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癌属于直肠癌的一种,是指齿状线以上至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部之间的腺癌,占结直肠癌的75%~85%,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占大肠癌总发病率的60%~70%,但是病因至今仍不甚清楚。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分类同结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癌肿增大并有溃疡及感染时,粪便可带血和混有黏液,排便习惯改变,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晚期可出现慢性肠梗阻表现。当癌瘤侵犯骶丛神经时,可有骶部剧痛,若累及前列腺或膀胱时,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尿闭或血尿等。直肠指检、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助诊断。可手术切除,术前后可予化疗,对化疗敏感性差。
癌细胞排列呈腺管或腺泡状排列,根据其分化程度可以分为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以及高分化腺癌。
癌细胞排列组成粗细不等的乳头状结构,乳头中心索为少量血管间质。
高分化指大于95%腺管形成。
中分化指50%~95%腺管形成。
低分化指0~49%腺管形成。
直肠腺癌目前病因复杂,最主要的病因是饮食因素、直肠腺瘤和遗传因素。此外,肠道微生态紊乱或有其他疾病患者可以诱发直肠腺癌。患有肠道疾病者、饮食习惯不良者以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等人群好发。
如长期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纤维素饮食者,直肠腺癌的发病率增高,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得粪便中营养物质增多,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被肠道内厌氧菌分解为一种致癌物质。当食物中纤维素含量不足,粪便中的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会增加,癌变的概率也会增大。
直肠腺癌多由直肠腺瘤癌变而来,其中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并且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较大的无蒂宽基腺瘤性息肉较有蒂容易癌变,一般认为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
在直肠癌患者家庭中,有很多患者都有癌症家族史,具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增加了患者患病的风险。机体受到某种外界环境中的激发因素后,组织细胞更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癌细胞。此外,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性肠结肠息肉病等患者,患直肠腺癌的风险更高。
当肠菌等微生物以及其产生的代谢物,发生失调和紊乱时,对患者的肠道功能产生影响,更易引起直肠癌,并导致直肠癌恶化。
患者由于肠黏膜受到破坏,肠道进行自我修复,在形成新组织的过程中易发生癌变,直肠腺癌是主要的癌前疾病,其癌变率在1%~9%。
由于血吸虫卵长期沉积于结直肠黏膜,导致慢性炎症、溃疡形成,随之发生癌变。
直肠腺癌属于直肠癌中的一种病理类型,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占大肠癌总发病率的60%~70%,但是病因至今仍不甚清楚。直肠腺癌主要是柱状细胞、黏液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进一步分类主要为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占75%~85%,其次为黏液腺癌,占10%~20%。直肠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对于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血吸虫结肠炎的患者,溃疡性结直肠炎的患者由于肠黏膜受到破坏,肠道进行自我修复,在形成新组织的过程中易发生癌变。
如长期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纤维素饮食者,直肠腺癌的发病率增高。发生于高脂肪、高蛋白及低纤维素饮食习惯有关,高蛋白饮食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胆酸在体内被肠内厌氧菌分解,会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不饱和多环烃。
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的患者,其患病率高于普通人,具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增加了患者患病的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长期吸烟、过度摄入酒精、活动少等,更易患直肠腺癌。
我国中老年人的直肠腺癌患病率较高。
直肠腺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癌肿影响排便或破溃出血时才出现症状,患者可以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肛门疼痛及肛门失禁等症状出现。此外,本病多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疾病。
便血是直肠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但常被患者所忽视。因癌肿破溃出血使得大便表面带血以及黏液,便血多为红色或暗红色,混有黏液或脓液,有时伴有血块或坏死组织,甚至出现脓血便。
由于肿块及其产生的分泌物,可产生肠道刺激症状,如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但排出物多是黏液脓血状物,以后次数逐渐增多,甚至夜间不能入睡,改变了往日大便习惯。
直肠腺癌一般不出现疼痛,但直肠下段腺癌如浸润肛管部,可引起局部疼痛。如累及肛管括约肌,则可引起肛门失禁,癌肿感染或转移,可引起腹股沟部淋巴结增大。
直肠腺癌患者疾病进一步发展,癌肿浸润肠壁周径较大时,使肠腔狭窄,出现腹痛、腹胀、大便变细、变形等表现,晚期为排便困难,直至出现肠梗阻症状,有时在腹部可扪及结节或条索状包块。
若癌肿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远处器官,则会引起相应症状,侵犯前列腺、膀胱,可以出现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骶前神经可以引起腹痛和腹部不适,表现为腹部发凉、隐痛、绞痛等不适,阵发性或持续性发生。
直肠癌患者穿孔部位往往位于肿瘤造成狭窄处或者梗阻近端肠管处,腹部CT检查对本病有提示。
直肠腺癌患者由于肠穿孔或肿瘤侵犯腹腔脏器,腹痛常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并在深呼吸与咳嗽时加重。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程度有关,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表现。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全腹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样强直,叩诊肝浊音阶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直肠腺癌晚期如浸润其他脏器及组织,可引起该处病变症状,侵犯骶神经丛可使骶部及会阴部疼痛,阵发性或持续性发生,类似坐骨神经部疼痛。
一旦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不适,需要及时就医。直肠腺癌多通过直肠指检、粪便隐血检查等检查可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一穴肛癌相鉴别。
对于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血吸虫结肠炎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一旦发现有直肠腺癌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高度怀疑直肠腺癌时,应及时就医。
若见剧烈腹痛、呕吐、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剧烈腹痛、便血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科等。
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
是否有结直肠癌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胃肠道的病史?
平时饮食习惯是什么样的?
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腺癌的最重要的方法,我国75%的直肠癌位于直肠中下段,直肠指检易触及。因此,直肠指检是诊断低位直肠癌最重要的体格检查,凡是遇到直肠刺激症状、便血等症状时,都应该进行。直肠指检发现肿块时,要记录肿块大小、形态、质地、位置、活动度、占肠腔周径多少、肿块下缘距离肛门的距离等。
大约30%~40%大肠癌患者血癌胚抗原检测阳性,但是缺乏对于早期直肠癌的诊断价值。血癌胚抗原对于评估肿瘤负荷和监测术后复发有较大作用,如果术前血癌胚抗原的水平高,术后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说明肿瘤切除较完整。若血癌胚抗原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时间又升高,提示肿瘤有复发转移可能。
此检查是大规模筛查直肠腺癌的重要方法,本法简单、无痛,便于开展。阳性者需要再作进一步检查,无症状阳性者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
结肠镜在肠道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观察自肛门至回盲部的全部大肠,并可以早期处理癌前病变和定期筛查直肠癌。肠镜检查可以在直视下肉眼作出诊断,而且可以钳取肿块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以确定肿块性质及其分化程度,活检组织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直肠癌最好的方法。
可了解肿瘤的部位、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直肠周围及腹盆腔其他部位有无转移,有助于术前临床准确的分期,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的策略。
胸腹盆腔增强CT,主要用于评估多发于肝、肺的远处转移,肝肺多数大于1厘米的病变可以通过CT准确判断是否转移,利于术前分期,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肛门疼痛及肛门失禁的典型直肠腺癌症状。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既往患有肠道疾病史,大便潜血阳性或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阳性,内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辅助诊断,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可以确诊。
一穴肛癌老年人多发,预后较好,多位于齿状线上下中。直肠腺癌老年多发,预后较差,发生部位不固定。一穴肛癌临床常为覃伞状,息肉状突起。直肠腺癌向肠壁浸润者多见。一穴肛癌组织学检查可见约42%为基底细胞样,可出现腺样实性、黏液表皮样、移行细胞样癌结构,未分化小细脑癌。直肠腺癌可见不规则腺样﹑条片状,除有小细胞未分化癌外,无其他类型癌改变。
直肠腺癌患者治疗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伴有肠梗阻或穿孔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一般治疗周期为长期持续性治疗。
对于癌痛患者的镇痛一般采取三阶梯治疗方案,对于轻度疼痛给予非阿片类药物,如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等药物。
对于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
对于重度疼痛给予强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缓释片。
手术是早期直肠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凡是能够切除的直肠癌如无手术禁忌证,都应尽早施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根据癌肿所在部位、大小、活动度、细胞分化程度、术前的排便控制能力及术前临床分期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适用于早期瘤体小、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分化程度高的直肠癌。
适用于癌肿距离肛门小于5cm的直肠癌患者,本术式优点是治疗彻底、根治效果好,但是手术损伤大,形成永久的人工肛门。
适用于癌肿距离肛门大于5~7cm的直肠癌患者,切除肿瘤及肠段后,将结肠与直肠或肛管在腹腔内行吻合。该术式保留了肛门及肛门括约肌,患者可以自然排便。
适用于因全身一般情况很差,不能耐受以上两种手术的直肠癌患者。
放疗早期,多用于控制外科手术后局部复发的肿瘤,或用于减轻疼痛,可以减少复发转移,获得很长生存期。
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直肠腺癌患者,应用放疗,大多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特别对于缓解疼痛有较好的效果。放疗时机亦有术前、术中和术后之分。方法有外照射、腔内照射、插植入放疗等。除早期及广泛转移的直肠癌外,原则上都要行术前放疗。
化疗是治疗大肠癌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对于已经根治切除者,其目的是预防和降低转移及复发率。对于未能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亦可进行化疗,以抑制肿瘤进展、缓解症状,尽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化疗时机有术前、术中和术后之分。化疗给药途径有口服、动脉灌注、门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术后腹腔置管灌注给药及温热灌注化疗等。化疗方案的选择要依据患者直肠癌分期、全身情况等因素综合决定,基础药物为氟尿嘧啶,可联合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治疗,用于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
生物靶向治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转化治疗,生物制剂,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等与铂类或伊立替康等的联合应用。主要用于识别和精准治疗癌变部位,使患者的手术切除率、生存率均提高。
直肠腺癌患者一般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便血、直肠刺激症状等不适,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一般不会影响正常寿命。
直肠腺癌患者比较难治愈,但是若发现早,及时治疗,一般经过手术切除,联合放疗或化疗治疗后可以治愈。
直肠腺癌患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没有及时诊治,肿瘤向远处转移,则易出现全身多脏器衰竭。
直肠腺癌的患者恢复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是否扩散、患者体质和发现时间密切相关。直肠腺癌比较难治愈,但是若发现早,及时治疗,有治愈的可能,若患者体质较差,且肿瘤发现的时间较晚。则治愈率较低,治愈后患者容易出现消化功能减退、乏力、水肿等后遗症。
直肠腺癌患者在治疗后每1~3个月需要定期复查,可以复查血癌胚抗原是否回升以及直肠指检是否可触及肿块以及肿块大小有无变化。也可以复查内镜以及CT等检查,评估患者预后以及是否有肿瘤转移。
直肠腺癌患者的饮食不仅要合理搭配,进食优质蛋白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食辛辣、温热食物,还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患者恢复,并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缓解症状。
不宜食辛辣、刺激物,如酒、咖啡、浓茶、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温热和能起兴奋作用的食物,这类食物不宜多吃。特别是浓茶,它含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的蠕动,会使症状加重。
直肠腺癌患者若施行手术后,需要禁食,当出现肠鸣音或排气,且患者无腹胀、呕吐等不适时,可以进食少量水。术后三天可以进食流食,少食多餐,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以进食一些软、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
直肠腺癌患者日常要多食优质蛋白食物,例如鸡蛋、豆类、瘦肉等,注意饮食搭配,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过饱。
直肠腺癌患者或易感人群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如小麦、蜂蜜、豆腐、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直肠腺癌患者的护理尤其是手术后患者需加强护理,特别注意用药以及放化疗后的护理。患者术后可适当运动,以加速伤口的愈合,注意对术后患者病情的监测。
患者需要了解各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守医嘱,服用镇痛药时,不得随意换药或加药。若患者服用后出现皮疹、瘙痒、脱发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就医。
患者日常可以选择散步和慢跑等方式,每次运动时间约半个小时为宜,尤其是术后患者,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的愈合。
接受放化疗的患者,治疗后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可以遵医嘱使用止吐药,例如异丙嗪等药物,改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患者术后可以适当运动,注意适当按摩腹部,日常需要保持大便干燥,若出现排便困难,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的药物。
直肠腺癌患者的预防主要是早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易感人群,需要消除病因,避免诱因,注意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
对于患有肠道相关疾病的患者,应该尽早就医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可以定期体检,至少每年一次。如果发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及时发现并治疗。
对于饮食习惯不良者,应该合理膳食,可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和蔬菜,定时定量进餐。
对于患有肠道相关疾病,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该尽早就医治疗,避免炎症扩散,使得疾病进一步发展。
对于生活习惯不良者,应该戒烟、戒酒,过度肥胖的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并适当运动以减轻体重。
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或45岁中老年,需要定期体检,至少一年一次。可以检查结直肠镜以及直肠指检等检查,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以及直肠刺激征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4211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78:390-394.
[2]马秀坤,洪洙,刘翔龙,华扬.转移性直肠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05,40:1005-9202.
[3]杨康康,孙海峰,王时俊,谷晓明,王福奇,袁维堂.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下低位直肠腺癌根治术应用效果对比[J].郑州大学学报.2020,01,55:735.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肿瘤协作组.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11:721-73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