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多数是在外伤、湿疹或脓皮病病损基础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乳头状或疣状增殖、瘘管、溃疡形成等表现的慢性皮肤病。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全身或者局部使用抗生素的办法进行处理,也可配合激光、紫外线等进行治疗,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患者一般经过治疗可以痊愈,溃疡愈合之后可留有瘢痕。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尤以农民多见,一般都有外伤、虫咬等病史,随后出现继发感染。
由于轻微外伤、虫咬、湿疹和搔抓等,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皮肤,致病菌也可以是链球菌、大肠杆菌、双球菌、变形杆菌等,或是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低等,均易感染本病。
脏乱差的环境细菌多,更易感染此病。
皮肤有破损时细菌更易侵入人体,造成此病发生。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尤其多发于农民。
由于有伤口直接暴露在外面,细菌更容易入侵人体。
免疫力低下者或营养不良者对细菌的抵抗力差,更容易患上本病。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好发于四肢,尤以手、背多见。在外伤、湿疹或脓皮病病损周围发生红色小脓疱或小结节,互相融合扩大,可形成水肿性浸润斑块,其上可发生溃疡,表面有污秽痂皮,并有乳头状或疣状增殖,可伴有瘘管形成。
患者的四肢尤其是手背等处,在外伤、湿疹或脓皮病病损周围可出现于红色绿豆大小的脓疱。
一般是为红色的小疙瘩,触摸质感较硬。
小的脓疱、结节扩大融合可形成斑块,一般直径可大于1cm,呈紫红色,触摸有浸润感。
斑块处存在皮肤组织的缺损,溃疡边缘可向外扩大。
溃疡部位可出现形似菜花状的增生物。
局部皮肤感染破溃之后可出现具有两个开口的管道,管道可存有脓液。
部分严重者甚至可以形成瘘管,有脓液排出,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感染病灶一直未能妥善处理可产生败血症,出现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出血等症状。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病损处愈后可形成瘢痕,影响局部美观,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在感染后发生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尽早治疗。
当患者四肢出现红色小脓疱或小结节,且有外伤或虫咬病史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四肢的红色小脓疱或小结节互相融合扩大,形成水肿性浸润斑块甚至瘘管流脓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
有没有外伤史或虫咬史?
使用过什么药物吗,疗效如何?
观察皮损的形态、大小等特点。
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明确患者的血液某些指标是否症状,若存在感染白细胞等计数可升高。
主要是取患者皮损处的皮肤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判断,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好发于四肢,尤以手、背多见,以及有没有外伤史及虫咬史。
在病损周围发生红色小脓疱或小结节,互相融合扩大,可形成水肿性浸润斑块,其上可发生溃疡,表面有污秽痂皮,并有乳头状或疣状增殖。
病损处脓液培养出明确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挤出物为豆腐渣样物质,无脓疱,有比较明显的角化现象。
好发于摩擦部位,但不形成溃疡。
无自觉症状,可做真菌镜检及培养以助鉴别。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一般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造成的,致病菌也可以是链球菌、大肠杆菌、双球菌、变形杆菌等,治疗以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为主。
如庆大霉素,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青霉素G适用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利福平是半合成广谱杀菌药,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效。
可在病损处涂抹,具有消毒杀菌作用。
主要可以起到抗炎的作用。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也可采取激光、紫外线等办法予以治疗,激光可去除乳头状或乳头状增生物,紫外线可促进血液的循环,还有抑制细胞过度增长以及镇痛作用。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是细菌感染所致疾病,经过抗生素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但容易反复发作。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可以治愈,但易反复发作。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规范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定期复查,观察皮损恢复情况,直至完全治愈为止。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
营养不良的患者,应食用高营养、高蛋白食物,使身体状况恢复正常。
患者应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患者应忌食辛辣刺激类的食品、油炸食品、烧烤食品以及海鲜食品等,这些食品会加重炎性反应,使症状加重。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患者的护理以保持皮损部位干净卫生为主,避免发生再次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使用禁忌,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患者可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保持患者所处环境干净卫生,减少再次感染的机率。
定期监测皮损部位、形态、大小,以便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抗生素的使用禁忌较多,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严格遵照医嘱,有不良反应及时就诊。
由于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所以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防止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
经常运动,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对抵抗细菌感染有积极意义。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用杀菌肥皂勤洗四肢皮肤,减少感染细菌的机会,对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
4331点赞
[1]李伯埙,王俊民,肖生祥.皮肤病临床与组织病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74.
[2]李娟,徐祖森.慢性病用药指导丛书皮肤病性病用药分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0-51.
[3]郑岳臣,于光元.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3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