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静脉瘤是一种食管血管发育不良病变,日本命名为孤立性静脉扩张。多因先天或后天性的血管闭塞、狭窄,导致近端血管扩张呈孤立性、散在性或连续性的囊状静脉瘤,多无明显症状,偶有间歇性出血,临床上一般不予积极治疗,对瘤体较为明显的患者多采用内镜下套扎和硬化注射为主。
食管静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以由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血管闭塞引起。
主要由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血管闭塞、狭窄引起。其发病机制为部分食管上皮或黏膜下固有静脉丛由于先天或后天性的血管闭塞、狭窄,导致近端血管扩张呈孤立性、散在性或连续性的囊状静脉瘤。
食管静脉瘤是一种少见疾病,仅占食管良性肿瘤的2.1%,无明显年龄及性别差异。一般多在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容易漏诊,日本的检出率仅为0.62%~1.3%,国内检出率为0.59%。
食管静脉瘤一般增长缓慢,多无明显症状,破裂出血几率较小,临床上偶见间歇性出血,少见咽部吞咽梗阻感,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疾病。
随着食管静脉瘤瘤体的增大,其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也会上升,也可因医源性活检或内镜擦伤导致出血。
多见于食管静脉瘤瘤体明显肿大者。
食管静脉瘤破裂出血的几率较小,但若是明显肿大者,容易因进食粗糙食物,划破瘤体导致出血,也可因医源性活检或内镜检查擦伤等原因导致出血。
食管静脉瘤常无明显症状,多因胃镜检查发现,临床上一般也不积极治疗。若是有明显的吞咽梗阻感,或是有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行胃镜检查、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诊。此外,此病还应与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相鉴别。
一般人群若出先明显的吞咽梗阻感,或有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对于通过体检发现食管静脉瘤,但未做积极治疗的患者,应定期随访观察情况,若出现明显的吞咽梗阻感或是消化道出血,应行胃镜观察是否需进一步治疗。
多数食管静脉瘤患者优先考虑至消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咽部吞咽梗阻感、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做过什么检查吗?
有没有消化道出血病史?
最近有服用药物吗?
行胃镜检查观察食管壁形态、颜色,食管静脉瘤一般呈蓝色或橘红色,表明黏膜完好无搏动,边界清楚。
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利用超声扫描观察食管静脉瘤周围情况,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
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壁的静脉血管局部增大、增粗,有青蓝色的卵圆形扁平状隆起,表面黏膜完好,边界清楚,即可确诊。
食管静脉曲张多发生于食管中下段,呈连续性、纵形条索状曲张,且一般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病史,食管静脉瘤在胃镜下除见静脉血管局部增大、增粗外,还可见青蓝色卵圆形扁平状隆起,此为鉴别点。
此病系家族性表皮血管瘤,生长在口、舌、咽及消化道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瘤仅见食管壁有扁平状隆起,可行胃镜检查予以鉴别。
食管静脉瘤多无明显症状,需要短期治疗。临床一般仅作随访观察,不作积极治疗。若瘤体较大,一般多采用内镜下套扎或硬化注射。
本病无针对性药物治疗。
一般多采用分离式尼龙环套扎和皮圈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瘤,对有较大梗阻症状和潜在破裂危险的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
硬化剂注射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常用的硬化剂有聚桂醇、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等。目前也有硬化剂联合组织粘合剂(如α-氰基丙烯酸基酯)内镜下注射,取得良好疗效的案例。
食管静脉瘤可以治愈,对患者寿命影响不大。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可能会引起部分血管破裂出血,术后应再次胃镜复诊,以防复发或有遗漏病变。
食管静脉瘤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治愈。
食管静脉瘤患者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后,可以有效治愈,不会对患者寿命有所影响。
食管静脉瘤患者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可能会引起部分血管破裂出血,术后有一定复发的可能性,推荐定期胃镜复诊。
术后一周应就医,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复诊,以观察消化道出血情况。术后1~3个月内建议再次胃镜复诊,以防复发或有遗漏病变。
食管静脉瘤患者应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减少摄入表面粗糙或体积较大的食物,以免划伤静脉瘤造成出血。
忌表面粗糙或体积较大的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食物宜切小块,以免划伤静脉瘤造成出血。
减少生冷、辛辣等刺激饮食,以免刺激食管静脉瘤表面黏膜,引起出血。
食管静脉瘤患者的日常护理主要为日常护理,应进行规律锻炼,以增强免疫力。同时应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并遵循医嘱定期随访复查。
食管静脉瘤术后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情况。术后一个月应复查胃镜,观察静脉瘤及食管黏膜情况。
食管静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法进行针对性预防。
4990点赞
[1]周燕,白飞虎,虎金朋,牛敏,杨珍,莫丽蓉,杨金芳,朱亚萍,张雪.孤立性食管静脉瘤223例临床内镜分析[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9,9(03):103-104.
[2]Lee Goldman,Dennis Ausiello.西氏内科学[M].第23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347.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