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是指患者在进行了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关节感染,术后出现了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关节疼痛、红肿、关节假体松动等一系列表现的疾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是发热、食欲下降,局部症状是关节肿胀、疼痛、发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和手术清创更换假体等,早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包括早期感染和晚期感染,早期感染者多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几天至3个月内发生关节感染;晚期感染者多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出院后3个月至几年内出现关节感染。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70%~80%,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曾经实施过手术的关节较易感染。
最常见,属于革兰式阳性球菌,占70%~80%,主要由血行性播散引起。
属于革兰式阳性球菌,感染率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由手术中细菌直接进入关节引起关节感染。
属于革兰式阳性球菌,在革兰式阳性杆菌中的感染率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主要由血行性播散引起关节感染。
占20%~30%,常由血行播散进入关节,引起关节感染。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最初发病率较高达10%,由于技术的完善,近几年来发病率逐渐降低仅为0.5%~1%。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好发于曾经做过手术的关节再次进行关节置换术,或多见于手术过程中没有严格做到无菌操作的手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症状根据感染出现时间有所不同,早期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关节肿胀、疼痛和发热,晚期感染常有无痛期,发热患者少于50%,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假体松动、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
早期感染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关节肿胀、疼痛和发热,发生早期感染者,术后3天体温不仅不恢复,反而升高,关节疼痛不仅不渐减轻,反而渐渐加重,静止时有跳痛,切口有异常渗出或有分泌物。
晚期感染患者,大多已离开医院,关节肿胀、疼痛、发热可能并不严重,半数患者可无发热,表皮葡萄球菌可引起无痛性感染,仅有1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有时把疼痛误诊为假体松动,后者的疼痛与运动有关,休息时应减轻,而炎症性疼痛,休息时不减轻。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时关节腔内发生炎症反应使关节内组织破坏,导致关节内植入的假体松动。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主要是由葡萄球菌引起,当细菌长期寄居在关节腔内无法清除引起患者长期高热、白细胞增多、降钙素原增高、血糖增高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造成脓毒性休克。
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出现手术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通过患者症状、X线检查、关节内造影、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需要与假体机械性松动相鉴别。
当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切口有异常渗出或有分泌物、长期高热、脉搏加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应前往骨科就诊。
出现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的表现应到急诊科就诊。
有关节疼痛、肿胀、发热这些症状吗?
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以前有没有做过人工关节置换术?
是哪个关节做的手术?
什么时候做的手术?
普通X线要在感染几周或几个月后才能反映出来,骨和骨水泥之间形成X线透亮带,皮质边缘成薄片,骨膜反应呈板层样、骨密度增加区与透亮区并存。必须与以前的X线片对比分析,以发现早期的改变。
可显示关节腔的轮廓,以及感染的部位和范围,若窦道已通到皮肤表面。可作窦道造影以协助诊断。
与化脓性关节炎一样,99mTc和67Ga枸橼酸盐的摄取能帮助诊断,但99mTc无特异性、而67Ga枸橼酸盐也仅中度特异性。
血液中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
关节腔穿刺抽液进行细胞培养可找到致病菌,一般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降钙素原是诊断、监测细菌感染的较为敏感的参数。
经过严格皮肤消毒后,用无菌穿刺针或注射器进行关节液抽吸。关节液将做细胞分析(显微条件下分析细胞的种类、计数等)或者生物标志物分析如白细胞酯酶等,可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病理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出现发热、盗汗、食欲减退,关节肿胀、疼痛、关节伤口流脓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
X线检查可见骨和骨水泥之间形成透亮带,皮质边缘变薄,骨膜反应呈板样层、骨密度增加区与透亮区并存。
关节穿刺液经细菌培养可发现葡萄球菌、革兰式阳性杆菌等。
CT检查可见骨皮质侵蚀现象。
术中病理组织检查可见至少5个显微镜视野下,每高倍镜(400倍)下大于或等于5个中性粒细胞。
假体机械性松动的疼痛与运动或负重有关,并由于剧烈运动而加重,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疼痛在夜间更甚,为深部持续剧痛或跳痛,应用抗生素后症状可减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X线检查显示骨和骨水泥之间形成透亮带,皮质边缘变薄,骨膜反应呈板样层、骨密度增加区与透亮区并存,关节穿刺液细菌培养可显示葡萄球菌或革兰式阳性杆菌。而假体机械性松动的X线检查并无骨膜反应,往往显示假体的磨损,关节穿刺液不可培养出细菌。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需要长期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指根据细菌培养和敏感实验,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早期感染者应施行手术,清除感染血肿、感染组织,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一期翻修手术、二期翻修手术、关节融合。
根据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和敏感实验,选择有效抗生素使用,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
如若需重新行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必须使用6~12周抗生素。
对于无伤口窦道的急性感染者,打开关节后如无明显脓液,仅对关节内坏死组织进行清创、扩创处置。
对于脓液不多,术前细菌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的患者,应在彻底清创后使用庆大霉素骨水泥做一期翻修。
对于感染严重,窦道内脓液多,感染后反复多次手术,软组织条件差,术前细菌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菌的患者,应在彻底清创,取出假体后,用庆大霉素骨水泥填塞人工假体的间隙。术中置引流管,术后皮牵引,防止软组织挛缩。待3~6个月感染彻底控制后,视情况行二期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翻修术。
也称关节固定术,适用于术前细菌培养为耐药菌,伸膝装置缺陷,且不愿意冒二次感染风险的年轻病人。手术将关节软骨完全去除,使关节在功能位使骨性完全愈合。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预后与治疗时间、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早诊断并进行早期治疗者,可有效控制病情,预后较好,而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差。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可治愈,治愈率不详。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症状较轻或已治愈的患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未能治愈预后不佳的患者会导致死亡。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患者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一个月后需到院复诊,复查血常规、关节内造影、X线检查、放射性核素闪烁照相等检查。观察预后结果及感染消除情况,如需行关节成形术或截骨术者需在出院后定时复诊,复诊一年后根据患者感染消除情况再判断能否进行手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患者通常无饮食特殊禁忌,但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关节感染加重,不利于健康,所以对于卧床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均衡饮食。
多吃清淡食物、新鲜果蔬、营养丰富的食物,补充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多饮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等。
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及蛋白质等,促进伤口修复。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患者应进行日常及术后护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关节护理,避免热敷,遵医嘱用药,以免产生耐药细菌。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患者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做过重体力活,不抬重物,不过度使用患关节。
术后应注意不要搬抬重物、不要长期活动,注意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净,避免热敷。
每日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避免形成血栓。
遵医嘱用药,不能自行增减、更改药物,以免产生耐药细菌。
家属应注意患者是否仍存在关节肿胀、疼痛、流脓全身发烧等症状,肿胀、疼痛程度是否加重,是否全身发热并持久不退热。如有上述情况发生,请及时前往骨科或关节科就医。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预防关键是减少感染,可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做好伤口护理,积极治疗危险的原发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措施进行预防。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在出院前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针对患者是否有发热、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进行早期筛查。
积极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皮肤溃疡、银屑病等。
改善营养状况,控制体重,戒烟、戒酒,有糖尿病者积极控制血糖。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或少用免疫抑制药物、静脉用药。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4289点赞
[1]徐倩,刘玥,李丹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3):1854-1859.
[2]刘子歌,宋国瑞,张晨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高危因素的研究现状[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1):17-26.
[3]任凯晶,马信龙,李晓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治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39.
[4]毛宾尧.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技术[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5-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