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干骨折是很常见的骨折,是指胫骨结节和腓骨小头平面以下至内、外踝以上的骨折,其特点是多为胫腓骨双骨折,而单独腓骨干骨折则少见。胫腓骨是人体主要的负重骨骼,离地面距离近,骨骼位置表浅,故易遭受直接暴力损伤。胫腓骨干骨折由于多伴发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且骨干部位覆盖的表面软组织较少,容易并发感染,若治疗不当常导致预后不佳,甚至截肢的发生。
胫腓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的部位分为三种。
胫腓骨干双骨折最多见,表明所遭受的暴力大,骨和软组织损伤重,并发症多,治疗有一定困难。
单纯胫骨干骨折较少见,多为比较轻的直接暴力引起,由于腓骨的支撑,常不发生明显移位。
单纯腓骨骨干骨折少见,常因小腿外侧的直接暴力引起。
胫腓骨干骨折多为胫腓骨骨干因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所致,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壮年人群。
暴力多由外侧或前外侧而来,如腿外前侧的重物打击、踢打、撞击或车轮碾轧等,多为粉碎、短斜形、横断骨折,双骨骨折时骨折线通常在同一平面,软组织损伤严重。
多为扭转或传达暴力,如高处坠落、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多为螺旋或斜行骨折,双骨骨折时骨折线腓骨高,软组织损伤较轻。
胫腓骨干骨折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关研究显示其约占全身骨折的13.7%。
胫腓骨干骨折常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壮年患者,主要与儿童成骨不全及青壮年易发生意外伤害有关。
胫腓骨干骨折以局部疼痛、肿胀、肢体畸形、异常活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随假关节形成、足外旋和肢体短等症状,也可导致开放性骨折伴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局部出现剧烈疼痛,特别是移动病肢时加剧,伴明显压痛。
骨折时,骨髓、骨膜以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处形成血肿,以及软组织损伤所致水肿,致病肢严重肿胀,局部肿胀或疼痛使病肢活动受限,若为完全性骨折,可使受伤肢体活动功能完全丧失。
骨折端移位可使病肢外形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
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异常活动。
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足外旋和肢体短,系骨折有移位时畸形明显所致。
由于胫骨的前面直接位于皮肤下,胫骨前内侧无肌肉附着,仅被皮肤覆盖。骨折移位大者,易刺破皮肤,造成开放性损伤,表现为患肢可见皮肤及软组织创面,部分患者就诊时骨折尖端尚暴露在外,患者可同时伴有烦躁、精神萎靡、虚汗、手足发冷、心率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表现。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导致骨外露,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小腿的肌筋膜与胫骨、腓骨和胫腓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筋膜室。由于骨折后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损伤出血,或血管损伤出血,会引起间隔内组织进行性水肿、出血,或因肢体包扎过紧、严重局部压迫导致相应间隔内压力增高、肌肉、神经急性缺血,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肌肉缺血坏死,后期成纤维化,将严重影响下肢功能。
血管损伤多见于胫骨上1/3骨折,胫骨上1/3后方有腘动脉及其分支胫前动脉、胫后动脉通过,胫骨上1/3骨折可致胫后动脉损伤,引起下肢严重血液循环障碍,甚至缺血坏死。
腓总神经损伤多见于腓骨上段骨折,在腓骨颈,腓总神经由腘窝后、外侧斜向下,经腓骨颈进入腓骨长、短肌及小腿前方肌群,当腓骨颈骨折时腓总神经极易损伤产生足下垂,足不能背屈。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多见于胫骨上中下1/3骨折,由于胫骨的滋养动脉于上1/3后方进入骨皮质下行,支配中、下段血供,因此胫骨中下1/3骨折时易损伤滋养动脉,导致血供破坏,可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对于有小腿直接或间接性外伤史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就诊骨科,完善体格检查、X线、CT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与股骨髁部骨折、髌骨骨折等疾病鉴别。
当患者小腿有直接或间接性外伤史,伴或不伴小腿部局部疼痛、肿胀、肢体畸形、异常活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合并其他部位外伤或为开放性骨折,出现大量出血、休克、昏迷等危急情况时,可就诊急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了?
有无小腿部相关外伤史?
有无其他部位受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见小腿局部肿胀、畸形较显著,压痛明显,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可了解骨折部位及类型,常规X线片包括小腿正位、侧位等,可见到胫腓骨解剖连续性中断或部分中断、移位等。某些腓骨的骨折线高达腓骨颈,当所摄X线片范围太小时可能漏诊,故小腿正侧位X线片应包括胫腓骨全长,多数情况下诊断可得到明确。
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及程度。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
多有小腿部相关外伤史,伤后小腿部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小腿的正侧位片见胫腓骨解剖连续性中断或部分中断。
受伤暴力较大,压痛点在股骨髁部及髁上,可出现畸形,有骨擦音,X线摄片可鉴别,X线片示股骨髁骨折。
髌骨部压痛、裂隙,膝不能伸直,常有皮下淤斑以及膝部皮肤擦伤,X线片示髌骨骨折,根据X线摄片可鉴别。
胫腓骨骨折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石膏等外固定制动使骨折愈合,出于对早日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及方便护理的考虑,目前对胫腓骨骨折多主张手术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术式,治疗周期根据病情需1~3个月不等。
适用于无移位骨折以及可闭合复位的稳定性横形和短斜形骨折。2~3周局部肿胀消退后,应更换无垫管型石膏。固定期间应按时复诊,检查石膏的松紧度,防止骨折移位和避免皮肤压迫坏死。一般来说,成人需要固定2~3个月,青少年约需1.5~2个月。
用于皮肤严重损伤的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可使骨折得到确切固定,并便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的损伤,尤其适用于小腿有烧伤或脱套伤的创面处理。粉碎性骨折或骨缺损时,外固定架可以维持肢体的长度,有利于下次手术和植骨。外固定架的另一优点是膝、踝关节运动不受影响,甚至可以带支架离床活动。外固定支架可以作为临时固定,也可转化为确定性治疗。然而,与内固定相比较,外固定支架固定并不足够牢固,存在钉道感染的可能,并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条件许可时应改为内固定。
胫腓骨干骨折一般无需药物治疗,若疼痛较剧烈可使用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钾、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药物对症止痛。手术患者可酌情选用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最常用方法。胫骨交锁髓内钉操作简单、固定确切,术后多不需要石膏固定,可以早期进行膝、踝关节的功能康复锻炼,大大减少了膝、踝关节粘连僵硬等并发症,并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深静脉栓塞,还大大方便了术后换药与护理。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近端或远端的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不确切,可选用接骨板固定。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普通接骨板、加压接骨板、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LISS接骨板以及各种解剖接骨板和锁定接骨板,可根据条件与临床需要选择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多数接骨板固定的胫骨骨折都能达到牢固固定的目的,满足早期活动与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坚强的接骨板内固定,可使骨的生理应力消失,发生应力遮挡作用。骨皮质可因此萎缩变薄,拆除接骨板后可能发生再骨折。
另外,一般加压接骨板厚度大,植入后会增加皮肤张力,增加皮肤坏死几率。故对软组织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避免软组织的坏死与内固定物的外露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故对软组织挫伤重或污染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不建议使用。
由于胫骨前内侧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接骨板最好放在胫骨的外侧、胫前肌的深面。
需特别注意软组织创伤处理,尽早变开放骨折为闭合骨折并改善骨折部血液循环。跟骨骨牵引可用于某些开放损伤患者,而外固定支架也具独特优点,为较佳方案,髓内钉、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应谨慎使用。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骨折采用跟骨牵引,伤口予以换药,中药膏外敷,使感染伤口有效的愈合,降低创面的感染程度,使骨折能在创面的愈合期内同时得到处理。感染伤口要引流通畅,当肉芽组织完全把外露骨覆盖时,即可植皮。对于合适的病例,外固定支架代替跟骨牵引,疗效更佳。
胫腓骨干骨折大多经早期治疗后能治愈,预后较好,但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影响功能,预后较差。胫腓骨干骨折患者大多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出院后需根据病情1~2周复诊一次。
能治愈,大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基本不会影响腰腿部正常功能,但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长期甚至终生影响正常功能。
胫腓骨干骨折通常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胫腓骨骨折患者需根据病情1~2周复诊1次,通过体格检查、X线、CT等检查,了解恢复情况,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康复方案。
胫腓骨骨折的患者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应多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应戒烟,以促进骨折愈合。
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及吸烟,如辣椒、芥末、油炸食品等,以防止发生血管痉挛,影响骨折的愈合。
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食动物内脏,如心、肝、肾、排骨汤以及新鲜瓜果、蔬菜,以促进骨折愈合。
胫腓骨干骨折的患者护理主要包括帮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加强石膏固定的护理、协助患者功能锻炼等几方面方面,同时应加强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消除肢体肿胀。保持外固定松紧适度,防止因伤后肢体肿胀使外固定过紧,造成压迫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密切观察患肢的疼痛程度,有无麻木感,石膏固定24小时内要经常检查足趾的背伸和跖屈情况,以判断腓总神经是否受压。
患肢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防止膝、踝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同时在外固定坚强牢固的情况下早期下床,适当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
保持心情愉快,劳逸适度。
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运动、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若发现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触及不清、肢端发凉,感觉迟钝、肿胀严重、皮肤颜色改变,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出紧急处理。
由于胫腓骨骨折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开放骨折延迟愈合,给病人带来较重的思想负担,表现为悲观、焦虑情绪,家属应多关心体贴病人。
术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活动下肢,如踝泵练习,即踝关节做跖屈和背伸运动、股四头肌力量练习、小腿肌肉静态收缩练习等,以防肌肉萎缩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加强康复功能训练,如加强患肢膝踝关节伸屈锻炼,如有踝关节功能障碍可做踝部旋转,斜坡练步等功能锻炼,踝关节僵硬者可做踝关节的下蹲背伸和站立屈膝背伸等。
扶拐下床活动患侧肢体全脚着地,防止摔倒。
胫腓骨干骨折预防的关键是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小腿部的暴力外伤,对于有小腿部外伤的患者要及时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个人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意外。
避免参加攀岩、跳伞等各类高风险运动,参加拳击、足球、篮球等较剧烈的竞技性运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暴力外伤。
4200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184-2186.
[2]陈孝平,汪遭平,赵缝宗.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73-675.
[3]阿力木江.热杰普,阿里木江·尤努斯,阿达莱提·阿卜力孜.简单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干骨折[J].新疆医学,2015,45(02):221-222.
[4]焦素萍.34例胫腓骨骨干骨折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07):644-645.
[5]汪洪斌.胫腓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6):86+9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