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贫血是指由于胃黏膜萎缩,机体产生内因子抗体,导致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减少,从而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发生的一种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患者身体不能产生足够健康的红细胞,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除乏力、头晕、耳鸣等贫血症状外,还常有身体系统的损害,表现为四肢发麻、站立和行走不稳等,有时还会出现健忘、脾气急躁及精神失常,发病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自体免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恶性贫血的发病机理目前多认为是遗传因素和自体免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胃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口服叶酸拮抗药等因素,也容易引起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的发生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家族中出现血清、胃液中有自抗体,血清维生素B12浓度低于正常值的概率都比一般人高。
恶性贫血患者很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等自体免疫疾病引起,患者血清、胃液中出现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等胃的自抗体,引起胃黏膜萎缩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从而导致恶性贫血。
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2,或者是不吃任何动物或乳制品的严格素食者,患恶性贫血风险更大。
手术切除胃后,部分患者就会出现内在因子的缺乏,制造内在因素的壁细胞数量大大降低,不利于维生素B12的吸收。
口服乙氨嘧啶、甲氨蝶呤等叶酸拮抗药,可使四氢叶酸合成发生障碍,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在我国比较少见,多发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人、英格兰和爱尔兰人,发病岁数多集中在40岁以上。
完全以植物饮食为主的严格素食者。
常发生于40岁以上有遗传倾向的人群。
恶性贫血的典型症状主要是发生疲劳、头晕、耳鸣等,活动后症状加重,伴有胃肠道症状发生,红细胞计数低也会导致头晕、头痛、皮肤苍白,有时还伴有神经损伤,出现手脚麻痹和麻木。
乏力、头晕、耳鸣、活动后心悸、气短、耳鸣等系列贫血症状。
舌痛、吞咽时有烧灼痛感、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末梢神经缺乏营养,表现为四肢麻木等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部分患者恶性贫血的时候色素沉着明显,伴有轻度黄疸,轻度肝、脾肿大,严重时眼底常有出血,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由于维生素B12是髓鞘合成的重要物质,所以当维B12缺乏严重时,就会造成神经方面疾病,比如脑、脊髓、眼部视神经等神经系统疾病。
恶性贫血是胃癌前期的状态之一,临床研究发现,恶性贫血患者中有10%的人会发生胃癌。
恶性贫血导致身体缺乏足够的红细胞携带氧气,长时间下去还会引起呼吸急促、手脚冰冷等症状,严重时导致心律失常、心脏杂音、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当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头晕、气短、耳鸣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出现与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积极的做血象、骨髓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及内因子测定等检查以确诊是否为恶性贫血。
经常疲劳,出现呼吸急促、头晕、头痛等症状。
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四肢麻木、感觉异常。
舌痛、吞咽时有烧灼痛感。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液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是否经常疲劳?是否有呼吸急促、头晕、头痛等症状?
饮食状况如何?
有无手脚麻痹和麻木、走路困难等症状?
有无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表现?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比如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小肠、胃等?
检测血液中的成分,反映机体内血液系统的变化,血象中会发现有巨红细胞出现,骨髓显示巨幼红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均可减少,可帮助诊断恶性贫血。
通过骨髓穿刺,观察病人造血细胞的造血情况,发现骨髓增生活跃,各系细胞均呈巨幼变型,红系细胞增生显著,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常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血清维生素B12小于200pg/ml,可诊断维生素B12缺乏。
抗内因子抗体可存在于患者血清、胃液与唾液中,可引起胃黏膜萎缩,维生素B12浓度下降,导致恶性贫血等症状,通过测定可明确疾病的病因。
半胱氨酸升高,预示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大,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甲基丙二酸水平测定,可进一步证实维生素B12的缺乏,引起巨幼型改变的典型症状。
根据临床特征,常有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腹泻等贫血典型症状出现,做出初步判断。
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出现血清、胃液中有内因子抗体或其他自身抗体等病史,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
综合骨髓象发现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明显,细胞巨幼样变,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小于200pg/ml,内因子抗体阳性等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
单纯维生素B12缺乏,可以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和恶性贫血相似,但没有内因子抗体,患者可以通过外源性补充维生素B12而好转。而恶性贫血由于内因子抗体的存在,除了需要足量补充维生素B12 将血红蛋白提升到正常之外,还有定期补充维生素B12,以避免疾病复发,可通过抗内因子抗体测定相鉴别。
红白血病是恶性血液疾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骨髓原始粒细胞增多,有幼稚红细胞明显增多的现象,形态上与恶性贫血有一定相似,临床上也可以有全血细胞减少。但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有棉线差异,红白血病常常有白血病浸润表现,骨髓检查可以区分。
恶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首先治疗基础病,补充维生素B12。
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常需终生用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纠正合并的缺铁性贫血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
药物引发的恶性贫血患者,可应用甲酰四氢叶酸钙静滴治疗,恶性贫血时不能单用叶酸治疗,可加重神经系统症状。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如果不治疗,体内维生素B12水平持续变低,将可能出现严重的症状,如神经系统异常,如反应迟钝以及步态不稳等。
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可以稳定控制疾病。
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恶性贫血患者要定时检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从而决定后期剂量的使用情况,有助于病情后期的治疗,同时也要监测是否缺铁、缺铁,注意及时补充铁剂。
恶性贫血患者日常饮食要加强护理,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有助于患者症状的减轻和消退,同时也要多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少食温度过高、烹调时间过长的食物。
宜食用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等食物,有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避免食用过度烹煮或腌制食物。
宜多吃动物脏器、禽蛋、肉类等,补充维生素B12。
恶性贫血严重患者,建议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抵抗力。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消除对疾病的恐惧。
复诊时注意在疗程后期是否有缺铁现象出现,注意及时补充铁剂。
恶性贫血是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年龄超过40岁,可以定期查血常规及内因子抗体。同时要合理饮食,积极治疗相关原发病,预防感染。
年龄大或有外周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可以常规进行内因子抗体测定,这是恶性贫血的筛选方法之一。
合理膳食,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某些糖尿病和癫痫发作药物,会改变细菌生长,阻止小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需及时调整药物使用情况。
4166点赞
[1]李巧利.自身免疫性胃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9例临床分析[D].郑州大学,2019.
[2]佟红艳.巨幼细胞性贫血与营养失调[J].健康人生,2018,000(006):18-21.
[3]肖志坚主编.血液疾病诊治策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