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脓肿是指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后,脓液聚积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腔。由于硬脑膜下腔缺乏任何间隔的解剖特点,致使一旦发生硬脑膜下脓肿,脓肿的扩展范围常比较广泛。脓液不仅沿一侧大脑表面扩展,有时还可通过大脑脚下缘蔓延到对侧,甚至侵袭到脑底面,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硬脑膜下脓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硬脑膜下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等,有时为混合感染,致病菌往往因感染原不同而异。感染途径多数为邻近感染病灶扩展的结果,也可发生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硬脑膜下血肿手术后,少数可经血行播散至远隔部位。
邻近化脓性病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尤其额窦)、颅骨骨髓炎等直接蔓延而致。硬脑膜下脓肿的致病菌常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婴幼儿多为流行性感冒杆菌或肺炎球菌。
静脉逆行感染面部三角区及头皮感染经入颅静脉及导静脉等逆行感染。开放性颅脑外伤清创处理和开颅术后,继发引起感染,如硬脑膜下血肿术后、脑脓肿破溃流入硬膜下腔。
由败血症或菌血症血行播散所致,少见。
在经济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硬脑膜下脓肿的发病率明显较高。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其流行病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具体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未见报道。
全身衰弱、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其免疫力低下,在细菌感染后机体无法自行清除,逐渐发展为脓肿病灶。
硬脑膜下脓肿的临床表现除原发性感染灶的症状外,病人常有头痛、畏冷、发热、恶心、呕吐、嗜睡,甚至昏迷以及明显的颈强直。由于硬脑膜下脓肿压迫脑皮层的功能区或由于感染引起大脑表面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等,可造成失语、偏瘫、癫痫、偏瘫或癫痫持续状态等。
多较明显,即使慢性病灶,也多有急性发作的表现。
其与颅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并存,患者常表现为头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检查患者可有颈抵抗感,且克氏征阳性。另外,眼底可见视盘水肿,视网膜有时可见出血。
因脓腔累及脑皮质功能区及由于大脑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等原因,可引起局限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继发脑疝。少数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强,细菌毒力低,临床上可呈亚急性表现。另外,婴幼儿患者多为2岁以下的小儿,一般在脑膜炎发病后1~2周发生。此时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检查脑脊液渐趋正常。但神经和脑膜刺激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呕吐加重、癫痫发作、前囟膨隆、头颅逐渐增大,同时也说明有并发硬脑膜下脓肿或积液的可能。
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变快,晚期可出现呼吸节律异常,深大呼吸或呼吸急促,严重者可致死亡。
可引起局限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继发脑疝。
表现为发热、头痛、颈强直等,脑脊液检查可见多型核白细胞增多为主。
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所形成的脓腔,亦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呕吐、意识变化等症状。
硬脑膜下脓肿对病人危害较大,需要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如意识障碍、头痛、视物模糊现象等。医生会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以查明情况,及时治疗。
对于近期有中耳炎、鼻窦炎病史的抵抗力低下的高危人群,如出现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建议完善头颅CT或MRI检查,进一步请神经外科医师指导治疗。
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强迫头位、发热等症状,高度怀疑硬脑膜下脓肿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若出现昏迷、高热、反复呕吐,应立即就医。
患者多优先至神经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头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昏迷、视力下降、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偏瘫、失语、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硬脑膜下脓肿在T1像上,其信号低于脑实质而高于脑脊液。T2像上则相反,信号高于脑实质而略低于脑脊液,呈新月形,偶为梭形。其内缘不出现低信号的弧形带,冠状面图像可了解脑底部是否积脓,病灶邻近脑组织可显示脑水肿的信号。
可发现颅内压增高,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糖和氯化物稍低或正常。
患儿前囟硬脑膜下穿刺或成人经钻颅探查硬脑膜下发现脓液,即可明确诊断。但因此检查为有创,需要用抗生素液冲洗。
患者出现头痛、发热、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
行头颅CT或MRI证实颅内新月形脓肿明确,中线结构移位,周围组织脑肿胀;腰椎穿刺可见颅压增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
近期有鼻窦炎、中耳炎、颅骨骨髓炎等疾病病史。
硬膜外脓肿内缘在MRI的T1或T2像上均为低信号的弧形环带。症状较轻,CT扫描病灶局限,呈梭形,增强扫描脓肿内缘的强化带显著。而硬脑膜下脓肿内缘的强化带密度不均匀,厚度不规则,可以此鉴别。
鉴别比较困难,因为都有全身感染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结果也都提升颅脑感染征象。但头颅CT及MRI影像未见新月形病灶影像,可以明确鉴别。
硬膜下脓肿的治疗除了全身使用抗菌素外,还应及时进行脓肿引流手术,必要时应行开颅切除脓肿的包膜。待病情稳定后实施原发病的根治手术。
一旦确诊,立即予以抗生素治疗,一般选用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若一时无法明确者,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对于革兰阳性球菌一般选用万古霉素,革兰阴性杆菌选用美罗培南及头孢曲松等。
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视情况调整甘露醇用量及用法,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及肾功能、电解质变化。肾功能差的患者可换用甘油果糖。
间断静推或肌注,可有效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低钾患者慎用。
如卡马西平,此为预防性用药,以免患者出现癫痫发作。
因脓肿病灶广泛,可于两处钻颅,对口引流。依据病菌培养和药敏和脓腔情况,可选用抗生素配液冲洗,并置管引流,待脓腔闭合后,拔除引流管。
多适用于病灶内肉芽组织较多,颅内压过高,甚至形成脑疝者。如有颅骨骨髓炎者,可在钻孔排脓后,尽可能扩大骨窗。其目的是咬除有骨髓炎的颅骨、切除硬膜侧包膜,以利术后脓腔闭合、置管引流,且等脓腔闭合后拔管。
一般待病情稳定,即可根据原发病灶的情况施行根治手术。
硬脑膜下脓肿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变波及的范围。大脑镰旁的硬脑膜下脓肿,由于手术处理较困难,所以预后较差。由于不断出现各种新的更加有效的抗生素,以及CT及MRI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使本病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患者可治愈,部分严重的患者,硬膜下脓肿波及范围广,可能死亡。
治愈的患者不影响寿命。病情严重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急性期可能死亡。
每1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或MRI;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或MRI。
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补充优质蛋白,保证营养补给。对于昏迷患者,可依据实际情况,酌情予以肠内营养。早期可予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油、稀饭等。
宜补充牛肉、鸡胸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如合并糖尿病,需注意控制含糖量较高的面食及油炸食品的摄入。
根据医生指示,给予低盐或高盐饮食。
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意识状态及自理能力的恢复为主,还需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了解各类抗癫痫、改善神经功能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遵医嘱正确服用。
有助于自身自理能力的恢复。建严格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肢体康复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预防硬脑膜下脓肿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并治疗中耳炎、鼻窦炎等原发病,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嗜睡等症状时,及时完善头颅CT或MRI等相关检查。只有及早处理,才可尽量避免硬脑膜下脓肿播散。
对于本病的预防筛查,能做到的事对有明确中耳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病史的患者,在其有不适感时,及时就医治疗。这样在进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甚至腰椎穿刺术时,才进行是否发生硬脑膜下脓肿。
对于患有鼻窦炎、中耳炎、颅骨骨髓炎等疾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单位足疗程诊治。
避免搔抓鼻旁及口角危险三角区的痤疮、疱疹等。
避免增高颅内压力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积极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增强自身免疫力。
4007点赞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2(2):132-132.
[2]佚名.《神经外科学》(第2版)出版[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v.15(11):4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