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纤维角化瘤又称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为良性肿瘤,好发于成年男性,平均年龄40岁。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外伤有关。临床发病于成年人指或趾,一般为单发,皮损多呈指状或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纤维瘤,呈半球形隆起时基底可以有蒂,表面有不同程度角化亢进。可不进行处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部分患者会复发。
肢端纤维角化瘤病因尚不明确,该病好发于成年男性、具有遗传史的人群、经常受到外伤的人群。
肢端纤维角化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外伤(如局部的长期挤压、摩擦刺激,也可能是外伤等导致组织发生刺激性变性和增生的缘故)有一定的关系。
肢端纤维角化瘤病因不明,尚无确切诱发因素。
肢端纤维角化瘤好发于成年男性,平均年龄40岁。
肢端纤维角化瘤好发于有家族遗传史及经常受到外伤的人群。
本病属于皮肤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也比较典型,多表现为手足关节出现纤维瘤,且瘤体的特征比较明显。
本病临床发病于成年人指或趾,一般为单发,皮损多呈指状或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纤维瘤,且表面光滑,呈粉红色或肤色,周边呈领圈样隆起,呈半球形隆起时基底可以有蒂,表面有不同程度角化亢进。
如普通人群的手指或脚趾出现球形或半球形的纤维瘤时,应积极就医于皮肤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等。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对肢端纤维角化瘤进行诊断,临床上还应与残留多指(趾)症进行鉴别。
如普通人群的手指或脚趾出现球形或半球形的纤维瘤时,或纤维瘤出现破溃、出血、迅速增大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应就诊于皮肤科。
哪里不舒服?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了?(手指或脚趾出现球形或半球形的纤维瘤)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也应配合触诊感受皮损的质地。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肢端纤维角化瘤的“金标准,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等待病理科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用于排除易混淆的骨性增生性疾病,肢端纤维角化瘤的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他疾病会发现异常表现。
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皮损特征再配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诊断为肢端纤维角化瘤:
发生于成年人指或趾、单发、皮损多呈指状或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纤维瘤、表面光滑、粉红色或肤色、周边呈领圈样隆起、呈半球形隆起基底有蒂。
符合此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低倍镜下见损害呈指状隆起皮肤表面,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常增宽呈分枝状,真皮中可见与表皮垂直走行、增宽的胶原纤维束。
残留性多指症指在正常指面长出一附加指,俗称六指。依据其内含软骨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与肢端纤维角化瘤进行鉴别。
皮肤纤维瘤为质地坚实的结节,与表面皮肤粘连,皮损形态与肢端纤维角化瘤本病相似。但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突向下增生明显.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增生,交错排列,根据病理表现不同可与肢端纤维角化瘤进行鉴别。
肢端纤维角化瘤会对患者美观具有一定的影响,部分患者会选择切除,一般多进行普通手术切除,较少患者会采用激光切除。切除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患者的治疗周期为短期治疗。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够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具有修复和再生作用,加速创面的愈合。对于此病手术伤口的愈合具有一定的作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局部麻醉,进行彻底切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患者会复发。
多使用手术切除,较小的皮损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经过手术切除后可以治愈,若患者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术后患处可能会遗留瘢痕,患者治愈后一般无需复诊。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经过手术可以治愈,若患者不进行治疗,肢端纤维角化瘤会一直存在,不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肢端纤维角化瘤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术后可能会遗留瘢痕。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治愈后一般无需复诊,如患者切除后又复发了,可进行复诊,复诊项目为体格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一般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饮食注意营养丰富和均衡即可。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生活中要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外界刺激。同时注意有无复发的情况发生,复发后患者不要自行处理肢端纤维角化瘤,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建议。
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外伤、搔抓、摩擦、剪切等外部刺激。
术后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告知患者手术切口尽量避免沾水等。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需要注意病情有无复发的情况,若出现复发情况可及时就医诊治。
肢端纤维角化瘤患者不要自行处理纤维瘤,较小时不要总想去抠掉,应积极就医,听从医生建议。
肢端纤维角化瘤的病因尚不明确,预防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日常生活中避免局部受到外伤,可能会对肢端纤维角化瘤的预防起到一些作用。
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避免局部受到外伤,从事工作或运动时应积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减少局部摩擦和挤压,早发现、早诊断。
4156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580.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54.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37.
[4]陆海涛.临床皮肤性病学下第2版[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