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癖是一种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反复出现自己无法控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但是却无法改正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这种偷窃没有目的性,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是窃富济贫或引人注意等,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据此可与一般偷窃行为相区别。本病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无特殊药物能够治愈,通常采用行为疗法或者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效果尚可。
偷窃癖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但是却无法改正。这种疾病的人群往往伴有一定的精神障碍以及人格缺陷,即偷窃癖患者以偷窃为乐。
反复出现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偷窃行为,并以偷窃为乐。
家人的漠不关心以及从小缺乏教育造成性格缺陷,最初通过偷盗引起家人的注意,随后逐渐无法控制,形成一种“习惯”。
偷窃癖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与性别、年龄无关,与地域无关。偷窃癖一般是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发生,具体发病率未见流行病学调查。
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有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比较自私狭隘、交往狭窄,最初通过盗窃来报复别人,随后逐渐无法控制,形成一种“习惯”。
偷窃癖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出现反复的且自己无法控制的偷窃行为,屡遭惩罚但却无法改正。偷窃癖的患者往往无其他伴随症状,但是易合并抑郁症以及双相向情感障碍等并发症。
反复出现且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但是却无法改正,这种偷窃没有目的性,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是窃富济贫或引人注意等,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这类人所窃的物品通常既对其本人无用又无特殊价值,他们一般都有能力购买或支付所窃物品。偷窃行为事先并无预谋和策划,也无协同作案者,得手以后他们常将窃得的财物随便扔掉或送掉,偶尔也将其悄悄送还原主。在一年里或一段时间里可反复多次行窃,大多数患者事后均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沮丧和自责自罪,但却无法自制,临床上也有少数患者从不感到懊悔或羞愧。
由于患者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长期抑郁症的患者易合并偷窃癖。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长期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易合并偷窃癖。
对于有性格缺陷的人群,出现疑似偷窃癖的临床表现,更应该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以明确诊断,行相貌体征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以确诊是否为偷窃癖。
若出现下列症状,应及时就医:
有性格缺陷的人群,出现无法控制的偷盗行为。
反复偷盗他人物品,无法正常工作学习。
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甚至抑郁。
若出现下列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或送往急诊:
因长期偷窃,出现抑郁、幻想,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危及生命。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有偷盗行为的?
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吗?
能控制这种行为吗?
能跟父母讲讲吗?
做过什么检查?
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自残行为、智力发育障碍等情况。
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脑部实质性结构的异常,该检查快速,适合患者常规检查。
怀疑患者因脑部肿瘤出现的精神问题时,行MRI检查更加清晰,但是该种检查耗时长,患者易出现焦虑表现,影响检查。
医生通过语言交流来观察患者当下的语言、神情、肢体动作、思维方式等,来判断是否具有心理的相关问题。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进行诊断:
近期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偷盗行为,但不是为了其经济利益。
偷盗时感到十分兴奋。
偷盗不能以个人的品行问题来解释。
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这种病人有时也会偷盗东西,但是往往会因为出现幻觉而发生这种行为,通过仔细问诊可以鉴别诊断。
偷窃癖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如口服丙咪嗪、锂盐、纳曲酮等缓解其症状。此外,采用自我矫正或者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效果尚可。
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症状,从而使患者更好的摆脱盗窃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胃肠道不适、便秘、视力模糊、心悸、多汗以及肌肉抽搐等,少数人可出现妄想、幻觉和粒细胞减少等。
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出现伤人伤己的行为。不良反应包括多尿、烦渴、体重增加、认知问题、震颤、镇静或嗜睡、共济失调、胃肠道症状、脱发、良性白细胞增多、痤疮及水肿。
抑制患者偷盗的冲动,有利于摆脱这种冲动。用量过大时会出现肝损害注意遵照医嘱定量服药。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矫正偷窃癖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厌恶疗法,如果一种行为受到了一个厌恶性的刺激(比如电击或催吐),这种刺激就会对神经反射产生抑制作用,并使其相关的行为反应逐渐消退。
有偷窃癖的人在矫正自己行为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要持之以恒,要坚定不移。
偷窃癖往往在进行3~4个月的长期间歇性治疗多数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通常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而如果再次复发,需要及时就诊。
偷窃癖进行3~4个月的长期间歇性治疗,多数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偷窃癖的患者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偷窃癖治愈后一般不需要复诊,如果再次复发,需要及时就诊。
偷窃癖的患者无特殊饮食禁忌,正常饮食即可。
偷窃癖的患者注意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时积极行心理疏导。日常生活中适度进行户外的体育锻炼,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情,并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内心。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生活中特别的注意,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时积极行心理疏导。
适度进行户外的体育锻炼,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多喝水,并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内心。
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及行为疗法的治疗,注意观察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依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偷窃癖的患者必要时积极行心理疏导,并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内心。
对于偷窃癖的患者,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往往更加重要,不要因为偷窃行为过度责骂,应积极就医解决问题。
偷窃癖的预防在于学会积极的进行心理疏导,家属及患者应注意自身的行为变化。当出现不受控制的偷窃行为时,应注意及时制止,避免偷窃行为长期持续下去形成偷窃癖。
偷窃癖的筛查需要患者家属及患者注意自身的行为变化,通常幼儿和青少年更应注意,注意是否出现不受控制的偷窃行为,并注意及时制止,避免偷窃行为长期持续下去形成偷窃癖,发挥预防的作用。
学会积极的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专制、压抑、指责、冷漠的教育模式。
出现偷窃行为时注意及时制止,避免长期下去造成偷窃癖。
4331点赞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7-79.
[2]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8-69.
[3]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1-102.
[4]谢斌主编;上海市医师协会组编.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精神科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3:1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