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是由于HCS基因突变导致HCS活性下降,机体依赖生物素的羧化酶活性下降,从而引起脂肪酸合成、糖原异生及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发生障碍,导致异常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本病好发于婴儿、1~8岁儿童以及有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家族史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反复难治性皮疹,如湿疹、脱屑、尿布性皮炎等,常伴有呼吸急促或者困难,还可伴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呕吐、腹泻、肌张力降低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难纠正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本病一经诊断需立即补充生物素,大多数患儿经治疗1~2周后情况明显好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早期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残疾、死亡,少数病例停药后可致病情反复,须长期口服药物维持。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病因是HCS基因突变导致内源性生物素缺乏、羧化酶活性下降,继而引起代谢紊乱,好发于婴儿、1~8岁孩童以及有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家族史者。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HCS基因突变,常见基因突变有c.1552C>T(p.R508W),c.1088T>A(V363D),c.126G>T(E42D),c.1994G>C(R665P)等等,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改变,全羧化酶合成酶活性下降,不能催化生物素及生物素依赖的羧化酶结合,导致人体必需的生物素(如维生素H、辅酶R)缺乏,从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核酸代谢异常,毒性有机酸储积,引起各种代谢紊乱和机体多系统损伤。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具体发病率国内暂无大样本统计,国内曾报道在7700余例高危患儿中筛查确诊患儿的发病率约为0.14%。
本病常以婴儿以及8岁以下儿童多见,有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家族史者发病率较高。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绝大部分患者以生后反复难治性皮疹,如湿疹、脱屑、尿布性皮炎等起病,常伴有呼吸急促或者暂停,还可伴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呕吐、腹泻、肌张力降低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难纠正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绝大多数患儿以生后反复难治性皮疹起病,比如湿疹、全身性红斑、脱屑、尿布性皮炎等。
30%~79%的患儿可出现呼吸急促,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呼吸暂停。
80%~99%的患儿会出现吸吮困难、厌食,长期喂养困难还会导致患儿精神萎靡、体重减轻或不增。
患儿常可有肌肉力量降低的表现。
部分婴儿早期起病,病情多危重,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与生物素酶缺乏不同,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不伴听力或视力障碍。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体内常储积有过量乳酸、3-羟基异戊酸、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等代谢产物,常可表现为难以纠正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血糖多偏低,可有大汗、心悸、饥饿等症状出现。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体内的乳酸代谢障碍,导致乳酸水平升高,严重者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休克的发生。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体内还可出现嘌呤代谢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发展成痛风,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尿酸性尿路结石形成。
8岁以下儿童、具有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家族史者,如出现反复难治性皮疹、喂养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就诊,以免病情延误导致难纠正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形成。
对于高危人群(婴儿、1~8岁儿童、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家族史者),如出现反复难治性皮疹、喂养困难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昏迷等危象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
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年龄多大了?
最近有哪些不适?(比如吃奶是否有吸吮困难、厌食、反复皮疹)
精神差不差?体重有无变化?
怀孕时有没有做过基因筛查?
孩子父母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基因检测是确诊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的有效手段,通过基因检测可发现等位基因改变。
常可见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但生物素酶均正常。
全羧化酶缺乏症常见血丙酰肉碱(C3)和C3与乙酰肉碱C2比值(C3/C2)增高。
尿气相质谱显示乳酸、3-羟基异戊酸、丙酮酸等明显升高。
患者具有典型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症状,如反复发作的皮炎、喂养困难、肌张力下降、体重不增反减。检查可见血3-羟基异戊酰肉碱增高,游离肉碱降低,可伴丙酰肉碱或者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的比值增高,多数患者血液生物素浓度正常。基因检测见全羧化酶合成酶的等位基因改变可确诊。
该病是由于编码生物素酶的BTD基因变异导致的生物素缺乏,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通过基因诊断可鉴别,生物素酶缺乏症可见BTD基因变异,而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一般为HCS基因突变。
该病非常少见,与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表现类似,均可有语言发育迟缓、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患者尿有机酸定量分析见大量的3-甲基戊烯二酸可鉴别。
该病可由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形式急性起病,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进行性的神经系统损害、顽固性的皮损。通过基因诊断可与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鉴别,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临床可见患儿有“雄猫尿”气味,顽固性皮肤损害,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一般无该表现。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的治疗以及时补充生物素为主,对于已经出现智力、运动落后的患儿,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一经明确诊断,首选口服生物素治疗,可以消除或者预防本病导致的脏器损害,大多数情况下患儿经治疗1~2周后情况明显好转,但有少数病例在服用生物素后疾病仍然进展,考虑可能是不同基因突变导致的残余HCS酶与生物素的结合能力不同,对生物素治疗的应答性不同。另外,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致病情反复,须长期口服药物维持。
对于临床症状较重,合并有代谢性酸中毒、高血氨、贫血的患者应予以左卡尼汀药物对症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智力、运动落后的患者,应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劳累及交叉感染。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未及时接受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差,可发生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严重者可致死。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如积极治疗,一般可获得长期生存,但因为本病属于先天性遗传疾病,难以达到彻底治愈。
患者经过早期及时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不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经有效治疗后,若无症状,可1年行1~2次随访血生化。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饮食上无特殊要求,主要以保证营养摄入,促进病后身体恢复为主,应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注意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护理以日常康复护理为主,总的原则是尽最大可能恢复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等受损的功能。
因本病出现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障碍的患儿,应在治疗后及早配合医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受损功能。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喂养,防止患儿喂养困难,体质差。
注意饮食卫生以及生活环境清洁,避免感染导致病情加重。
家长应观察患儿是否有皮损加重或皮损反复出现的症状,如治疗后仍不见皮损减轻或消退,应及时告知医生。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者的病因主要是基因变异,因此无法有效预防,注意早期筛查,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该早期行基因检测。
有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家族史的新生儿,及早进行基因筛查。
患者在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
女性患者孕期可通过羊水穿刺进行基因检测,优生优育。
有家族史的新生儿早期采足跟血进行酰基肉碱谱分析,确诊后早期干预,防止发病。
4400点赞
[1]殷志萍,王怡仲,张婷.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1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18,036(010):745-747.
[2]古霞,郝虎,蔡尧,肖昕,石聪聪,李思涛.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9(05):682-686.
[3]罗秀状,李强,陈霞静,杨丽娟,黄艳萍.1例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19):2431-243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