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性眼眶骨折是因眼眶遭受暴力,导致眶压增高、眶壁爆裂、眶内软组织嵌顿或疝出到鼻窦,引起眼球内陷、运动受限、复视等一组综合征。其主要的病因是眼部的暴力外伤,临床常具体表现为眶内气肿、眼睑及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瘀血、复视、斜视、眼球运动受限、眼球突出或内陷等。爆裂性眼眶骨折的治疗和预后与眼球受伤程度有关,轻症者可治愈,重症者预后欠佳,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
根据爆裂性眼眶骨折的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
又称液压性眼眶骨折,指眶缘完整,眶底、眶内壁或眶侧壁薄弱处发生的骨折。本型又可分为:
凿孔型全骨折片陷入上颌窦腔;
铰链型骨片一面连接组织,突出上颌窦;
线型仅为一骨折线裂缝;
镶嵌型眶底下坠如吊床;
眶底全脱型。
又称非单纯性爆裂性眼眶骨折,指伴有眼眶附近颜面骨骨折、眶底粉碎性骨折者。本型又可分为6种类型:
合并眶下缘骨折;
伴有鼻骨骨折;
伴有筛骨纸板骨折;
伴有上颌骨骨折;
伴有颧骨骨折;
颌面Le FortⅡ型骨折(即上颌骨锥形骨折)。
爆裂性眼眶骨折主要的病因是眼部的暴力外伤,大多为钝物自前方直击眼眶软组织和眶缘后,外力经眶缘传到眶壁,进而导致眶壁破裂。一般多发于一系列暴力因素导致的外伤,如车祸、打架斗殴、建筑事故、体育运动等。
爆裂性眼眶骨折几乎均由外界暴力因素所引起,,其最常见的原因是拳击伤、车祸、撞伤、跌伤,以及遮泥板或球等突然击打于眼眶前面而致的砸伤等。眼眶软组织和眶缘经外力打击后,外力经眶缘传到眶壁,进而导致眶壁破裂。
主要为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如拳击运动员、建筑工人、司机等,因遭遇拳击伤、跌伤、车祸等外伤的风险较高,因而导致爆裂性眼眶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
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因矛盾冲突而导致双方发生肢体暴力冲突,从而诱发爆裂性眼眶骨折的发生。
主要是因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地震、坍塌等,造成人群的眼部外伤而诱发。
爆裂性眼眶骨折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体育运动员,如拳击运动员、网球运动员等。
有跌伤风险的特殊职业人群,如建筑工人等。
发生车祸风险较高的人群,如司机等。
喜好打架斗殴的社会青年等。
有眼部外伤史的人群。
爆裂性眼眶骨折因外界暴力伤于眼部,故主要表现为眼部的活动及功能障碍,临床常具体表现为眶内气肿、眼睑及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瘀血、复视、斜视、眼球运动受限、眼球突出或内陷等。因眼部受伤程度不一,故临床症状常轻重不一。
外伤出血后会出现眼睑及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瘀血、青紫。
眼球运动上下转受限,并且可根据眼球运动上下转受限的方向和程度判断骨折的部位,若以上转受限为主者,骨折部位是从眶下沟向鼻侧前方走向的线状骨折,多半是在较浅部位的骨折。
可于早期或晚期发生,主要由眶内软组织经骨折孔脱入鼻窦、眶容积增大、眶内血肿压迫,导致眶内脂肪坏死、眼外肌嵌顿于骨折缝中,进而造成眼肌缩短等原因导致。
可于肿胀消退后数天出现,向上或向下方注视时复像距离增加。因眶壁骨折,眼外肌和节制韧带或筋膜疝出和嵌顿,使受累眼外肌麻痹或不能完全放松,出现斜视、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等。
临床表现为其分布区的面颊部、上唇、上牙龈感觉迟钝与麻木。
眶底和内壁骨折出血进入筛窦和上颌窦,经窦口流出,表现为鼻出血。
眼眶遭受暴力打击,在眼眶骨折的同时,可有眼球挫伤和视神经损伤,导致视力下降或丧失。
部分患者还伴有假性上睑下垂、睑板上陷窝加深及睑裂横径缩短等症状。
视网膜震荡是因钝力冲击眼球前段,压力波经球内间质传递,作用于后极部,导致黄斑水肿、混浊,出现的一过性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变白、视力下降,此病理过程一般可逆。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视网膜脱离不仅会影响视力及视野的情况,严重者还会导致失明。
外伤可使晶状体位置改变,为晶状体脱位,其可引起视觉障碍、视力下降。
爆裂性眼眶骨折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因此一旦眼部遭受外伤,疑似眼眶骨折,需要及时就医。
对于有外伤史,并出现眼睑及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和瘀血、复视、斜视、眼球运动受限者,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眼球肿胀、复视、斜视、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等)
遭受过外伤吗?
上述症状的发生有多久了?
是否有头晕?眼部受伤后有无昏迷?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
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到眼部的外伤情况,如出血、水肿等,可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急诊手术等。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爆裂性眼眶骨折的重要辅助手段,可确定骨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眶壁骨折或内陷,主要为眶底部与眶内壁骨折,而眼眶缘完整无损,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医师可对患者进行眼科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患者有无眼球肿胀,检查出患者有无斜视、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等,以助于做出诊断。
如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排除有无因外伤后并发感染。
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结合眼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做出诊断。
有外伤史,致伤物通常直径≥5cm易发生此病。
外伤性眼睑肿胀消退后出现复视、眼球下陷、斜视和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
牵拉试验阳性是本病的诊断依据之一,并可借此判断牵制程度。
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可靠依据,如在典型病例的X射线和CT照片上可以看到上颌窦顶部变形、眶底下沉、眶内软组织陷入上颌窦的阴影和鼻窦内碎骨片阴影,结合眼眶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
内分泌性眼外肌肌病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异常所致上睑退缩、眼睑迟落眼球突出、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全身浸润性皮肤病变和甲状腺肿的一种综合征。内分泌性眼外肌肌病和爆裂性眼眶骨折都可表现为眼睛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等,但内分泌性眼外肌肌病常伴有全身浸润性皮肤病变和甲状腺肿。而爆裂性眼眶骨折常有外伤史,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眶壁骨折,因此依据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可做出鉴别。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进行性上睑下垂与眼球运动受限为特征。其与爆裂性眼眶骨折都可表现为眼睑下垂与眼球运动受限,且都可由外伤引起,但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多为两侧对称,且发病缓慢、病程长。而爆裂性眼眶骨折多为受伤眼有症状表现,且病程较短,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眶壁骨折,因此依据症状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可做出鉴别。
爆裂性眼眶骨折因眼部受伤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治疗上依患者病情轻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采取药物防止感染、止血、促进水肿消退,以及进行眼球转动训练等,手术治疗一般以复位、恢复眼球运动、矫正复视等为目的。总体来说,早期及时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如外伤后使用止血药物对羧基苄胺,可及时止血、控制病情。而中药亦可选用三七片、云南白药等,可化瘀止血。
外伤后需结合相关理化检查,确定有无感染,若有感染需结合相关检查,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抗感染,如头孢曲松、拉氧头孢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常用药物如泼尼松,可促进眼部外伤后的水肿消退,减轻粘连,利于眼部恢复。
手术治疗可松解嵌顿的软组织,使软组织复位,修复眶底骨质缺损,恢复眶腔大小和形状,以及矫正复视,恢复眼球运动功能,改善眼外肌不平衡和眼球内陷状态。手术指征为牵拉试验阳性、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X线或CT检查阳性的眼球内陷者,其眼眶骨折处确定有下直肌、下斜肌及周围组织的嵌入。常用的手术方法有:
也可经结膜做切口或直接由内眦切口,此方法用于单纯眼眶内侧壁骨折的修复。
由犬齿窝进入上颌窦,达其顶壁,整复移位骨片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以支持复位的骨折片,7~10天后去除填塞物。
采用上述手术方法进入骨折部位后,使嵌顿的软组织复位,再做牵拉试验,恢复眼球的运动,然后取出碎骨,清理骨折区,置入大小和厚薄合适的骨瓣或无机置入物重建眶底,最后缝合骨膜。修复眼眶所用的植入物有MEDPOR眶板、羟基磷灰石复合眶板、自体骨、钛网等。
眼球转动训练可使嵌顿的眼外肌和软组织逐步脱离骨折孔,一般在局部水肿消退一周后开始。主要方法有:
即在眼球麻醉下用有齿镊夹住角膜上缘处做上转或下转强迫转动,每次约10分钟,隔天一次。
即让患者每日用力向上注视和外展各数十次,可使部分患者眼球功能得到恢复。
受伤后24小时内,使用冰敷治疗,可收缩血管,减轻水肿。
受伤后48小时后,使用热敷治疗,可活血化瘀,加快水肿消退。
爆裂性眼眶骨折预后常与眼部受伤轻重有关,轻症者多可治愈,重症者预后欠佳,甚至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
轻症者可治愈,重症者预后较差。
若爆裂性眼眶骨折及早治疗,对自然寿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经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应据眼球功能的恢复情况,定期复查。
清淡饮食,忌吃辛辣、油炸之物,可适当多食用鱼、蛋等高蛋白、易消化性食物,加强术后营养。
合理分配餐次,可少食多餐,以利于肠胃消化。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禁烟、限酒,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爆裂性眼眶骨折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注意患侧眼部清洁,避免用眼时间过长。同时患者应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做好患侧眼部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多休息,尽量不要熬夜,减少用眼,避免劳累。
人的情绪对机体的机能状态以及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保持心情的稳定和乐观的心态。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感染、并发症以及视力的下降、丧失等,并注意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爆裂性眼眶骨折几乎都与外界暴力伤害有关,因此其预防主要从避免外界暴力伤害着手,特殊职业者诸如体育运动员、建筑工人,应注意避免受伤。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与他人营造良好的交往关系,避免发生矛盾等。
特殊职业者,诸如体育运动员、建筑工人,在训练或工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受伤或从高处跌落,以防伤及眼部。
司机应忌酒驾及疲劳驾驶,以防车祸发生,导致眼部受伤。
人际交往中,与他人相处要互相理解、谦让,避免不必要的言语冲突和肢体冲突,以防伤及眼部。
4645点赞
[1]孙汉军,罗世剑.实用中西医眼科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04-305.
[2]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