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是一种结直肠黏膜血管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性的毛细血管扩张、先天性的动静脉畸形、血管硬化性病变以及结直肠内压增高等有关,常引起下消化道的慢性出血,临床多表现为便血、贫血、乏力等,可以通过注射肾上腺素或硬化剂予以治疗,也可注射奥曲肽或服用沙利度胺等预防出血,严重者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好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和老年人群,发病多与遗传性的毛细血管扩张、先天性的动静脉畸形、血管硬化性病变以及结直肠内压增高等有关,也可由高血压、肝硬化、胰腺炎、动脉硬化或结直肠手术史等诱发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
Ⅰ型获得性血管畸形多可因肝硬化、胰腺炎等原因引起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回流受阻、肠内压增高,进而导致结肠静脉回流受阻和黏膜下动静脉短路,从而诱发疾病。
Ⅱ型和Ⅲ型一般多认为是由先天性肠壁和血管壁发育缺陷所导致。
高血压、肝硬化、胰腺炎、动脉硬化等病史可诱发结直肠血管发育不良。
结直肠手术史也可能诱发结直肠血管发育不良。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多发生于老年人群,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在25%,70~80岁人群发病率上升至50%,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有60%以上。
容易因肝硬化或胰腺炎等疾病引起肠内压增高、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回流受阻,进而诱发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也可以是一种老年退行性病变,动静脉因肠壁和血管壁弹性下降,引起扩张、硬化,诱发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
结直肠血管发育不良患者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可见无痛性的下消化道出血,出血较多者可见柏油样便,长期出血者可伴随贫血、乏力等症状,其并发症主要为缺血性结肠炎和失血性休克。
本病最典型的症状,多数患者大便未见明显血色,但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出血较多可见柏油样黑便。
多为缺铁性贫血,因长期、反复的下消化道出血所致。
因长期、反复的下消化道出血可引起乏力。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结肠缺血,引起缺血性结肠炎,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下腹部绞痛,局限于左侧,腹痛伴里急后重,继而在24小时内从肛门排除黑色或鲜红色血,或呈血性痢。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如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临床常见头晕、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
一般人群出现反复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时即应及时就医,结合过往病史,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溃疡等易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后,即应考虑本病。就诊优先考虑消化内科,建议行纤维结肠镜以确诊。
一般人群出现黑便等反复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或伴发有缺铁性贫血时,应及时就医,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以确诊。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优先考虑消化内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平均大便几次,大便的颜色?性质?
除了便血之外,还有其他不适吗?(如乏力等)
有做过肠胃手术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或有无正在服用的药物?
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观察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腹部肿块等。
血常规:注意有无贫血的表现。
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
大便隐血试验:对诊断消化道少量出血有重要价值。
血生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
推荐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以下情况除外: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
推荐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以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体质良好者可以考虑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也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对有反复发作的下消化道出血或伴有慢性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排除诸如消化道肿瘤、胃黏膜出血等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后,或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及肠系膜血管造影,可见明显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者,即可确诊为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
早期大肠癌临床可仅见便血,推荐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在镜下观察有无肿瘤或有无血管发育异常以确诊。
胃黏膜出血是因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病变,临床常见腹痛、呕血、黑便。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一般较少见腹痛、呕血等症状,推荐行内镜检查以确诊。
由于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群,或继发于心血管疾病、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治疗上宜视患者体质状况再做判断,对出血量较少的病人,可先采取保守治疗;体质较好的病人,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奥曲肽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能降低胃的运动,可以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减少肠道过度分泌,增加肠道对水和钠的吸收,从而预防出血的目的。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沙利度胺是谷氨酸衍生物,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可以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因对胎儿有严重的致畸性所以孕妇禁用。
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对预防出血也有一定的疗效。6个月内患有活动性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者禁用。
对诊断明确,且伴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可采用局部留管,滴注加压素等血管收缩剂和止血药治疗。但要注意有引起肠缺血的可能,且导管拔除后也有再出血的可能,并且因创伤较大,对老年人群有一定风险性。
经纤维结肠镜治疗的方法临床上较为常用,对出血部位和怀疑为既往出血的部位均可以用电凝法止血。术前需避免使用甘露醇做肠道准备,术中也要避免钳夹过深以引起肠穿孔。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在经过有效和规范的诊治后可被治愈,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约4%,以遗漏病变为主,术后患者要定期复诊。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在经手术治疗后可以被有效治愈。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可被治愈,一般不会对患者寿命有太大影响。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其发生率约4%。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术后宜定期复查大便隐血,观察是否还要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也推荐行纤维结肠镜复查,观察是否有遗漏病变。
患者以及好发人群应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避免不规律饮食和不洁饮食。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生冷、辛辣饮食刺激。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的日常护理以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为主,并进行适当规律锻炼,同时护理人员及家属术后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出血情况,及早处理,并遵循医嘱定期随访复查。
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
术后患者禁食,静脉补液,至肛门排气或结肠口开放后进流质饮食,一周后改半流质饮食,两周后可进普食。
遵循医嘱,定期复检。
家属术后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有无腹痛、有无呕血等),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观察消化道出血情况。若患者出现严重腹痛,应及时判断是否有内出血及内脏损伤等,及早处理。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以观察有无复发或出血等情况,复查以大便隐血、肛门指检和纤维结肠镜为主。
我们平时需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减少生冷、辛辣等饮食刺激,对于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的预防有一定好处。保守治疗者需定期随访,对于常有便血及贫血症状的人群,及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保守治疗患者应定期就医,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常有便血及贫血症状的人群,应高度怀疑结直肠血管发育异常,及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合理规律膳食,改变饮食结构,增加维生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生冷、辛辣等饮食刺激。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规律体育锻炼。
保守治疗者宜定期随访,可长期注射奥曲肽等预防出血。
4481点赞
[1]Lee Goldman,Dennis Ausiello.西氏内科学.[M].第23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425.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