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组成,其外侧面有一个大而深的窝称为髋臼,与股骨头组成髋关节。髋臼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髋关节负重大,活动度大,因此很容易发生损伤。而髋臼骨折可由骨盆骨折时耻骨坐骨或髂骨骨折而波及髋臼,也可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所致。多数患者需在骨折两天后至十天内进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和内固定。骨折无移位,关节稳定者可采取牵引治疗。本病预后效果较好,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定期复查。
见于髋关节后脱位。髋臼后方关节面发生骨折并有移位,但髋臼后柱主要部分未受累及。其中多数后壁骨折表现为骨折片与后柱分离,少数表现为后壁关节面受到压缩并向软骨下骨形成塌陷。部分病例骨折可累及髋臼顶或后壁下缘。
多见于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少数见于髋关节后脱位。骨折线始于坐骨大切迹顶部附近,于髋臼顶后方进入髋臼关节面,向下至赞臼窝、闭孔及耻、坐骨支,但并不累及髋臼顶。
见于髋关节前脱位。指髋臼前缘骨折,发生骨折的关节面与骼耻线相对应,其骨折可为横形或纵形,亦可累及髋臼顶的内侧部分。
见于髋关节前脱位。骨折线常起于骼峰终于耻骨支使镜臼前壁与髋臼顶前部分离,也可起于骼前上棘与骼前下棘之间的切迹面而向耻骨角延伸。此外,当骨折线位置较低时则由骼腰肌沟向耻骨、坐骨支移行部延伸并 累及前柱下部。
典型横形骨折系指骨折线横行离断髋臼将髋骨分为上方的骼骨和下方的坐骨和验骨。骨折线可横穿髋臼的任何位置,通常位于髋臼顶与髋臼窝的交界处,称为顶旁骨折;有时骨折线也可经过髋臼顶,称经顶骨折;偶尔骨折线也可经过髋臼窝下方,称顶下骨折。发生横形骨折时,其坐、耻骨部分常向内侧移位而股骨头向中央脱位。
复杂骨折指同时存在至少两种简单骨折。
系在横形骨折基础上又并发下方坐、耻骨的纵形骨折,这一纵形骨折可垂直向下劈开闭孔环或斜向前方或后方,当纵形骨折线通过坐骨时闭孔可保持完整。与横形骨折相似的是,发生T形骨折时髋臼顶多不受累及。
后柱骨折片可以是一块或数块,而后壁骨折常为不完全性,无明显移位。
较为常见。多由后脱位所致,也可见于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指前壁或前柱骨折并发与横形骨折后半部分相一致的后柱劈裂骨折。
较为常见,骨折同时累及前柱和后柱,为髋臼骨折中最为严重的类型。其中骨折线在后柱的部分与单纯后柱骨折表现相同,通常位于坐骨大切迹与髋臼之间,另有一前柱骨折线与其汇合。
髋臼骨折的病因比较明确,是由外伤引起,具体包括间接暴力以及挤压伤导致。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老年人,可由肿瘤产生的骨破坏诱发。
髋臼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及挤压暴力引起
常见于人体自高处坠落时一侧股骨大粗隆撞击地面,此时股骨头撞击髋臼可造成髋臼无移位骨折或髋臼内壁骨折块向盆腔内移位。
当屈髋屈膝时沿股骨纵轴的暴力亦可造成髋臼的后缘骨折。如果下肢处于内收位时则除了导致髋臼骨折之外还容易发生髋关节的后脱位,而当下肢外展时则可造成髋臼顶部的粉碎骨折。
此外,挤压伤亦可造成髋臼骨折。
其产生的骨质破坏可导致髋臼病理性骨折。
髋臼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主要患者是受到外力挤压的儿童或者老年人。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女性升高幅度明显高于男性,提示髋部骨折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及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如果受到外力挤压,容易出现骨折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出现骨质疏松等问题,容易出现骨折现象。
髋臼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出现骨盆畸形的症状。本病可合并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神经损伤。
疼痛以及活动受限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因髋部疼痛,不敢活动,肌肉紧张导致拒绝变换体位,活动受限制。
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两侧胯骨与骶尾部共同组成骨盆,胯骨的骨质主要是松质骨。所以胯骨骨折以后首要的并发症是导致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同时还容易引起腹膜后的血肿。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很容易导致骨盆部位的畸形。
创伤性关节炎又称外伤性关节炎、损伤性骨关节炎,它是由创伤引起的以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多发于创伤后、承重失衡及活动负重过度的关节。
神经损伤一般是由于局部神经受到外伤刺激而发生,可能是挤压伤、产伤以及刀伤等。而如果患有骨质增生以及椎间盘突出一类骨科疾病,就会对神经产生不良刺激。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骨折、中毒以及糖尿病等多种因素诱发。
髋臼骨折患者在出现髋关节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并发股骨头脱位则表现为下肢畸形和弹性固定时需立即去当地骨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三维CT重建检查,明确病情后针对性治疗。本病需要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前脱位进行鉴别。
髋关节疼痛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下肢畸形及时就医。
发生出血情况应立即就医。
髋臼骨折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病情较为紧急,建议就诊于急诊科。
是否受过外力损伤?
有无其它病史?
疼痛多久了?
是否有用药史?
有没有自行处理过?
在CT扫描时,髋臼臼顶层面可显示负重区后上缘的粉碎骨折,臼中部层面可显示臼后缘骨折合并缺损。臼中部层面可显示臼后缘骨折合并缺损。后柱骨折时,CT臼顶层面显示骨折线呈冠状方向,在臼中部和坐骨结节层面则分别显示方形区和坐骨结节有骨折,而CT其他层面无骨折。
三维CT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盆骨折的诊断及分型,可以直观的观察骨折移位及部位等诸多X线不能显示的信息,优点突出,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X线片上做一通过髋臼几何中心(注意并非股骨头中心)垂线,在由髋臼顶骨折处做一与该几何中心连线,两条线夹角即为顶弧的角度。正位片测得角度为内顶弧角,OOV和IOV测得角度分别为前顶弧角和后顶弧角。当任一顶弧角度小于45°时髋关节即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诊断后柱或前柱骨折、横形骨折、前柱并发后半横形骨折具有重要价值,但对两柱骨折及后壁骨折诊断价值不大。
在骨折早期做腹部超声检查可评估判断患者有无内脏损伤。
明确患者有无凝血疾病。内环境有无发生紊乱等。
髋臼骨折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CT平扫及三维重建如显示髋臼部位骨折合并缺损是能明确骨折情况,并做出分型诊断。
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移位骨折难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稳定,易发生不愈合,晚期可出现股骨头坏死,老年易发生严重的全身并发症。90%以上的股骨颈骨折时在站立或行走时跌倒发生,属间接暴力,低能损伤,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由于骨量减少,骨小梁稀疏,骨的脆性增加,故轻微伤力即可造成骨折。两者同属于髋部骨折,但是股骨颈骨折事故骨头颈交界区,直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相对而言,股骨颈骨折的位置更偏内,即更靠近人体正中央部位。可通过CT检查进行鉴别。
较少见,有明确的外伤史,患肢呈明显外展、外旋及屈曲畸形,并较健侧肢体为长,在闭孔或腹股沟附近可触到股骨头,髋关节功能完全丧失,被动活动时引起疼痛和肌肉痉挛。典型患者有明确外伤史,患肢呈现屈曲、内收、内旋和短缩畸形。可触及大粗隆上移和臀后部隆起的股骨头,髋关节主动活动丧失,被动活动时常出现剧痛。长发生于青壮年 在劳动中或车祸时遭受强大暴力的冲击而致伤,而传导暴力使股骨头撞击髋臼底部,向骨盆内脱出则属于中心脱位。通过CT检查明确具体的骨折部分,可资鉴别。
髋臼骨折患者一般需要治疗1~3个月左右,轻症患者可通过骨牵引对症治疗,同时配合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减轻局部炎症。多数病情严重患者需要在骨折2~10天内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治疗。
骨折无移位,关节稳定者可采取牵引治疗,骨牵引对症处理。
可以起到缓解骨折疼痛和局部炎症的情况,有利于以后的治疗和恢复。
多数患者需在骨折两天后至十天内进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关节面移位大于2毫米,关节对合不良。
经过复位后骨折部位出现游离的骨块。
骨折部位顶弧角改变较大。
髋臼后壁骨折,髋关节后侧不稳定。
适应于单纯的髋臼骨折。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采取相应的复位手法。患者仰卧位,一助手双手按住骨盆,术者可将移位的骨折块向髋臼部位推挤,一面推挤,一面摇晃下肢使之复位,复位后采用皮牵引固定患肢3~4周。
适应于髋臼内壁骨折、骨折块较小的后壁骨折及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或虽有骨折移位但大部分髋臼尤其是白顶完整且与股骨头吻合,以及中度双柱骨折头白吻合者。是于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行患肢纵轴牵引,必要时(如严重粉碎,有移位和中心脱位的髋白骨折,难以实现手术复位内固定者)在股骨大转子部加用侧方骨牵引,并使这两个方面牵引的合力与股骨颈方向一致。其纵轴牵引力量为7~15kg,侧方牵引力量为5~8kg,1~2天后摄X线片复查,酌情调整重量,并强调在维持牵引下早期活动髋关节。6~8/8~12周后去牵引,扶双拐下地活动并逐渐负重,直至完全承重去拐行走。
髋臼骨折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治疗后需每月复查一次CT,明确具体的预后情况。
髋臼骨折患者及时就诊,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够较快的治愈。
髋臼骨折经过积极的治疗后,预后效果较好,不会影响到患者寿命。
髋臼骨折患者经过治疗后,要定期进行CT检查,观察局部恢复情况。
髋臼骨折患者无需进行特殊饮食调理。
髋臼骨折患者日常要注意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根据预后程度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以及保证居住环境通风透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出现不适需要及时就医。
固定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注意观察伤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运动情况。
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强直。
注意患者居住环境的通风透气。
患者要定期进行CT检查,时刻关注髋臼部位的预后情况。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如有任何不适,立即告知医生。
如果为肿瘤患者,侵犯到骨骼,需尽早干预,以免导致本病的发生。
骨折患者是由外伤引起,因此除工作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识外,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式。
4079点赞
[1]田伟.积水潭骨科教程[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08):278-288.
[2]刘均娥,范旻.临床营养护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04):67-88.
[3]詹红生,刘献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02):367-368.
[4]陈磊编著.骨与关节创伤下[M].2018:348.
[5]胡玉亮主编.实用临床骨病学[M].2018:150-15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