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指发生在肠腔黏膜层的隆起状病变,大肠息肉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炎症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诱因。大肠息肉可以分为良性、恶性两种类型,体积较小的良性息肉一般内镜下摘除。恶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需要在身体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尽早切除。
根据病理学性质可分为以下两类:
此类息肉一般不会癌变,常见于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此类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高,息肉再发可能性大,常见于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息肉等,建议术后定期复查。
大肠息肉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受到遗传因素、生活因素、病理性因素的影响,而有大肠肿瘤家族病史人群、有炎症性肠病病史人群、高龄亚健康人群易发生此病。
遗传基因对大肠息肉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当代医学已经确认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后有遗传倾向,突变的基因会提高大肠息肉的发作概率。其次,某些发生在大肠内部的癌症具有遗传倾向性,而大肠息肉可能是这些癌症的早期表现。
能够提高大肠息肉发生概率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两种。饮食不卫生、不健康,过量摄入刺激性食品会提高肠道炎症、大肠息肉的发生概率。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还容易诱发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发生。此外,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一系列慢性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肠道环境,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生概率。
患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炎、慢性阿米巴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容易引发肠道息肉。
大肠息肉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与年龄呈正相关,自50岁开始,发病概率逐年递增,至80岁左右达到顶峰。
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大肠息肉,癌变几率较高,平均癌变年龄在40岁左右。
大肠息肉的复发几率较高,总体复发概率在13%~86%左右,其中炎症性大肠息肉的复发概率约为34.2%,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复发概率大概为51.0%。
大肠肿瘤具有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中有大肠肿瘤患者,此类人群合并一系列肠道疾病的可能性都会大大升高。
大肠分为多个组成部分,其中盲肠、阑尾、结肠、直肠,都是炎症性病变、感染性病变的高发部位,这些疾病会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生概率。
大肠息肉多发于中老年人,若此类人群有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恶习,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合并大肠息肉的可能性会大幅度增高。
大肠息肉患者以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便血为主要症状,若患者肠道内息肉体积逐渐增大,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出现肠梗阻的表现。
大肠息肉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以便秘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
大肠息肉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大便性状改变,部分患者以粪便干结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粪便稀软为主要表现,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血便或黏液便。
可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粪便隐血阳性,常见无痛性便血,很少大量出血,长期慢性便血可出现贫血。
体积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诱发腹胀、腹痛症状。
有部分患者由于大肠息肉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因此会出现明显消化不良表现。
若大肠息肉体积过大可能会堵塞肠腔,诱发肠梗阻,临床以腹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
长期慢性便血导致红细胞丢失,出现贫血。大肠息肉会影响患者整体肠道功能,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因此,患者可能会由于营养摄入不足,矿物质元素、微量元素大量流失,诱发贫血。
诱发大肠息肉的基础疾病可能会破坏肠道环境,提高大肠癌的发生概率,而有部分大肠息肉,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恶化概率,可能会发生癌变。
理论上而言,炎性或增生性大肠息肉无需切除,但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息肉的具体性质。体积较小的腺瘤性息肉肠镜检查时可摘除。癌变风险较大的患者应该定期体检,严密监控大肠息肉具体状况,这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患者出现较为明显、持续时间较久的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突然出现血便、黏液便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严重腹部绞痛,推测有肠套叠、肠梗阻产生,应该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肛肠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诊。
若患者已确认大肠息肉有较高癌变倾向,可以于肿瘤科就诊。
家族中是否有大肠癌症患者?
什么时候发现相应症状?
是否患有慢性肠道疾病?
短期内是否做过肠镜检查?
平时饮食习惯、排便习惯怎么样?
体格检查包括视诊、指诊两项,可帮助医生初步掌握患者直肠情况。若指诊后,指套表面带有黏液、脓液或血液,应取该体液做涂片镜检或细菌学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用于了解患者有无全身疾病,还可检查是否并发贫血,是否有癌变可能。
肠镜检查可用于收集大肠息肉的位置、大小、边界、质地等信息,部分患者可在肠镜检查的同时进行治疗,部分患者需要在肠镜检查的同时取样,完善病理学检查。
如果息肉离肛门比较近,就可以扪及隆起的肿物。
查看是否存在大便隐血,主要应用于大肠癌和大肠息肉的筛查。
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可以确定息肉是否为良性还是恶性。
如果存在恶性肿瘤,就可以在粪便中提取到突变的DNA。
在内窥镜、X线钡剂灌肠等影像学检查下,观测到息肉突于大肠黏膜即可诊断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主要有两种表现,包括异物增生、排便异常,临床有两种疾病表现出高度类似症状:
痢疾也会导致黏液便、血便的产生,但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更加严重。
痔疮也会导致直肠内有异物增生,但质地较息肉更加柔软,并且会有射血症状出现。
大肠息肉的治疗以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为主。结肠镜下可摘除大部分息肉,较大息肉可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无法切除的大息肉,病理常为恶性,可行外科手术切除。
可减少腹腔静脉的血流量,从而止血,必要时输血。
研究证实,这类药有预防息肉癌变作用。目前可用于临床的制剂主要有阿司匹林、舒林酸、吡罗昔康、吲哚美辛。由于需长期用药,吡罗昔康和吲哚美辛副作用较大,可用阿司匹林。舒林酸是一种非甾体类前体药物,吸收后需经生物转化而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由于该药是以无活性的代谢物随尿排出,故副作用较阿司匹林少,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手术治疗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大肠息肉的存在,主要包括内镜下手术、腹腔镜手术两大类。
通过内镜技术直接定位大肠息肉,然后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将其直接去除。常见治疗方式可以细分为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高频电凝灼除法、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激光气化法、微波透热法、黏膜剥离嵌除法等等。
腹腔镜手术就是在肠道开口,直接探入腹腔镜观测周围环境,然后运用手术器械切除一部分肠管,后将断端肠管吻合。
非肿瘤性大肠息肉的预后较好,绝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但肿瘤性大肠息肉预后相对较差,不但有较高的恶化风险,复发概率甚至接近60%。因此,患者务必要定期复查,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大部分大肠息肉能治愈,极少数发生癌变的大肠息肉不能彻底治愈。
良性大肠息肉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几乎不会影响到自然寿命,少部分腺瘤样息肉发生癌变,患者自然寿命会受到严重影响,具体影响要根据癌变程度、治疗手段来决定。
接受根治性治疗后,非肿瘤性大肠息肉患者可以每1~2年复诊一次,肿瘤性大肠息肉患者应该每0.5~1年复查一次。
大肠息肉患者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有很大一部分肠道疾病是由不恰当、不卫生、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引起。正确饮食能够降低这些肠道疾病的发生概率,可以有效延缓大肠息肉的发展进程,还可以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概率。
大肠息肉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卫生,生活中尽量不要吃半生不熟的食物,不要吃来源不明的食物。
大肠息肉患者应该注意避免吃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品,严格控制酒精饮料的摄入。
大肠息肉患者宜食残渣较少、容易消化的食物。
大部分大肠息肉患者依赖于保守治疗,因此患者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患者应该从运动、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尽量使体重维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这样既可以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也可以延缓息肉的发展进程。
增加适当强度的运动,降低体重基数是延缓大肠息肉发展、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有效方式。
患有大肠息肉的患者应该避免精神紧张,否则容易抑制肠道蠕动,刺激大肠息肉生长发育。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量活动,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大肠息肉具有家族倾向性,建议大肠息肉患者的家属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专项检查。
以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针对大肠息肉还没有特别有效的筛查手段。但是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证体态健康是预防一系列疾病的有效方式,可以降低大肠息肉的发作概率。
大肠息肉的预防可以从低脂饮食、减轻体重、增强运动、戒烟、戒酒等方面入手。
对肠道基础疾病进行控制,是预防大肠息肉生成的有效方式。
4602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6.
[2]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