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颊部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常发生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当过度劳累、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其他因素,使儿童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更易感染病毒。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病毒由原发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结或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脏器引发各种病变。
防御能力营养不良、缺乏锻炼、过敏体质或免疫功能缺陷、低下的小儿,身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症状较为严重,在气候改变较多的冬春季节更易造成流行。
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居住拥挤、间接吸入烟雾、被动吸烟等,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
患儿机会性接触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与其他患儿共用物品,密切接触传染源后,感染几率增加。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但感染发生率与季节、地区、年龄、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均有关。全年均可患病,但高峰一般发生在一年中温暖、湿润的季节,以夏秋季常见。此外,感染存在聚集现象。
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主要为散居及托幼机构儿童,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粪-口传播,即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又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人。
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即通过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飞沫传播,或者食用被污染的不洁饮食而造成感染。
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衣物、用具而传播。
儿童较成人易感,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
托幼机构的儿童比在家儿童易感,机会接触病原体增多。
因各种因素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群体。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以悬雍垂、扁桃腺和软腭边缘出现散在性小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和肿胀。在鼻咽部、扁桃体、软腭部出现散在数枚灰白色小疱疹,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逐步破溃呈黄色溃疡,通常4~6日可自愈,少数至2周。损害很少发生于口腔前部,牙龈不受损害。
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在症状发作时易波及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支气管炎、肺炎。患儿可有伴随咳嗽、咳痰,多有剧烈病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
疱疹性咽峡炎的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对消化道的黏膜也有相当的影响。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可以很快导致脱水,其表现有虚弱、极度口渴、少尿或尿色加深、皮肤干燥、口干、眼球下陷,患儿还可表现为啼哭时少泪。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可以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血压等,饮用大量含盐少或不含盐的水分来补充液体的病人尤易出现低钠血症,严重的病例可以出现休克和肾衰竭。
疱疹性咽峡炎的易感人群为7岁以下的儿童,儿童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全,有发生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
抵抗力较差的患儿或者本身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时,容易形成血行播散发展成败血症。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做好患儿的基本护理,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一旦出现高热不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防感染加重继续发展成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持续高热,腋温高于39℃,常规退热方法效果不佳或者高热持续48小时以上,出现疱疹性咽峡炎典型症状,应及时就医。
精神系统异常,如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等,应及时就医。
呼吸异常,如在安静状态、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呼吸增快,应及时就医,以免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循环功能障碍,如冷汗、手脚冰凉、心率增快或减慢,应及时就医。
脱水、哭而无泪、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应尽快就医。
成人有发热、咽痛的症状疑似为疱疹性咽峡炎后,在耳鼻喉科、呼吸内科就医,患者是小儿可以去儿科就诊。
如出现高热不退、惊厥、脱水等情况,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有哪些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了?
目前是否出现发热、咽痛、食物难以下咽以及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有无接触过发热、咽痛的病人?
有无药物过敏史?
根据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初步判断患儿是否为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在急性时相时反应会增高,可作为急性感染时的指标。疱疹性咽峡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会明显上升,对此,在疱疹性咽峡炎的诊疗中实施C-反应蛋白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部分病例有轻度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重症患者可有血糖升高。
用已知抗体,借助各种免疫学方法,检测标本中未知的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病毒抗原。
主要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主要就是通过免疫手段,对血清中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病毒抗体或物质浓度进行检查的方法,血清学检查的项目有多种,常见的有各种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的检查,各种病毒抗体的检查。
检查是否有肺部炎性浸润,密切关注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血清病原学为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的金标准,外周血检出柯萨奇病毒等抗原抗体即可确诊。
血常规可根据白细胞不变或降低、淋巴细胞升高初步诊断为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明显上升。
因感染柯萨奇病毒A16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病,但口腔损害较皮肤重。在发热后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疼痛性水疱,为栗粒状大小,手、足、臀部等处可出现红色丘疹,与疱疹性咽峡炎症状相似。当手、脚、臀部和膝盖部位有皮疹,以及口腔有溃疡,咽颊部有疱疹和溃疡时,可拟诊断手足口病。如果这些部位没有皮疹,只是口腔里有溃疡,咽颊部有疱疹和溃疡,根据病原学检查可诊断疱疹性咽峡炎。
为最常见的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症状与疱疹性咽峡炎症状相似。疱疹性口腔炎和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上区别主要包括以下:
病毒感染类型不一样,疱疹性口腔炎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导致,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传染。
病变的范围不一样,疱疹性口炎病变主要在口腔黏膜,甚至包括舌的表面还有口唇上面,而疱疹性咽峡炎病变主要局限在咽峡部,临床上包括软腭、腭舌弓、舌体后段等相关的一些部位,而且疱疹非常局限。
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无特效疗法,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为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注意生命体征,对症治疗。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高热不退及进食困难的患儿适当补充体液。
目前认为核苷酸类药物是疱疹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主要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和更昔洛韦。不良反应有注射处静脉炎、暂时性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还可以用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对多种DNA病毒或RNA病毒有效,可用于疱疹病毒等的治疗。
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常用的制剂有溶液、糊剂、散剂及含片。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复方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溶液漱口,皆有消毒杀菌作用。阿昔洛韦软膏或酞丁胺软膏局部凃搽。散剂,如锡类、西瓜霜粉剂等均可局部使用。含片,可用葡萄糖酸氯己定片、溶菌酶片等含化。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选用物理降温治疗。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湿敷可退烧,但是当病人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体温上升到39.4℃以上,切勿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证饮入量,维持体液平衡。进食困难者可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等。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成年病人每日主食摄入量为250~400g。
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15%~20%,成年病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0.8~1.2g;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伴消耗性疾病者增至1.5~2.0g。
每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5%~30%。
成人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5~30g/d。
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组成比例后,按每克糖类、蛋白质产热4kcal,每克脂肪产热9kcal,将热量换算为食品后制定食谱,并根据个体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
恶寒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头身重痛,口渴心烦;小儿有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口腔黏膜有充血、水肿,或有水泡。
疏风、清热、解毒、辛凉解表。
加味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板蓝根、甘草。
口渴思饮、心烦不安、口痛流涎。
清心胃热、养阴利润。
加味导赤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生地黄、川木通、淡竹叶。
大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全身和咽部症状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极少数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积极进行治疗,通常能治愈。
疱疹性咽峡炎预后好,一周左右痊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极少数重症患儿可能会死亡。
一般无后遗症,极少数因患儿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全,会引起脑膜炎。
根据医嘱一周后复诊,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项目。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口腔溃疡或疱疹会影响患者进食,因此要多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不宜过烫、过咸或过酸,避免刺激口腔溃疡,并要多饮水,同时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
饮食尽量清淡,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硬等食物。
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适当多饮水。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除了积极治疗之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护理,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勤晒衣被。
发热患儿应注意衣被不宜过厚,以保证散热。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有无伴随症状出现,如果发生警惕高热、惊厥,应及时进行治疗。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一旦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或其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诊。
观察患儿的饮食状况,如果孩子不吃饭并且一直哭闹应及时就诊。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家长帮助患儿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外用药物也要按照医生指导按时涂抹。
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时可及时就医,避免因为送诊不及时耽误治疗。同时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方式,以便做好相关隔离防护措施。
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吃生冷食物,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人接触儿童前,换儿童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孩子的贴身衣物以及平时喝水容器等应保持干净卫生。
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但若需要出去,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防护,防止病菌侵袭。
如果室外温度变化较大,注意适当的增减衣物,减少孩子的不适感。
4766点赞
[1]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7.
[2]王涛,易文龙.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