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是一种非哺乳期成人的乳腺炎症病变,常发生在乳晕部位的乳腺大导管处。临床以乳晕区复发性瘘管、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囊脓肿为特征,又称非泌乳乳腺脓肿、非泌乳乳晕周围脓肿等。本病极易复发,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该病的发病率较低,目前尚无明确的疾病分类标准,可根据病程长短分期。
起病约2周,乳晕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明显伴有乳腺肿块等乳腺炎的表现。
起病约3周,乳腺炎症的表现减退,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减轻。
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者肿块缩小呈硬结,可形成乳晕部瘘管。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众多学者认为可能与乳头发育、主乳管的先天发育畸形有关,还有人认为与乳腺导管阻塞、内分泌激素异常分泌刺激有关联。
乳头凹陷畸形、发育不良,导致主乳管闭塞等,常常引起乳管炎症的发生。
乳房的炎症、外伤或乳晕区手术损伤乳管。
哺乳期有乳汁潴留,继发感染。
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障碍,致使免疫力低下,可出现机会性感染、细菌逆行性感染,诱发炎症的发生。
长期抽烟、酗酒者,长期服用激素者,严重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激素水平紊乱。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大概16~46岁之间,大多数发生于非哺乳期的女性,病程较长,一般均在一个月以上。该病的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41%~5.36%。
乳腺有外伤史、手术史者。
吸烟、酗酒者。
长期服用激素者,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人群等。
乳房炎症感染者。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常以乳房肿块就诊者居多,另外还可因血性乳头溢液就诊。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病程的长短,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在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发病的急性期,乳房以乳腺炎的表现为主,出现乳房疼痛、红肿、乳腺肿块。
常为血性、浆液性或者脓性溢液。
大部分病例伴有乳头内陷,乳头多偏向患侧,又被称为偏向性内偏。
破溃口经久不愈或反复发生脓肿和破溃,形成反复切开引流→愈合→破溃→再愈合→再破溃的恶性循环。
在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发病的亚急性期,乳腺炎症的表现减退,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减轻。如果炎症继续发展,可形成脓肿,慢性脓肿在未穿破或切开之前,乳房仅能触及边界较清楚的无痛性肿块。
如出现皮肤粘连、橘皮样变等。
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表明炎症的发生。
乳腺炎症反复刺激可导致腋窝淋巴结的肿大、质硬。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发生率低,且容易被误诊,该病与乳腺结核的症状相似,无典型症状,而且临床医生缺乏相关的认识及经验,所以一旦发现乳腺肿块时应立即就医。
乳腺有外伤史,应及时就医。
自己查体发现乳腺肿块、乳头溢液,发现乳房皮肤红肿时,应及时就医。
当出现全身发热,乳房疼痛、红肿,高度考虑炎症感染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乳腺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乳房疼痛剧烈、血性溢液等,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若患者因长期作息不规律出现内分泌失调性症状,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乳房胀痛、乳头溢液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腋窝淋巴结肿大、乳晕部瘘管或窦道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瘘管分泌物或经穿刺抽脓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为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依据。
视诊查看乳房是否对称,局部皮肤是否红肿,触诊乳房是否有肿块,数量、大小、质地、活动度的情况。
检查乳腺内部结构的病变,与乳腺疾病进行进一步鉴别诊断。
乳腺B超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式,临床经常使用与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的手段。
该检查方便、快捷、对机体的安全性较高,局部不留瘢痕,对肿瘤的良恶性确诊率高,但是仍存在假阴性率。
术中取快速冰冻结果或B超引导下空心针穿刺活检,对疾病的诊断率较高。
既往存在外伤史、手术史等,出现乳房红肿、疼痛,以及乳头肿块、乳晕部瘘管、窦道等症状,或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现乳房肿胀、疼痛,以及乳头肿块、乳晕部瘘管、窦道等症状时,可初步诊断为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
在细针吸穿刺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炎症病变可以确诊。
乳腺结核多远离乳晕及输乳大导管,乳头内陷罕见,而本病大部分病例伴有乳头内陷,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在慢性脓肿尚未穿破之前只能触及到边界较为清楚的无痛性肿块,出现偏向性的乳头内陷,故易与乳腺癌相混淆。但是经局部肿块穿刺本病可抽出脓液,是排除乳腺癌的证据。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在临床很少出现自愈的现象,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式。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措施包括抗炎治疗、激素治疗等。
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对于存在急性乳腺炎表现的患者,术前应该常规静脉输注抗生素消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手术治疗。
如地塞米松等,可以加强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同时联合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复发率。
手术原则为切除瘘管或切开瘘管引流,控制感染。手术方法及适应症如下:
适用于乳房肿块较大、久治不愈的复杂性瘘管,以及脓肿波及乳腺的大部分乳腺小叶而且形成多处慢性炎症性硬结者。
乳腺小叶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术式,适用于肿块较大或超出乳晕以外,以及频繁发作的患者,仅需要切除累及的乳腺小叶,创伤较少,易于被接受。
适用于病灶较小,仅位于乳晕区的年轻患者。
用于乳房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疏通乳腺导管,减轻感染症状。
手术一般选择在炎症静止期进行,主要用于切除病变导管及周围坏死组织。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若治疗不及时,本病很少自愈,形成的乳晕区瘘管、窦道经久不愈,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一般能够控制症状,治愈效果良好,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较顽固。
该病患者积极有效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治疗周期较长,一般1个月左右。部分患者久治不愈,可定期随诊、换药。若无明显不适,每半年进行一次乳腺B超检查。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患者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术后遵循医嘱,进食低脂饮食,多食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适量食用蔬菜、水果,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戒烟、戒酒,不可服用含激素的食物、药物。
建议多吃富含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如肉、蛋、奶、瓜果蔬菜。
不要吃容易胀气的食物,如洋葱、高丽菜、橄榄菜、豆制品等。
适量多食钙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海带等。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若进行手术治疗后,护理主要是乳房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患者手术后要注意术侧肢体的活动方式,保证顺利康复。
遵医嘱按时规律服药,切忌随意停药或漏服。本病患者所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就诊。
该病的病程较长,患者要保持积极健康心态,不胡思乱想,不要过分担忧。
术后应当注意休息,作息规律,保持心态平稳。出院体力恢复后,建议尽早下床活动,长期卧床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也会增加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适当增加患侧上肢的运动,减轻水肿。
术后应该严密监测体温及定期换药查看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术后注意更换敷料、保持引流管通畅,在此期间应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热、痛,过多的渗血、渗液,以及不正常的分泌物,若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就诊。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发生与乳房的外伤、手术、接触激素、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减少乳房的碰撞、尽量控制饮食、避免服用激素类药物或食物。
对于有明确乳房外伤、手术史的患者,应当及时就诊做乳腺检查。
对于年龄>40岁的女性患者,应当每年进行乳房体检。
乳腺疾病患者治愈后应每年复查乳腺B超、乳腺X线检查。
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避免乳房受外伤,避免碰撞,穿合适的内衣进行保护。
乳房收到外力撞击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注意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我检查。
避免接触激素类食物、药物。
如果有诊断明确的出血性疾病史,应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病。
戒烟、戒酒,调整健康的生活习惯。
4766点赞
[1]耿翠芝,吴祥德.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2012(1):20-23.
[2]邱正伦,李振宇.浆细胞性乳腺炎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