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是霉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食管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又称为真菌性食管炎或念珠菌性食管炎。其他霉菌偶可培养出来,可与白色念珠菌并存。35%~50%正常人及70%住院病人的咽部可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其处于与之竞争的细菌控制之下。人体对霉菌的易感性与霉菌的侵袭力和数量及机体的防御机能改变有关,某些条件下霉菌可成为致病菌,如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如大剂量激素治疗、恶性肿瘤、某些内分泌功能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妊娠等均能增加霉菌的侵袭力,使食管对霉菌的易感性增加。
根据起病急缓分为以下几类:
急性感染性霉菌性食管炎病情比较严重,极度衰弱的免疫抑制病人常因急性霉菌感染致死。
亚急性感染性霉菌性食管炎,可有食管狭窄或假憩室形成。
慢性感染性霉菌性食管炎,通常自儿童期开始,多合并黏膜下霉菌感染和免疫低下。
根据Kodsi分级标准,分为以下几类:
Ⅰ级表现为散在斑块,累及食管黏膜较小。
Ⅱ级表现为散在斑块,累及食管黏膜较大。
Ⅲ级表现为融合斑块,物质附着在食管四壁至少一半。
IV级为Ⅲ级表现,斑块物质侵犯至食管腔内。
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尚不明确,因为许多感染而无症状的患者未做内镜检查。有症状的真菌性食管炎发病率在艾滋病、白血病、淋巴瘤(特别是化疗后)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者中是很高的。真菌感染中最常见念珠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正常条件下寄居于人体咽喉部,不致病,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恶性肿瘤(淋巴瘤、白血病)全身衰弱、内服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应用广谱抗生素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腐蚀性食管损伤等,可导致霉菌性食管炎。
营养不良、年老体衰、消耗性疾病、手术等都会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细胞吞噬、杀菌功能降低,可导致霉菌性食管炎。
食管运动减弱。
食管黏膜损伤及细菌感染。
营养因素,特别是维生素摄入量过低,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细胞吞噬、杀菌功能降低。
食管上皮内糖代谢异常。
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目前尚无权威的流行病学数据。
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并接受放射治疗或抗肿瘤药物治疗者。
长期接受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治疗者。
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有明显糜烂或溃疡者。
艾滋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霉菌性食管炎的症状可轻可重,症状的轻重与炎症发生的缓急和程度有关,约25%患者无食管症状。
吞咽疼痛最常见,吞咽流质或固体食物时均可发生,有时疼痛相当剧烈,以致出现畏食和体重减轻,亦可发生胸骨后疼痛,有时向背部放射。
较常见,进食固体饮食或热饮时吞咽困难明显,伴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还可有食物反流。
上腹部闷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甚至有厌食感。
部分患者还有出血及发热表现,在儿童本病常与鹅口疮并存,表现为大量圆形白斑,可扩大融合成灰白色苔膜,覆盖舌表面,亦可扩散至软腭、咽及口颊部,周围黏膜有红斑,明显充血、水肿。
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引起食管下段瘢痕性狭窄。如真菌侵犯口腔、胃、肠,可致相应部位炎性损伤。
真菌扩散、继发性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急性全身性感染。
少数情况下真菌可蔓延至肺部诱发肺炎,严重时甚至可造成食管气管瘘、播散性念珠菌病,也可经血流扩散至各种器官,引起肺炎,肾盂肾炎,甚至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霉菌性食管炎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起病隐匿的患者,早期发现症状、早期参与治疗,对消除炎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现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应及时就医。
出现呕血或黑便应立即就医。
患者若出现上腹部闷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甚至有厌食感,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治疗。
患者若出现胸骨后疼痛,向背部放射,可去胸外科就诊。
为什么来就诊?
症状是什么?持续多久了?
有无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如寒战、发热、咽痛等)
出现症状后有无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既往有何病史?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反复进行血、尿、便、痰等霉菌的涂片检查。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经内镜刷检、直接涂片或培养霉菌,可以早期诊断。
可以观察到食管黏膜是否有白色斑块,黏膜有无弥漫性充血、变脆、糜烂、溃疡和伪膜形成,利于确诊霉菌性食管炎。
该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主要病变在食管下2/3,可表现为蠕动减弱或弥漫性痉挛。在晚期病例,黏膜呈现结节状,使钡剂外观如卵石样,类似食管静脉曲张,有时显示溃疡的龛影。
主要表现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
造影异常者早期典型的表现是正常黏膜纹理消失,代之以结节状或鹅卵石状甚至锯齿状充盈缺损,合并炎症水肿时偶可成巨块状充盈缺损,似食管癌征象,有时可见到多发性假憩室,长期慢性炎症可形成对称性瘢痕性狭窄,典型病变多局限于食管下2/3。
肉眼可见食管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变脆、糜烂、溃疡和伪膜形成,可有广泛坏死,偶可见霉菌性肿块或肉芽肿。典型的表现为成片的黏膜上皮被覆乳白色或绿色黏稠分泌物的伪膜斑块,其下为红斑状质脆黏膜,表面黏膜溃疡可有可无,斑块相连成片,直径不超过1cm。
本病大多有肝脏病史,查体可见门脉高压体征,如脾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无吞咽疼痛,也极少发生吞咽困难。胃镜可见食管黏膜呈灰蓝色串珠状、蚯蚓状或团块状曲张静脉。而霉菌性食管炎伴有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内镜检查可以确诊。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贫血等,真菌检查无霉菌,而霉菌性食管炎存在霉菌,通过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鉴别确诊。
霉菌性食管炎主要是药物治疗,疗效决定于霉菌感染的严重性和机体免疫抑制的程度。正规的抗霉菌治疗可获良好效果,但在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继发霉菌感染,效果也不佳。
能抑制真菌的活性,可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口服后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减量或停药后迅速消失。局部应用后可能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局部治疗无效的慢性、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急慢性肝病患者、有肝病史者、对该品过敏者禁用。
为抗真菌药物,被广泛用于白色念珠菌的预防和治疗,但易出现耐药性,常见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不良反应。
广谱抗真菌药,尤其适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
可选用黏膜保护剂和抑酸剂及促动力药,咽下疼痛较剧者可适当给予止疼、解痉、镇痛药物。
对于合并有食管狭窄者,内镜治疗无效或狭窄范围大,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另外,出现食管穿孔、大量出血等并发症时,也可选择手术治疗。
霉菌性食管炎的治愈率高,正规抗真菌治疗常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对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继发真菌感染,治疗效果常不佳。
霉菌性食管炎经过正确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
霉菌性食管炎治疗得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应加强饮食卫生和饮食营养,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饮食不宜过饱,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戒烟、限酒。
保持三餐规律,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为主,少食多餐,避免饱食。
餐后宜直立,不宜平卧,睡前2~3小时不宜进食。
不宜进食辛辣食品及饮茶、咖啡、可乐及其他酸性饮料。
咽部疼痛者,建议进食软而烂的食物或易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霉菌性食管炎为真菌感染,属条件致病性感染,多在免疫低下的时候致病,所以患者平日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亚健康状态。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调整抗生素用量,不滥用抗生素。
积极控制血糖,减少细菌繁殖。
霉菌性食管炎的医源性感染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正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是预防霉菌性食管炎最有效的方法。
平日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亚健康状态,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保持个人卫生,减少真菌在体内定植的机会。
不滥用抗生素,遵医嘱用量。
积极治疗口腔感染疾病,注意口腔卫生。
4542点赞
[1]许瑾,安小斌,章欢.现代五官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55.
[2]徐平.临床口腔医学疾病诊断与治疗[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247-2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