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为罕见的感染性疾病,致病原因通常为除伤寒、副伤寒意外的沙门菌导致感染,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寒战、高热、水样便、肠梗阻、嗜睡等。主要危害是由于严重的胃肠道感染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低钠血症等,严重的可导致低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还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炎,而导致肠穿孔、弥漫腹膜炎等。还可并发脑水肿、脑膜炎,造成严重后遗症。主要治疗方法是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补充营养为主,同时治疗并发症。主要预后较差,新生儿病死率可达30%,正规治疗下大部分患儿可治愈。
临床可分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伤寒型)与局部感染型,另有健康带菌者。
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病原,因吃了被这类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由于新生儿对水和电解质代谢调节功能欠完善,故易发生低钠血症。腹胀较常见,病重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也可伴有肝、脾增大,咳嗽、充血性皮疹、黄疸,严重者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并发肠穿孔。
中毒症状重,热度高,热程长,此型约占4%~25%。表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充血性皮疹多见。此型可单独发生,也可与胃肠型并发,称混合型。
婴儿多见。
常合并颅内出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约18%愈后发生后遗症。
表现不明原因发热,哭闹不安,然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局部红、肿、热、痛,最后形成脓肿。
脐部分泌物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
有些病儿就是以肺部感染入院,后出现腹泻。
称为隐性患者,是由于体内的免疫力与病毒处于平衡状态,因此不表现出任何的临床症状,但其体内病毒仍旧潜伏。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除伤寒、副伤寒意外的沙门菌导致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主要感染途径是食源性感染。好发人群以新生儿为主,男性患儿较多,大部分为2岁以下。诱发因素通常为免疫力低下。
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主要的病因。
伤寒、副伤寒菌以外的沙门菌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食用了带有沙门菌的食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同时也可通过微小血管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全身的损伤,出现脑膜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全身性疾病。
是诱发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仍属于感染性疾病,部分人即使有接触史也不会发病,可通过自身免疫杀灭致病菌。而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患者通常由于自身免疫功能较差,无法对抗致病菌,进而导致细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最终导致发病,所以发病的患者通常免疫力较为低下。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为罕见的感染性疾病,流行于世界各地,男性患儿较多,大部分为2岁以下,约占82.3%,多见于新生儿。
男性患儿较多,大部分为2岁以下,多见于新生儿。
喜吃生食,接触禽类(如小鸡)、爬行动物(如乌龟)等。卫生条件差,不洗手,在有沙门菌感染的疫区生活或在牧区、养殖场附近生活,父母或家人有此类细菌感染。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症状相对不典型,症状可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寒战、高热、水样便、肠梗阻、嗜睡等,也可以出现在别的感染性疾病当中。同时也容易导致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脑膜炎并颅内出血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炎合并肠穿孔等相关严重的并发症,需及时的治疗和控制。
呕吐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典型的胃肠道感染型症状,致病菌在胃肠道进行密集的反应,是引起呕吐的根本原因,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患者通常呕吐量较大。
发热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症状表现之一,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腹痛、腹泻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症状表现之一,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严重者可达10次以上,粪便带有腥臭味,先呈水样,逐渐变成黏液脓血便,甚至血水样便。
精神萎靡主要表现为精神较差,严重的还可出现嗜睡、昏迷等症状。
充血性皮疹可出现在全身各部位,按压式皮疹可褪色。
颅内感染现象即相关脑膜炎征象,如头痛、高热、呕吐等。
局部蜂窝组织炎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烦躁不安等,之后出现皮肤的红、肿、热、痛,发展为脓肿。
脐炎表现为脐带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周红肿等。
心包炎表现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一般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唇甲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昏迷、休克等相关表现。
休克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致病菌可随血液流到达脑部,出现相关的神经系统障碍的表现,精神萎靡、嗜睡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出血、休克和低血压症状,需及时治疗。
脑水肿、脑膜炎并颅内出血是致病菌在随血液到达脑部后极易造成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疼痛、昏迷等。
电解质紊乱通常表现为酸中毒、低钠血症等,是剧烈的呕吐和腹泻造成的。
肠梗阻是肠内物质排出障碍,患者产生腹痛、呕吐、腹胀等相关症状。
坏死性小肠炎合并肠穿孔表现为严重的腹部疼痛甚至板状腹,腹胀及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行腹腔镜等相关手术治疗。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总体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关的感染性症状,如高热、腹痛、呕吐等,即使体温不高、症状不严重也应该及时就医排除诊断。主要就诊科室是儿科,剧烈呕吐、腹泻时也可就诊于感染科。及时行相关的体格检查、鼠伤寒沙门菌培养、血清抗体测定、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或腹部立位片、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以血清抗体测定结果为阳性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出现轻微的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即使出现症状较轻,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诊断,排除感染的可能。
如果出现严重的寒战、高热、腹泻、腹痛、尿频、尿急、腰痛,严重并发昏迷、唇甲紫绀等症状时,特别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高发人群,需及时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避免病情继续恶化,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新生儿如果脐带脱落后伤口久不愈合,伴有少量黏液或脓性物质,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就医。
优先考虑就诊于儿科,因为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大部分症状表现属于儿科的诊疗范围,儿科室在对这些症状的治疗上有着充足的经验,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科室。
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伴有休克或昏迷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于感染科,以缓解腹泻、抢救生命体征为主,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治疗应在之后再展开。
单纯的发热症状要就诊于发热门诊,排除相关传染病的诊断。
从发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到来医院就诊隔了多长时间?
目前主要以什么症状为主?
还有没有其它的症状?
平常口服哪些药物?有没有相关的饮食不洁史?
亲人中是否有相似症状或曾有沙门菌感染情况?
体格检查是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检查手段,对于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患者来说,要着重听腹部的肠鸣音,肠鸣音是否存在以及频率如何,初步判断感染的情况。
血常规是血液检查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项,对于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诊断中,一些相关炎症性反应的情况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的高低,也提示是否有真菌感染,因此对于感染性疾病,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鼠伤寒沙门菌培养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特异性检查之一,目标是明确致病菌,排除其他感染的可能,也是诊断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金标准。
关注菌体免疫膨胀试验检查的结果是否为阳性,可初步诊断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阳性率为75%左右。
血清抗体测定可以确认是否存在本致病菌感染的证据,诊断意义较大。
胸部X线检查意义在于确认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腹部立位片检查可判断有无腹部并发症,如肠梗阻等。
心电图可协助诊断是否存在心脏功能受损。
心脏彩超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腹部彩超可查看肝脾是否肿大,排除其他诊断。
头颅CT可发现颅脑异常,如脑水肿、脑出血等,也可排除其他占位性疾病。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诊断较为明确,以下两方面相结合,即可明确诊断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
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寒战、高热、水样便、肠梗阻、嗜睡等感染性疾病表现,同时也可有明确的食物不洁史。
如鼠伤寒沙门菌培养、菌体免疫膨胀试验、血清抗体测定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腹部立位片检查有明显的疾病征象,特别是血清学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急性胃肠炎症状表现与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相类似,均可有呕吐、腹痛、腹泻、寒战、高热、水样便等相关症状表现,也可出现病情反复,但急性胃肠炎通常不会有其他脏器的疾病表现,如脑膜炎、心脏功能受损等,一般也不会导致昏迷、休克,同时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明确鉴别二者。
金葡菌于生长时可产生外毒素,进食后可致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于进食后1~5小时,多为2~3小时后即出现恶心、头痛,继而出现剧烈腹痛和呕吐,体温多半正常或仅有低热。每天排大便数次,呈黄色水样,恶臭,通常每次量较少,可有里急后重感,严重病例也可因大量频繁腹泻而致脱水。大便和剩余食物细菌培养可有金葡菌生长,行便常规、大便培养等相关检查可与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明确鉴别。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总体治疗为长期持续性治疗,控制症状后也需要一年以上的康复期。一般治疗以胃肠减压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以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诺氟沙星、头孢曲松、山莨菪碱、低分子肝素、氨基乙酸或氨甲苯酸、氢氯噻嗪,其他治疗以母乳喂养和做好清洁工作为主。
一般治疗以母乳喂养治疗为主,保持患儿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是针对于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中的大量呕吐、腹泻后容易导致的脱水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及时补充血容量、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
诺氟沙星联合头孢曲松是典型的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头孢类药物,对于致病菌的杀灭有着较强的作用。可减轻症状,防止继发感染。
沙丁胺醇气雾剂是典型的缓解支气管痉挛药物,对于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呼吸困难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同时也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山莨菪碱、低分子肝素、氨基乙酸或氨甲苯酸主要是针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治疗纤溶亢进等。
氢氯噻嗪是临床常用的利尿剂,主要治疗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中的脑水肿,降低颅压。
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主要手术治疗手段,适用于患儿并发骨髓炎、脓胸、关节炎等,作用是引流脓肿、减压、防止感染扩散、冲洗治疗等。
母乳喂养可以避免孩子受到带有沙门菌食物的感染的危险,同时做好乳头清洁及患儿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有肠梗阻的患儿采用此方法可以使胃肠道得到休息。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总体预后尚可,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痊愈,但容易导致精神异常、癫痫等相关后遗症。患者服用药物的每1~2周需及时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
大部分患者经科学治疗后可痊愈,但并发症的治疗需要1~2年。
治疗及时的情况下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容易导致精神异常、癫痫等相关后遗症。
患者服用药物的每1~2周需及时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行相关检查,同时也为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提供指导。
总体来说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患儿的饮食控制较为重要,一方面要严格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另一方面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提高免疫力是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饮食调理的重要因素。
宜进食一些高维生素食物,如青菜、胡萝卜、木耳等,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鸡肉、鸡蛋等。
忌辛饮食不洁,以母乳喂养为宜。
对于已治愈出院患儿,宜吃富含优质蛋白食物(肉、蛋、奶、鲜等),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护理以观察病情,做好清洁工作为主。要明确口服用药的剂量和频次,同时进行密切的病情监测,有恶化及时联系医生。
出院后自行服药者,家属需按医生建议,严格遵医用药,勿购买医嘱以外药物。
做好食物清洁,不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
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症状,有加重时必须立刻就医。
保持患儿身体卫生,勤换衣物并对衣物进行消毒,勿使患儿接触有如感冒或其他感染病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行切开引流患儿,需按医生建议进行伤口消毒、换药,保持伤口卫生,按医生要求拔除引流管。
密切注意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有无缓解,以及大便是否带血,如有及时联系医生。
相关药物的使用必须足疗程、足量,否则容易导致病菌的杀灭不完全,疾病迁延难愈,最终无法控制。
对于胃肠道症状重或有肠梗阻患儿,不要给患儿饮水、喂食,防止症状加重。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的高发人群需尽早尽快进行血常规以及血清学试验的相关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也可以做好食物清洁工作,提高消毒意识,不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
发现相关疾病表现,如发热、腹痛等症状,特别是本就有饮食不洁史,及时行血清学试验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
不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食物,如禽类、肉蛋等,不食用生蛋,不喝生奶。
加强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补充。
凡是接触动物或动物粪便后,做好消毒,认真洗手。
尽量避免接触已被感染的患儿,或者不让已经感染的人给孩子做饭,接触孩子等。
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传染给别的孩子。
对于疑似的婴幼儿,母亲在不哺乳时应穿隔离衣。
4338点赞
[1]赵夜,林箐.小儿复杂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治疗特点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15:37-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