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产后的女性多见。乳头出血、乳房肿块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可通过乳腺彩超或者是乳管镜来诊断。具有癌变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应及时手术,手术后定期复查随访。
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分类,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
多发生在乳管壶腹以下约1.5cm的1、2级乳管,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指终末导管-小叶系统发生的多发性乳头状瘤,好发于乳腺的周围,是癌前期病变,癌变率5%~12%。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因尚不明确,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原因比较多,由内分泌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
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的发病原因相同,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由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管内乳头肿瘤。
饮食习惯不良,经常吃鸡肉,豆类等含激素水平高的食物进而诱发。
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抽烟、喝酒以及熬夜等。
本病多见于经产妇女,以40~45岁居多。其确切发病率很难统计,但发病率较低,从临床上看,导管内乳头状瘤较乳腺纤维腺瘤,甚至较乳腺癌亦明显少见。本病病程长,少数可以发生癌变。
主要见于经产妇,40~60岁女性,雌激素水平失调,引起导管扩张,从而易形成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和乳腺肿块,溢液持续性或间断性,有时会出现疼痛或炎症。多数情况下肿块不能被触及,有些中央型乳头状瘤可表现未结节状或条索状的肿块且质地较软,轻压肿块可溢液。
自发性的乳头溢液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在无意中发现内衣上留有污迹,少数患者可因乳量区的肿块而就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头溢液主要表现为一侧乳腺病变所在导管的单管溢液,但有时患者可表现为双侧乳头溢液或单侧乳腺多管溢液,多管溢液的原因可能是不同腺叶导管内存在的乳头状瘤,也可能是单发性乳头状瘤同时伴有其他腺叶的导管扩张、炎症甚至导管内瘤。外周型乳头状瘤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乳头溢液及肿块不常见。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并发症以乳腺囊性增生症、大导管或壶腹部炎症、导管扩张症最为常见。
该病溢液多为浆液性或黄绿色,临床上该病呈周期性疼痛,月经前疼痛明显,乳腺可扪及结节状物,且压痛。
偶尔可见乳头溢液,多为脓血性,同时有明显炎症病史,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可见炎症细胞,诊断多不困难。
该病的乳房肿块位于乳晕区,局部发红、灼烧样疼痛、痒和肿胀等。该病的急性期,有急性乳房感染的表现,全部乳房水肿及乳头内陷,似炎性乳腺癌。部分病人有乳头溢液,但溢液为黏稠的凝块状,非自溢性,大部分因挤压而出。
乳腺畸形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后天性可由外伤、手术、肿瘤以及炎性疾病和内分泌异常引起。体内激素紊乱,会引起乳腺发育异常,导致乳腺畸形。
乳管瘘是发生在乳晕部位的乳腺大导管的局部感染性病变,以乳晕区复发性瘘管为特点,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单纯抗生素治疗无效,必须手术治疗。
乳腺自查及有效的定期检查能发现乳腺异常,对已停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自查,检查乳腺是否有结节,内衣上是否存在有污渍和血迹可以有效地帮助判断是否患病。如出现乳腺肿块自发性疼痛,皮肤溃烂、溢脓应立即就医。
乳腺自检可及时发现乳头溢液、结节等乳腺异常应及时就诊。
如果乳头经常有血性溢液或者在内衣、乳罩上发现血性溢液污渍,在乳晕处可触1厘米以下的肿块,质软,按压肿块可以引出溢液,需要立即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乳腺肿块自发性疼痛,肿块生长速度过快、体积过大、皮肤溃烂溢脓请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乳腺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自发性疼痛,考虑肿瘤科就诊。
症状发现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肿块,溢液)
乳头出现溢液是血性还是浆液性?
溢液是持续性还是间断性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从溢液乳管口处放入纤维乳管镜,借助电视屏幕可直接观察溢液乳管的上皮及管腔内的情况,并可酌情进行活检,极大地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肿瘤的准确定位。
乳腺导管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溢液导管后摄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弧形杯口状影像,管壁光滑完整,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由于乳腺导管造影不能直接观察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病变,目前许多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诊断乳管内病变通常采用乳管镜检查。
对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彩超可见到扩张的导管和肿瘤影像。
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是通过采集乳头溢液,制成细胞学涂片,经显微镜观察,了解病变的细胞学特征,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阳性率较低但可重复进行。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作出较明确的诊断和定位,可作为隐匿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是目前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较可靠的方法。
磁共振可以对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是临床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辅助手段。
手术活检能早期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是一种诊断率较高的方法。
对于可触及肿物的病例,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观察到瘤细胞即可确诊,准确率比较高。
乳头经常有红色或咖啡样分泌物溢出,或在内衣上发现污渍。
可在乳头乳晕部触及肿块,可移动,质地软,不与皮肤粘连,挤压肿块时可有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溢出。
如无肿块触及,但在乳晕区用食指顺时针方向挤压后,乳头相应部位溢液者,亦可做出诊断。
乳腺导管造影及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找到瘤细胞可最终明确诊断。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故应与产生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进行鉴别,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发生于乳腺导管内,以血性溢液为主,多为单侧单孔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癌若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外,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肿块常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可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明确诊断应以病理学检查为准。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良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位置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同但肿块较大,质地坚实,与皮肤粘连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回缩甚至乳腺变形,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乳管造影可显示大导管明显扩张、迂曲,失去正常的树枝状影像。
乳腺囊性增生症常出现周期性疼痛,疼痛与月经有关,月经前加重,且囊性肿块似有增大;月经后疼痛减轻,肿块亦缩小,辅助检查亦可协助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导管内乳头状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合理,一般很少复发。对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可导致肿瘤复发,手术应切除病变所在的腺叶,术后定期复查。
术后根据医嘱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
抗菌药物,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强。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青霉素之一,青霉素过敏及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繁殖期杀菌。对细菌选择作用强,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是一类高效低毒的抗生素。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手术应切除病变组织,并做病理检查。如果手术中的病理诊断瘤体有恶变,则按照乳腺癌的手术方法进行处理。
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术前需正确定位,可行乳管镜检查明确瘤体位置及方向,术中沿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注射亚甲蓝,沿亚甲蓝显色部位做放射状切口,切除该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常规做病理检查。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属良性,恶变率6%~8%,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恶变率高,术后病理如有恶变,应酌情施行相应手术。
针对乳腺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分为双侧或单侧,单侧切除是在另一侧诊断为乳腺癌时,对另一侧乳房行的预防性切除术。切口采用沿下半环乳头乳晕,可向侧上方延长,术中全部切除乳腺组织,如无乳房下垂,可原位将乳头乳晕与乳房皮肤保留。
全乳房切除术适用于较大的乳管内乳头状瘤或伴有出血,且年龄大的病人。
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不发生癌变的情况下一般可以治愈,有效且规范的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水平,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不发生癌变的情况下一般可以治愈。
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术后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一年以后,可每6个月复查一次。
本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护理为掌握术前及术后各种注意事项,比如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切口护理等,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复发的几率。
术前应避免挤压乳房,以免积液排净,术中找不到溢液。
术后患者要做好切口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情况,避免挤压引流管,平时清理身体的时候,要避免弄到创口,以防感染。平时穿衣也要注意伤口,穿些舒适宽松的衣物,不要让伤口撕裂,以防出血,引起感染。
患者术后应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果有血氧饱和度低、血压低、发烧的情况要及时找医生解决。
术后第一天应卧床休息,避免活动,术后三天适当进行床边活动,术后一周可恢复正常的活动,但应避免创口撕裂和挤压。
乳腺自检并定期体检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好的预防办法,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应注意观察内衣、乳罩上是否有溢液污渍,是否会触及肿块,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的乳腺检查。
乳管镜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也可采用乳腺超声检查,对较大的乳头状瘤彩超可以见到扩张导管和肿瘤影像。
注意保护乳房免受意外伤害的风险。
佩戴柔软、合体的乳罩,使乳房在呈现优美外形的同时,还能得到很好的固定、支撑。
定期进行专业的乳房检查,定期拍摄乳腺X线片。感觉不适应及时就诊,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乳腺自检时,发现乳头溢液,结节等乳腺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4753点赞
[1]黎鑫乐,李雅,柴维敏.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其他良性病变[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9.024(004).337-343.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2-243.
[3]楼健颖,粟伟,魏树梅,等.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8.056(005).350-354.
[4]秦新裕.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普外科分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18-1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