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因子遗传性缺陷,凝血酶原基因缺陷导致凝血酶原合成障碍,引起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凝血功能障碍性血液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功能正常的蛋白质合成降低所引起者称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异常蛋白质分子合成引起者称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如鼻出血、月经过多、皮肤瘀斑、血尿、拔牙后出血、创伤或手术后出血等,疾病严重性和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及含量相关。
凝血酶原生成缺乏,表现为凝血酶原数量及活性同时下降。
生成功能障碍性凝血酶原,表现为凝血酶原数量基本正常,但是活性降低。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凝血酶原编码基因异常,无法生成足够数量或功能正常的凝血酶原,常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异常凝血酶原血症通常由错义突变所致,突变位点可散布于凝血酶原基因任何区段;低凝血酶原血症患者中,只找到10种突变,其中5种为纯合突变。凝血酶原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出现出血表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十分罕见,统计病例约有55例,其中异常凝血酶原血症病例多于低凝血酶原血症病例。
本病好发于有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家族史的人群,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的严重程度不同,症状也不同,与凝血酶原活性、含量相关。杂合子患者一般无出血症状,少数纯合子和双重杂合子患者有鼻出血、月经过多、皮肤瘀斑、血尿、拔牙后出血、创伤或手术出血等表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多数见于创伤之后,出现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表现。
关节出血及肌肉血肿,早期可表现为关节轻度不适,出现肿胀、发热、运动受限,肌肉血肿常表现为局部胀痛、肌肉萎缩等。
轻微外伤或手术后出血量大于常人,基因为杂合子的患者通常仅有此表现。
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增大。
少数患儿可出现致命性脐带持续出血。
部分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但较为少见,可表现为呕吐物或大便中带血、头痛、恶心、呕吐等。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为家族遗传病,因此家族中有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或者从小出现反复的皮肤瘀斑、鼻出血,需要及时就医,通过凝血功能测定和基因检测来明确诊断。
有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诊断是否患有本病。
从小出现反复皮肤瘀斑、鼻出血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外伤后伤口难以愈合、出血不止,需要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到血液科就诊,急性出血时可前往急诊科就医。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之前做过相关检查、治疗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有家族相关病史?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凝血酶时间正常。
纯合子患者凝血酶大多为正常人的2%~20%,杂合子多为40%~50%。
凝血酶原抗原、凝血活性明显降低者为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酶原抗原正常或略低,而凝血活性显著降低者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
测定患者及其父母基因,对诊断本病极为重要。
有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家族史,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症状。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含量降低,凝血活性明显降低。
维生素K缺乏引起凝血酶原缺乏,肝病、双香豆素类药物等导致维生素K缺乏,进而引起凝血酶原缺乏,通过维生素K治疗有效,此点可与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鉴别。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目前无法治愈,无症状患者一般不需治疗。对于出血或外科手术前的患者,常采用替代疗法,严重出血或手术患者,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小型手术也可采用氨甲环酸及甲磺酸加贝酯治疗。月经量多的女性,可口服避孕药治疗。
严重出血或手术患者,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注意凝血酶原复合物可能引起血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达到有效止血条件下剂量宜小。由于半衰期长,偶尔使用血浆的患者常可达到预防目的,但一般不需要预防治疗。对严重创伤或手术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水平应提高并维持在40%以上,直到伤口愈合。
对出血不是很严重的病例,可输注新鲜血浆、冰冻血浆或4℃保存血浆。
常用氨甲环酸及氨基己酸,可以有效治疗黏膜出血,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有利于血凝块形成,发挥止血功能,可用于小型手术前。
可以抑制排卵,对于凝血酶含量低于3%的女性患者,出现月经过多时,可以口服避孕药治疗。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目前无法治愈,仅能控制症状。如果患者接受标准治疗,一般可以避免致命性出血,从而达到正常预期寿命。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由于急性大量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或颅内出血,威胁患者生命。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关节及肌肉出血可能导致关节畸形、肌肉萎缩,影响运动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目前无法治愈,仅能控制症状。
如果患者接受标准治疗,一般可以达到预期寿命。但是如果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后期可能会发生致命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饮食一般没有明显禁忌,但因有不同程度出血,需要补充营养,增加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另外,需要避免进食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及中草药。
增加膳食营养,包括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和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猪肝、鱼肉、菠菜等。
避免进食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及中草药,如木耳、紫菜、银耳、益母草、当归等。
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质硬食物,以免导致黏膜损伤,引起出血。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患者应尽可能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避免遭受创伤,可以进行常规锻炼,以提高肌肉强度,保护关节和增强舒适度,但运动时要注意防护,不要进行高强度体育活动,避免出血。
适当锻炼身体,如快步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对抗性运动,如篮球、足球等。
合理作息,避免劳累、熬夜。
平时注意防护,注意观察自身皮肤情况,有无皮肤瘀斑、出血等。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属于遗传性疾病,目前没有确切的预防办法,注意是避免近亲结婚生育,在备孕及怀孕期间注意保暖,防止感染等,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咨询遗传专科门诊,在医生指导下生育。
有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基因检查等筛查。
避免三代以内近亲结婚生育。
在备孕及怀孕期间,注意保暖,避免接触传染病人,避免接触大剂量射线和化学毒物。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咨询遗传专科门诊,定期产检,可以通过产前诊断优生优育。
4079点赞
[1]张之南.血液病学(上、下)[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4-1355.
[2]贝特勒,ErnestBeutler,宋善俊,等.威廉姆斯血液学[J].2004.1887-188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