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血症临床上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冬春季节为脑膜炎球菌血症的好发季节,目前我国暂无此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脑膜炎球菌血症的主要病因是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致,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本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态及免疫力较差的儿童。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引起全身的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明显增加,产生循环障碍和休克。脑膜炎球菌内毒素较其他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因此在休克早期便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在6个月~2岁时抗体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力。临床上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冬春季节为脑膜炎球菌血症的好发季节。
脑膜炎球菌血症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5岁以下的儿童,本病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
营养状态较差的儿童,此类儿童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患病的几率较高。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可导致患者免疫能力下降,引发该病。
脑膜炎球菌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绝大数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初呈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常见于四肢、软腭、
常在发热后出现,其中以红色斑丘疹最为常见。
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寒战、高热,同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以及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恢复期患者可出现四肢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呕吐、食欲下降、消瘦等表现。
心肌炎是心肌炎性疾病,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心肌炎通常表现为无症状,有部分可能导致快速进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齐,可出现胸痛、心慌、发热等表现。在脑膜炎球菌血症的进展期,由于感染常常会并发心肌炎。
重症肺炎是以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重症肺炎,亦称“中毒性肺炎”或“暴发性肺炎”,是以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重型肺炎。当脑膜炎球菌血症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后,容易出现循环衰竭,出现重症肺炎的并发症。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脑膜炎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刺激征阳性,可能会发生癫痫。
感染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脑膜炎球菌血症严重感染可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脑膜炎球菌血症感染加重,细菌侵犯中耳,容易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脑膜炎炎症感染控制不佳,可发生全身各部位感染,其中化脓性关节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导致关节畸形、败血症等并发症。
若出现此病表现时,要及时就诊于感染科、神经内科、皮肤病科等相关科室,明确诊断,积极治疗。脑膜炎球菌血症可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脑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四肢出现斑丘疹。
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等中毒症状。
患者出现高热、昏迷、谵妄、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的症状。
患者出现肢端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等表现。
优先考虑前往感染科进行就诊。
若出现高热、昏迷、谵妄、抽搐、意识障碍等表现时,可前往急诊科或神经内科进行就诊。
若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四肢出现斑丘疹等症状时,可前往皮肤科进行就诊。
目前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有无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的症状?
既往有无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
院外是否进行相关检查及用药经过是什么?
治疗效果如何?
脑膜炎球菌血症会出现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在80%~90%以上,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血小板常减少。
肝肾功能可明确是否合并肝、肾功能的损伤,如白蛋白低下、转氨酶异常升高常提示肝脏损伤,肌酐升高表示肾脏损伤。
血电解质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如低钾、低钠等。
C反应蛋白对于鉴别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如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一般代表细菌感染。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典型的脑膜炎期,压力增高,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
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皮肤瘀点处的组织液或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作涂片染色,阳性率在60%~80%左右。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可以判断有无心肌损伤。
头颅CT、MRI检查可以判断颅内有无积液、脑室有无扩大等现象。
脑膜炎球菌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询问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有脑膜炎流行病史,在1周内有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可初步诊断为脑膜炎疑似病例。
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显着,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谵妄、休克等表现,可初步诊断为脑膜炎球菌血症。
在病史及临床症状明确的基础上,结合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头颅CT、MRI等相关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细菌学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即可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是感染结核病菌引起的急性脑膜炎症性疾病,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时间较晚,无瘀点、瘀斑、脑脊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涂片可检查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而脑膜炎球菌血症脑脊液白细胞多升高,以多核细胞为主。二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有显着区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蚊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与脑膜炎球菌血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脑膜炎球菌血症多以脑膜炎的表现为主,脑实质病变的表现不突出,脑脊液呈细菌性脑膜炎改变,涂片及培养可找到细菌,此为鉴别点。
其他病毒性脑炎可由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而脑膜炎球菌血症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通过实验室检查即可鉴别。
脑膜炎球菌血症主要是抗感染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主要有病原治疗、一般对症治疗等方式。包括抗感染、镇静、纠正酸中毒、防止休克等,综合治疗,可使病死率显着下降。
重症脑膜炎球菌血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此时需要急症治疗,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要目的。
首先要尽早应用抗菌药物,可联合用药。同时要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输注5%的碳酸氢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山莨菪碱,见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可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高度怀疑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要尽早应用肝素,使用肝素的同时要进行凝血时间监测。待高凝状态纠正后,应输注新鲜血液、血浆及应用维生素K,以补充凝血因子。
抗生素可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增殖,控制感染,避免感染扩散,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主要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等。为避免耐药菌的发生,在感染控制以后,体温正常,经过复查后要及时停药。
高热时要使用药物进行降温,常用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林巴比妥等,避免因高热出现虚脱、晕厥等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时,为防止脑疝的发生,可使用甘露醇进行快速静脉滴注以降颅压治疗。
若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躁动等意识障碍时,不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时,可酌情使用镇静类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暂无明确针对性手术方式治疗本病。
使用冰敷、温水擦拭等方式进行降温。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
脑膜炎球菌血症轻者如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多预后良好,并发症及后遗症少见。重症患者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较快,预后较差,其中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极差。
脑膜炎球菌血症普通型患者如及时治疗能够治愈,少数重症患者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较难治愈,易发生死亡。
绝大多数脑膜炎球菌血症患者可以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少数重症患者预后差,生存期较短,可能会危及生命。
脑膜炎球菌血症患者要根据病情程度及医嘱定期前往医院复诊,出院一周以后要前往医院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头颅CT等。调整用药方案,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复诊时间,三月或半年复诊一次。
脑膜炎球菌血症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脑膜炎球菌血症若护理不当,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学会正确的护理,对于疾病的预防及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防护,注意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并进行记录。
发病期间要加强卫生管理,给予保护性隔离,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防止疾病的传播或感染加重。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殊注意,要严格遵照医嘱用药,防止感染加重,产生心肌炎、重症肺炎、癫痫、感染性休克、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出现药物副作用,如耐药性的发生、药物过敏等,或经正规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或呈持续性加重,要及时就医,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进展。
脑膜炎球菌血症的病因主要是感染脑膜炎球菌引起,病因明确,针对易感人群要及早筛查,及早治疗。另外,预防上主要从生活调护、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染源等方面进行。
若患者基础疾病较多,且长期卧床并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类药物,近期与感染者有明确接触史。此时要进行健康检查,如血象、细菌学检查等,及时排除疾病的发生,早诊断、早治疗。
远离传染源,早期发现发病者要进行隔离,避免疾病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环境卫生,保持日常通风,尽量少去公共场所聚集。
有密切基础史的患者要及早进行筛查,发现异常时及早治疗。
适当增加体育锻炼,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避免病原菌侵袭,从根本上防治疾病。
5500点赞
[1]黄象安.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06.207.
[2]胡志强,张伶俐,李幼平,曾力楠,刘立立,陈媛,陈敏,全淑燕.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药物治疗循证指南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01):28-35.
[3]胡家胜,邓小龙,孙丹,毛冰,熊学琴,吴革菲,吴舒华,朱红敏,刘智胜.2016版《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0):726-73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