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至6岁之间,6岁后由于大脑发育完善而惊厥缓解。本病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大于38.5℃以上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就可以诊断高热惊厥。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有家族史。
根据临床特点小儿热性惊厥可以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种。
发作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无局灶性发作特征,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5分钟,24小时之内或同一热性病程中仅发作一次,此种类型占小儿热性惊厥的75%。
包括发作时间超过15分钟,局灶性发作,惊厥在24小时之内或同一热性病程中发作两次或多次。
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根据不同年龄可由不同因素引起,如幼儿期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该病情一般好发于6个月到6岁,特别是18~22个月的男孩,同时突然发高烧的患者也容易引起该病,一般有环境因素和接种疫苗诱发。
小儿脑部发育不成熟可能是导致该疾病的原因。
如病毒和细菌感染是热性惊厥的重要促发因素,其中以病毒感染更为多见。
苗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某些疫苗更易引发热性惊厥,尤其是减毒活疫苗(例如麻风腮疫苗)以及全细胞制备疫苗(例如全细胞百日咳疫苗)。
如果家中曾有热性惊厥或癫痫病史,更容易发生该疾病。
小儿热性惊厥的患病率约为2%~5%,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儿童期患病率约为3%~4%,单纯性热性惊厥占到70%~80%。所谓“高热惊厥”是不准确的称谓,国际上诊断热性惊厥并没有发热程度的要求。
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常见于6个月到3岁的宝宝。
平均发作年龄为18~22个月,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岁后不再发作。
突然发高烧的儿童在体温骤然升高的时候容易诱发抽搐,引起小儿热性惊厥。
小儿热性惊厥一般以发热、抽搐为典型症状,其次严重时也会出现意识障碍。小儿热性惊厥约有1%~2%转为癫痫,且复杂性小儿热性惊厥预后较差。
单纯性小儿热性惊厥发作前可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惊厥常发生在病初骤然体温升高阶段(大多大于38.5℃)。表现为突然发作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数秒至10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的短暂嗜睡。
复杂性小儿热性惊厥主要特征有1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反复发作大于2次;局灶性发作。
复杂性高热惊厥约有1%~2%可转为癫痫。
患儿如果突然惊厥,毫无防备,可能会导致外伤。
严重持续的惊厥可能会导致脑缺氧或者脑损伤。
患有本病幼儿往往有前驱感染史,感染引起发热但未及时引起家长重视应及时就医。在患儿出现惊厥发作(突发全身强直痉挛)时应立即到急诊科、神经内科和儿科就诊,做常规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病情,同时此病情需要与颅内感染、中毒等病情相鉴别。
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的幼儿应及时就医。
发热后出现全身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的幼儿,多数会在5分钟之内自行缓解,家长应帮助患儿平卧并且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待平稳后,及时就医。
如果抽搐发作的时间长,超过5分钟仍不能缓解,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小儿热性惊厥往往因为急性发作家长携幼儿就诊于急诊科,待病情稳定后转入神经内科排除器质性疾病,最后转入儿科观察。
患儿发作时有无意识障碍?有无大小便失禁?
患儿是否曾有过热性惊厥史、头部外伤史、服药史、狗咬史等?惊厥的首发年龄是多大?复发了多少次?对智力行为发育有无影响?
患儿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如乙脑、流脑等)
家中有无热性惊厥和癫痫的患者?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指标是否增高,如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则提示小脑寄生虫病。
发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压增高提示有肾性高血压,脓尿提示泌尿系感染。
检查大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脓细胞,如有应警惕中毒性菌痢。
可了解有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症,查血糖了解有无低血糖,肾功能检查了解有无肾损害。
新生儿视网膜脉络膜炎可能存在先天性感染;广泛的视网膜下出血提示颅内出血;视盘水肿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对小儿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有无颅内钙化灶、颅骨病变等。同时了解是否已经引起严重脑水肿,指导治疗。
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偶可见于4~5岁,5岁以后较少见。
由各种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引起,尤以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多见。
惊厥发生于急骤高热(39~40℃或以上)开始后12小时内。
发作时间一般较为短暂,仅数秒到10分钟,较长者可达10~30分钟。
短暂的全身性发作停止后神志恢复正常,不引起脑部损伤,也查不到异常神经系统体征。
脑电图暂时出现慢波,热退一周后即恢复正常。
有热性惊厥的家族史。
颅内感染,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或者脑炎,脑脊液检查可与该疾病进行鉴别。
颅内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出血、外伤、先天性发育畸形、颅内占位性病变,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具有较大意义,小儿热性惊厥无占位性病变,可以此鉴别。
小儿热性惊厥急症来诊时,医生会选择镇静及抗惊厥治疗,缓解小儿全身阵挛症状,让患儿侧卧,避免呕吐物引起窒息。医生可能会询问家长患儿有无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疗法降低患儿体温。药物一般有抗生素、抗病毒、非甾体消炎药等。
使用毛巾温水擦身降温,降温毯或者冰帽降温。
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热性惊厥,细菌感染可以选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钠。
主要针对疼痛、发热的症状,如应用布洛芬。
例如地西泮,主要用于缓解惊厥。
如单磷酸阿糖腺苷,针对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
对于发作时抽搐时间较长,需要使用药物才能终止发作的患儿,医生可能会给予预防性药物,例如左乙拉西坦等。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单纯型的高热惊厥长期预后良好,对智力、学习、行为均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步健全,一般不会再发生高热惊厥。但仍约50%的患儿会在今后发热时再次或多次高热惊厥,大多数(约3/4)的再次发作发生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建议儿童患者病情稳定2周后复查常规检查以及眼底检查。
小儿热性惊厥经过系统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小儿热性惊厥一般经过治疗后不影响寿命。
所有小儿热性惊厥患者病情稳定2周后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
同时复查血生化及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复查小儿眼底,用以检查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迹象。
患儿在高热时其新陈代谢加快,其脾胃消化能力也相应地下降,需要调节饮食,多增加水分及能量的摄人,高热时患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在大量地丢失,适当需要补充盐分。
饮食过于清淡、天气炎热大量出汗会导致血钠进一步丢失、不良饮食习惯造成血钠钙下降更容易发生热性惊厥。低钠钙血症是热性惊厥的发生结果,也是热性惊厥复发的原因,会降低惊厥阂值。因此,要合理膳食、增加患儿营养,夏季饮食可以稍做调味,少排汗等都可以帮助减少热性惊厥的发作。
补充充足身体需要的水分,同时通过大量的排尿来带走身体的热量。饮食上要补充适量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选择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比如蛋花汤、米汤、西瓜、蔬菜等,尽量在发烧期间不要给孩子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如肉类、巧克力、油炸食品等,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惊厥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程度及伴随症状等,监测记录生命体征及肌张力变化情况。因为患儿在高热时其新陈代谢加快,出汗增多,应当及时更换衣物,防止再次受寒加重病情,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避免发生口腔炎症。同时注意不要给孩子强烈的刺激。
患儿家长需在医护指导下加强对疾病的认识,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临床治疗和抢救。
患儿家长应在医护指导下学习紧急制止惊厥的措施,避免在急性发作时做出伤害患儿、加重病情的行为。
给孩子设计合理饮食,补充营养,避免出现缺乏维生素D,避免饮食过于清淡,适当补充盐分,避免孩子造成低钠血症。
幼儿的父母,在幼儿发烧还未引发惊厥之前,要密切的观察患儿的心跳、体温、呼吸、血压、面色、表情、意识等,及时发现患儿临床体征的变化,以便于高热引发惊厥时,给予最及时的抢救,将疾病对孩子大脑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清洁,不可给患儿强加其他的较强刺激如较大声音的说话、关门声,以免引起大脑皮层活动兴奋,造成中枢神经的负担。
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给儿童适当的锻炼、充分的营养,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这个阶段患急性发热性疾病。有热性惊厥的小儿,当患感冒或发热早期(数小时或24小时内),应给口服退热药及镇静药(如安定),或用物理降温,以防体温突然升高,并及时去医院观察治疗。
直系亲属中有癫痫病史、惊厥病史的患儿出现发热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监测。
已经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或是异常的体征的患儿应行脑电图检查及头颅X线等检查有无器质性疾病,监测患儿病情。
平时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尽量减少发热性疾病。
如果患儿有发热征象,早期识别并积极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避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尤为重要。
家长要知晓病情,间歇或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包括在发热早期(体温在37.5℃时)及时使用安定,同时及时退热及治疗原发病,体温降至正常后停止使用止惊药物。
4341点赞
[1]王金荣.实用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8:873.
[2]陈津津,朱建征,汪秀莲,吴丹.儿科医生育儿详解儿童早期发展的家庭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6:107.
[3]郭涛,王昆华,杨晓梅.大病来临的征兆[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11:270.
[4]林才经,蒋健.现代院前急救医学[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9:33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