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是最罕见的功能性内分泌肿瘤之一,是来源于胰岛D细胞的肿瘤。由于肿瘤释放大量生长抑素,引起脂肪泻、糖尿病、胃酸过少和胆石症等综合病症,又称为生长抑素瘤综合征。通常首选手术来治疗该疾病,配合药物辅助治疗,早期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好,但一般很难治愈。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可释放过多的生长抑素,进而导致胃肠功能以及垂体分泌功能受到影响,出现一系列症状。
长期精神压力大,心理紧张、焦虑不安、作息不规律等。
患有肝脏疾病、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生殖系统疾病或乱用药物等。
日常饮食辛辣、油腻、厚味,进补过度等。
本病的发病年龄较大,无性别差异,具体发病率暂无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常见于年龄较大的成年人,一般在26~84岁。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呈现多样性改变,缺乏特异性,常伴有糖尿病-胆石症-脂肪泻“三联症”。
由于生长抑素抑制了胃泌素的分泌以及胃的泌酸功能,可使病人胃酸过少,部分病人甚至无胃酸,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和进食后上腹部饱胀。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大多数病人会发生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其严重程度从血糖轻微升高到显著升高,超出正常的阈值,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腹痛的发生率约为35%,主要是营养吸收障碍以及胃肠道蠕动迟缓导致。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有26%的病人有腹泻表现,其原因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导致机体对糖、脂肪和氨基酸的吸收障碍,引起粪便中的渗透压增高,机体负反馈机制发挥作用,引起腹泻。其中脂肪泻者约占19%,由于病人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下降,引起脂肪的消化吸收不良。
体重减轻的发生率为35%,主要是由于患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后造成营养吸收功能障碍,同时出现腹泻症状,最终导致体重呈病态性下降。
瘤组织分泌大量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释放,因此大多数病人会发生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其严重程度可从血糖轻微升高到显著的酮症酸中毒。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患者中有26%~65%的病人会发生胆石症,患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后产生大量生长抑制激素,生长抑素抑制了胆囊收缩素的释放,间接抑制了胆道和胆囊的运动功能,造成脂类代谢障碍,最终脂类沉积胆囊引起胆石症。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患者中约16%的病人伴有皮肤和巩膜黄疸,可能是由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转移至肝脏引起。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发病隐匿,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故不易区分判断。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疲劳乏力、脂肪泻以及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痛或腹部包块等症状,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切不可大意忽视。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血糖检测、胃液分析等检查,同时需要与胃炎进行鉴别。
当出现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痛、腹泻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痛、腹泻等症状时,一般去消化内科就诊。
确诊患者考虑去肿瘤科、内分泌科就诊。
患者是否有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近期有没有服药史?
出现不适症状多久了?
既往有无糖尿病史?
近期精神状况如何?
根据胃液的外观和颜色来判断胃酸多少。
血糖测定是糖尿病诊断及治疗随访的必要手段,也是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必要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
临床通常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生长抑素水平。该检查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患者应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测。
通过口服钡剂进行X线透视检查、诊断胃肠道疾病,消化道钡餐除检查胃部和十二指肠的疾病以外,还可观察小肠、大肠疾病。
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硫酸钡混悬液,自吞咽动作开始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空肠上端作逐一检查,整个过程在透视(或电视透视)下完成,可酌情摄片或用其他方式记录图像。该方法可显示上消化管的位置、形态、黏膜皱襞、运动、排空等形态与功能状况,以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为生长激素抑制素患者静脉注射钙(葡萄糖酸钙)和五肽胃泌素,观察其生长抑素水平。
激发试验可对该疾病进行进一步诊断,常用于怀疑有该疾病但血浆生长抑素水平不高的患者。
若患者存在糖尿病、胆石症、脂肪泻三联症表现,结合以下检查结果可确诊。
胃液分析可见胃液清晰无色,说明胃液分泌减少。
血糖显著升高,或葡萄糖耐量试验下降。
放射免疫法检测生长抑素水平升高,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正常人的生长抑素水平<100pg/ml,生长抑素瘤病人为0.16~107ng/ml,平均15.5ng/ml。
激发试验阳性,血浆生长抑素水平明显升高。
患者在静脉注射钙(葡萄糖酸钙)和五肽胃泌素后3分钟,血浆中生长抑素水平可增加2倍,10分钟后逐渐恢复正常。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位于十二指肠降段或胰头部肿瘤,充盈缺损、十二指肠环变大、压迹等改变,但对胰腺体、尾部肿瘤无帮助。
胃炎患者的常见症状有上腹疼痛、打嗝、恶心、食欲减退,有时伴有腹泻,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症状相似。胃炎患者血浆生长抑素水平并无异常,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患者通常会有升高,可进行鉴别。
治疗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主要是胰腺切除,对于已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肿瘤或肝脏转移性肿瘤,采用姑息性减容术,也常能达到减轻临床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
链脲霉素是由不产色链霉菌产生或人工合成的抗生素,能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
链脲霉素与5-氟尿嘧啶合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又称为“多柔比星”,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外科手术是治疗生长抑素瘤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本病病人有很高的转移率,故手术切除率并不很高,又因为多数病人的瘤体较大,所以常常不适宜进行肿瘤剜除术,故胰腺切除是主要的手术方法。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治疗效果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年龄、是否有并发症、基础身体状况等。早期规范治疗,对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转移率高,难以根治,只能延长患者寿命。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转移率高,危害性大,一般很难完全治愈。
患者的生存时间取决于具体病情以及治疗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本病患者在手术后每半年复查一次,主要是基础血浆生长抑素测定。
对于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患者的饮食调理,注意饮食清淡、食用易消化食物,避免饮食油腻,患者容易腹泻,油腻食物不利于消化吸收,会导致腹泻加重,进行胰腺切除的患者因无法分泌胰岛素,应注意低脂、低糖饮食。
术后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征,观察引流管的量和颜色,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病因不明确,因此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平时注意饮食保健,适当运动,保持愉悦心情,合理作息,定期体检,对于预防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发生或者加重有一定效果。
4916点赞
[1]王绿化,朱广迎.肿瘤放射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55.
[2]刘玉琴.肿瘤学中的多肽——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和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J].国外医学情报,2002,23(2):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