿的人群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可结合基因检测,妊娠期应接受产前检查。
避免过度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对于确诊患者,积极合理治疗,定期随访观察。
4858点赞
[1]梅长林,余学清.内科学.肾脏内科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
[3]康有章,陈玉清.薄肾小球基底膜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11(3):623-624.
[4]于为民.肾内科疾病诊疗路径[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4.16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