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印戒细胞癌是指富含细胞质黏蛋白和新月形细胞核的低黏附癌,低黏附癌同时包括分化差的弥漫型腺癌,患者可以有腹痛、食欲减退或消瘦以及恶性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以有消化道出血、腹水形成以及贫血等并发症出现,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及化疗为主,晚期胃印戒细胞癌相对于非印戒细胞癌化疗敏感性低,预后较差。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胃印戒细胞癌定义为根据细胞形态分为5种类型:经典型(Ⅰ型),组织细胞样型(Ⅱ型),胞浆嗜伊红型(Ⅲ型),小细胞型(Ⅳ型),间变细胞型(Ⅴ型)。
胃印戒细胞癌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可能与环境和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有胃部慢性疾病或癌前疾病者以及胃癌家族史者患此病风险较常人高,吸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可以诱发胃部癌变。
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火山岩地带、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等可直接或间接经饮食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与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而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
胃印戒细胞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人群2~3倍,多数研究表明E-钙黏蛋白基因(CDH1)突变在胃印戒细胞癌发生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研究,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性较不吸烟者高50%。
正常人长期接触或孕妇在孕期接触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化学品,或过量暴露在各种射线下,或服用某些药物,或染上某些病菌等,都可能诱发胃印戒细胞癌。
作息不规律,喜食烟熏、油炸、腌制食物的人群胃癌发病率相对更高;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与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胃印戒细胞癌的发病率近年有所上升,占胃癌总发病率的8%~30%。
容易发生胃印戒细胞癌的胃部疾病包括胃息肉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胃腺瘤的癌变率在10%~20%左右,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腺体萎缩、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可以发生癌变。
胃印戒细胞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人群2~3倍,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黏膜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的过程,涉及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相关改变。
胃印戒细胞癌的典型症状是腹痛、食欲减退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以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形成以及贫血等严重并发症。
腹痛是胃印戒细胞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开始较轻微,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逐渐加重,可以为隐痛、钝痛。部分可以有节律性疼痛,尤其胃窦胃癌更明显,进食或服药可缓解。老年人痛觉迟钝,多以腹胀为主诉,极少数癌性溃疡穿孔的患者也可出现腹部剧痛和腹膜刺激征象。
食欲减退和消瘦是胃癌次常见症状,将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显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的症状,部分患者是因进食过多会引起腹胀或腹痛而自行限制进食的。原因不明的厌食和消瘦,很可能就是早期胃癌的初步症状,需要引起重视。早期胃癌患者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大多数患者除全身情况较弱外,仅在上腹部出现深压痛。
这也是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即可发生。胃窦部癌也可出现幽门梗阻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以出现打嗝、嗳气等消化不良等症状,若患者出现肠梗阻,可以有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等表现,腹部可触及包块。
1/3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经常可以出现小量出血,多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部分可出现间断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呕血而就诊者。
胃癌伴有腹水,腹水形成原因很多,一个是由于胃癌晚期肿瘤的消耗,加上病人进食过少,营养不良造成的低蛋白血症,此外,胃癌的肿瘤细胞脱落至腹腔内引起腹腔内的广泛的组织转移产生的腹水。就是直接种植转移引起的腹水。
主要类型为铁缺乏所致的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由于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质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由于胃切除后抗贫血内因子缺乏,造成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贫血在胃部分切除病例中的发生率约1/3~1/2。
表现为体重减轻,腹泻及维生素缺乏等症状统称为吸收不良综合征。体重减轻在胃手术后颇为常见。有人估计约1/3的胃部分切除术者术后体重减轻,尤以毕氏Ⅱ式术后者为甚。腹泻多发生于清晨或餐后,一般不伴腹痛。脂肪泻亦常见。胃切除术后脂肪泻的发生率约10%,较严重的占1%~2%,亦以毕氏Ⅱ式手术后者为多。维生素吸收障碍的表现尤以B族维生素缺乏所致的周围神经炎、口角炎等为常见。
对于有胃部慢性疾病者,一旦出现症状加重或内科治疗症状无法缓解者,需要及时就医筛查癌变,确诊患者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立刻就医,避免危及患者生命。
发现腹痛、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以及贫血等严重并发症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恶心、呕吐、黑便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胃肠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是否有胃癌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有无胃部慢性疾病或癌前病变?
胃印戒细胞癌在胃镜下可直观发现病灶部位、范围,可找到病变组织并做活检以明确诊断,既能够定位,又能定性。因此胃镜检查对胃印戒细胞癌的诊断意义不大,其最终诊断须依赖于组织活检。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癌细胞50%以上不形成管腔或腺管,没有明显的癌巢,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癌细胞分泌粘液但多不排出到细胞外,由于胞浆内粘液增多,细胞核多被挤压到细胞的一侧周边,使整个癌细胞呈印戒状。有时癌细胞坏死和破裂也能形成粘液湖。
大便隐血试验持续性大便隐血阳性,对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可以用来做定位检查以及病情评估。当患者存在胃镜检查禁忌症时,X线钡餐能够发现胃内溃疡以及隆起病灶,分别表现为龛影和充盈缺损,但难以鉴别其良恶性。如有黏膜皱襞被破坏、消失或中断,临近胃黏膜僵直,蠕动消失,则胃癌可能性较大。
CT以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胃部消化道黏膜有无占位性病变,周围组织器官有无浸润,并且可以发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情况。
腹部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观察胃的邻近脏器,特别是肝脏和胰腺受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胃印戒细胞癌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结合患者内镜、组织病理检查以及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以确诊。
患者既往有胃部慢性疾病或有胃癌家族史。
出现典型胃印戒细胞癌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X线钡餐能够发现胃内溃疡以及隆起病灶,分别表现为龛影和充盈缺损
胃镜取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胃印戒细胞癌即可确诊。
消化道溃疡指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表现为反复或周期性发作的上腹痛,X线检查可见下象是壁龛或龛影,钡悬液填充溃疡的凹陷部分所造成,在正面观,龛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胃印戒细胞癌的典型症状是腹痛、食欲减退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以为隐痛、钝痛,X线钡餐能够发现胃内溃疡以及隆起病灶,分别表现为龛影和充盈缺损。
胃良性肿瘤按组织来源可分为上皮细胞瘤和间叶组织瘤,前者常见为胃腺瘤,后者以平滑肌瘤常见,一般体积较小,发展较慢,症状多不明显,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形状规则、边缘整齐的半圆形充盈缺损阴影,但周围黏膜和胃蠕动正常。胃印戒细胞癌的典型症状是腹痛、食欲减退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X线钡餐能够发现胃内溃疡以及隆起病灶,分别表现为龛影和充盈缺损。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治疗多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可配合药物治疗等其他方式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一般为长期治疗,但需要长期随访。
化疗多用于根治性手术的术前和术后,以延长生存期,晚期患者采用适量化疗,对于减缓肿瘤的发展速度、改善症状有一定的效果,化疗方案采用POF方案:紫杉醇,亚叶酸钙,同步奥沙利铂,接着持续静脉滴注氟尿嘧啶。
研究显示,弥漫性晚期癌症一线治疗失败后接受雷莫芦单抗(抗VEGFR2抗体)治疗。可以使胃癌总生存期明显延长,提示胃印戒细胞癌可能对于抗血管生成药物有较高敏感性。
作为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在23%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中过量表达,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紫杉类化疗药物可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
对于肿瘤直径小、无黏膜下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的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切除肿瘤。
适用于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已经侵犯至黏膜固有肌层或出现多个淋巴结的转移,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包括胃肿瘤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标准手术主要目的为根治肿瘤,应切除2/3的胃,并做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对于肿瘤早期的患者可考虑选择改良手术,该手术方式的胃切除范围较小,且仅针对必要的淋巴结进行清扫。若患者的胃癌分期较晚,应选择胃的全切术,必要时应联合切除周围组织器官,同时进行区域淋巴结的清扫。
该手术主要是以解决因胃癌引起的并发症为目的,如出现胃癌出血,应行止血手术;出现肠梗阻,应行胃肠道转流手术等,若胃癌患者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或者腹膜转移等因素,但没有出现并发症时可选择减瘤手术方式处理,但临床意义目前存在争议。
靶向治疗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常用药物有曲妥珠单抗、阿帕替尼等。
免疫治疗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过继性免疫制,肿瘤的免疫治疗旨在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依靠自身免疫机能杀灭癌细胞和肿瘤组织。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进展快,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部分能够减轻或消除胃肠道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通过综合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等治疗手段,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
胃印戒细胞癌经过治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比其它类型的胃癌要低,5年生存率为18 4%~44.1%。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治疗结束后1~3个月,需要定期复查粪便隐血以及内镜检查,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治疗后每年需要复查内镜以及腹部B超,看患者是否有腹部其他脏器以及淋巴结转移。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饮食应以易消化、易吸收的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餐次分配。
补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胃切除术后可发生不同程度消化吸收障碍,尤其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索C及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多食用铁、钙和维生素含量充足的食物,以促进创伤的修复,纠正和预防贫血,防止术后的骨软化病。
禁食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如酒、咖啡等;注意烹调方法,避免煎、炸、烧、烤、生拌、过分坚硬的食物等。
忌烟、酒,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限量摄入含粗纤维多及产气过多的食物,如粗粮、芹菜等。
胃印戒细胞癌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尤其是进行胃部手术的患者,优质的护理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退,促进患者恢复,此外,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加重病情。
患者需要了解各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用药,服用镇痛药时,不得随意换药或加药,若患者服用后出现皮疹、瘙痒、脱发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就医。
患者日常可以选择散步等方式,每次运动时间约半个小时为宜,尤其是术后患者,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的愈合。
术后患者应注意监测有无再次出现腹胀、腹痛、纳差、呕吐、消瘦、嗳气、反酸等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化疗患者在输注紫杉醇前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和H2受体拮抗剂预处理;输注化疗药物前预防性给予止吐药;治疗期间注意保暖,避免冷刺激。
胃印戒细胞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无法实现有效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避免一些致病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于胃印戒细胞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如平素常有腹痛、嗳气、食欲不振、饭后腹痛或大便潜血阳性等不适,经内科治疗未见有明显好转时,需要及时进行肿瘤筛查,排除癌变。
养成良好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少食多餐,避免抽烟喝酒。
保持平和的心态,特别是压力大的人群,需要注意调整情绪,适当的锻炼身体,避免患胃部慢性疾病。
患有胃部慢性疾病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尽量延缓病情发展,并注意自身身体变化,有不适或症状加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4614点赞
[1]孙鹤,黄体政,李洪德等.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1):106-112.
[2]苏彬,娄丽华,姬云飞等.清洗刷清洗胃镜活检管道速度对胃镜清洗质量的影响[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5):366-367.
[3]聂爱英,梁丽娟,雷超等.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6):914-9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