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属于性连锁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雄激素的正常效应全部或部分丧失而导致,患儿呈现女性外观。根据雄激素受体的完全或不完全异常,可再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大类。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表现为原发闭经、女性体态、青春期有乳房发育、乳头发育不成熟、无阴腋毛或稀少、女性外阴等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临床表现不一,可表现为尿道下裂、小阴茎、小睾丸、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完善等。
患儿由于雄激素受体发生异常,靶器官对雄激素几乎无应答,导致中肾管及泌尿生殖窦分化为男性生殖管道受阻,表现为男性内生殖器和女性外生殖器,盲端阴道、子宫卵巢缺如、原发性闭经、阴毛或腋毛稀疏或缺乏等。
患儿表型多样,外阴呈男性伴小阴茎、尿道下裂、隐睾症、阴囊分叉、外生殖器模糊,或女性外阴伴阴蒂肥大。
患儿多为正常男性表型,出现青春期男子女性乳房发育或成年后不育。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疾病,超过50%患儿的亲属有同病,患儿患病是由于雄激素受体基因异常从而导致发病;还有部分患儿存在SRD5A2基因缺陷而患病;少数因基因突变发病。
此受体属于核受体家族的一员,是一种配体依赖性的核受体。位于外显子4-8的突变是引起完全型和部分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主要突变部位,而位于外显子1的突变是引起轻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主要突变部位。
5α-还原酶A2可做用于睾酮,使其转变为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5α-还原酶A2基因缺陷会导致5α-还原酶A2缺乏,进而影响睾酮向二氢睾酮的转化,影响雄激素的作用效果。
调控AR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改变而引起雄激素作用的缺陷,从而出现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表现。
妊娠期间长期接触有毒重金属、有害气体和辐射等可诱发本病。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发病率为1/10万-1/9万,其中大部分患儿多由于女性携带者遗传而致病,其余由于遗传基因发生新生突变。
本病好发于有基因突变、父母双方为近亲结婚、母亲妊娠期间未进行产前检查及遗传病咨询、母亲妊娠期间吸烟、喝酒、服用药物以及母亲妊娠期间接触辐射、有害气体的儿童。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男性特征完全或部分丧失,病人呈现女性外观。患儿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青春期的原发性闭经或婴幼儿期的腹股沟肿块。患有此疾病的青春期女性乳房发育正常,乳头、乳晕发育差,并无月经来潮。阴腋毛稀少或缺如,阴毛呈女性型分布但较稀少。患者的性腺通常是隐睾,位于腹股沟管、骨盆或阴唇。
此型患儿常为女性表型,其临床表现为女性化程度高、原发性闭经、腋阴毛无或稀少、乳房发育正常,但乳头偏小、无宫颈和子宫、外阴倾向女性,阴道短盲端、性腺为发育不良的睾丸。
此型患儿多因明显的外生殖器畸形就医。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典型的特征有阴蒂增大、阴唇融合、小阴茎、严重尿道下裂、附睾和输精管发育不良、可伴或不伴有隐睾等症状。
此型患儿成年后部分可有正常的生育能力,在青春期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症状的男性化不足,如乳房发育、性毛稀疏、阴茎偏小以及少精症等。
还可出现乳头发育差、大阴唇或腹股沟有包块等症状。
隐睾患儿因睾丸位于腹腔内或在腹股沟,长期处于较高体温中,25岁后睾丸恶变机会多。
睾丸位置发育异常,无法下降至正常阴囊位置,而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等。
出现此表现的患儿常高度怀疑隐睾。
由于患儿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别,常常引起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和创伤。
当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出现男性女性性征(乳房发育等)、男性性征不明显(睾丸小、无生殖能力等)时,应及时就医,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激素水平检查、B超检查等明确诊断并采取正规治疗。
存在以下几点情况患者应及时就医:
正常女性的患儿年满18岁或第二性征发育成熟2年以上仍无月经来潮。
阴腋毛稀疏或没有。
乳房发育正常但乳头偏小、无宫颈和子宫。
表型为正常男性却出现乳房发育、性毛稀疏、阴茎偏小以及少精症等。
大多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儿存在异位隐睾,则建议患儿去泌尿外科行睾丸切除术。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闭经,腹股沟肿物等)
家族中其余人是否有类似病史?
患儿父母是否做过产前检查及遗传病咨询工作?
患儿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表型为正常女性结果显示核型为46,XY。
促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增高、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二氢睾酮水平一般低于正常。
看患儿是否存在隐睾,及观察患儿乳房发育情况。
在暗室中,患儿取坐位接受双眼的检查,先检查视神经乳头,再检查周围,最后检查黄斑部。通过此检查,观察患儿眼底是否双侧视神经萎缩,阳性体征可辅助诊断本病。
典型的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表型为正常女性的患儿女性化程度高、原发性闭经、腋阴毛无或稀少、乳房发育正常但乳头偏小、无宫颈和子宫、外阴倾向女性。
染色体检查表型为正常女性结果显示核型为46,XY可明确诊断为完全型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了解患儿睾酮、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的水平,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神经萎缩,超声检查发现患儿无宫颈、无子宫、阴道、睾丸位置异常等可辅助诊断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女性假两性畸形: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生殖腺为卵巢,内生殖器包含子宫、宫颈以及阴道,仅外生殖器出现部分男性化,可与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鉴别。
青春期前B超定期检查睾丸发育情况,如有恶变可能及时行睾丸切除术,若睾丸无明显异常,可于青春期发育完全后对患儿行睾丸切除术,并在术后予以雌激素替代治疗。
雌激素,维持患儿女性第二性征,诱导患儿青春期发育、保持骨质健康,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因隐睾有高癌变风险,故若发现癌变倾向,应立即行睾丸切除手术。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为遗传性疾病,尚不能治愈,但经过正规治疗后,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表型,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基本没有影响,但需注意对患儿的心理疏导及治疗。
不可治愈,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决定药物治疗的剂量以及时长。
除患儿发生恶性肿瘤外,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每月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体内激素水平及B超检查等。当出现不良反应,如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停用药物并立即到医院就诊。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多食用可增强患儿免疫力的食物以及抗菌消炎的食物。
手术患儿术后应注意采取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遵医嘱进食。
建议患儿多食用高蛋白食物,以及保证日常牛奶摄入,以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氨基酸、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
不吃或少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及腌制的食物。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以促进睾丸切除术后的伤口恢复,保持创面干燥、防止伤口感染;患儿应日常清淡饮食,遵医嘱适当下床活动;并应对患儿经常进行心理疏导,排除抑郁。
口服用药:了解雌激素的用法、用量、服用禁忌,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患儿应注意保持术后伤口干燥,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术后每月到医院进行复查,定期了解患儿体内激素水平情况,以便随病情增减激素药量。
生活中应注意患儿情绪变化与波动,经常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排除抑郁。
患儿家长应注意患儿心态的调整,增强患儿对自我认同感,提高生活质量,总体提高患儿预后。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属于一类性连锁遗传病,首先婚前体检在预防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妊娠期应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定期检查、筛查等。
对初次发现腹股沟肿物或原发性闭经患儿应行全面检査,及时发现并治疗。
孕期应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及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定期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在必要情况下进行染色体检查。
婚前做好血清学检查、生殖系统检查、普通体检以及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妊娠期产前保健过程中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必要时进行染色体检查。
4883点赞
[1]杨瑞娟.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201.32(5)
[2]王毅.27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AR基因突变.[J].2017.3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