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叫做慢性中耳炎,大多是因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或未及时治疗造成的,通常表现为耳道流脓、听力底下、耳鸣,严重可能导致面瘫,甚至颅内炎症危及生命。患有慢性中耳炎通常选择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听力检查、耳道镜检或鼓膜检查来进行确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通过控制感染消除病灶达到治疗效果,少数较重患者需手术治疗,治疗周期通常为1~4周,经治疗后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对生活质量和自然寿命造成影响。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仅为耳道感染流脓,未对其他组织造成影响。
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组织可发生坏死;黏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
慢性中耳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脱落上皮的堆集,越聚越大,不断地向四周扩张,从而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有可能造成周围器官的并发症。
慢性中耳炎大多因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或未及时治疗造成的。患过急性中耳炎人群更容易迁延患有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所致。鼻腔、鼻窦及咽部的慢性疾病可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全身抵抗力低下或病菌毒力过强及耐药菌感染可能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中耳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其中革兰阳性杆菌较多,可有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近年来无芽胞厌氧菌混合感染有逐渐增多趋势。还可作发真菌感染,多为外耳道内真菌感染,中耳内的真菌感染很少见。
尚无具体流行病学数据,但据统计观察表明,儿童时期曾患过急性中耳炎的人群更易患有慢性中耳炎。
患过急性中耳炎的人群,急性中耳炎患者如为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转变为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为耳道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耳鸣,严重时可能导致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伴有眩晕、呕吐、发热、寒战。
流脓可反复发作,随着感染的控制脓液可消失,亦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等诱因再次流脓,甚至持续流脓。分泌物为黏脓性,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偶可混有血迹。
多为传导性聋,轻者可无自觉症状,当组织粘连或听小骨破坏等病变严重时,气骨导差可至40dB以上,甚至会出现混合性聋。
部分患者可有低调耳鸣,病史较长并有高调耳鸣,提示内耳损伤。
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人常见的主诉,按压耳屏后暂时减轻。
慢性中耳炎严重者可能伴有耳源性眩晕、呕吐、寒战、高热等症状。
颅内并发症,慢性中耳炎感染经血液向周围组织扩散,可能传达至颅内进而并发颅内感染,产生颅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膜炎、脑膜外脓肿及脑脓肿。
慢性中耳炎经血液传导,脓肿向外扩散引发颅外感染,引发面瘫、骨膜穿孔、外耳湿疹等并发症。
患者如耳道反复流脓、听力下降、出现耳鸣症状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医诊断,通过鼓膜检查、听力检查、颞骨CT检查来诊断是否患有慢性中耳炎,需要注意与慢性鼓膜炎、中耳癌、结核性中耳乳突炎进行鉴别诊断。
当患者出现耳道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耳聋、耳背、耳鸣,伴或不伴有眩晕、呕吐、头痛、寒战、高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大部分患者选择到耳鼻喉科就诊。
哪里感觉不舒服?具体怎么不舒服?
耳道有没有流脓的症状?
听力怎么样?有没有感觉说话听不清楚?
有没有耳鸣的症状?
以前是否患有急性中耳炎?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通过查看鼓膜穿孔的大小形态,鼓室内黏膜有无充血、肿胀等情况,来判断是否患有慢性中耳炎。
纯音听力测试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程度不一。
轻者可无异常改变,严重者中耳内充满低密度影像,提示伴有黏膜增厚或肉芽形成。
可清楚地看到鼓膜状态,观察鼓膜是否有充血、穿孔等。
通过鼓膜检查可以发现鼓膜穿孔,穿孔的大小不一,经穿孔处可见鼓室内黏膜充血,甚至长有肉芽和息肉,可以确诊患有慢性中耳炎。
通过颞骨CT检查影像学观察到鼓室内黏膜充血、增厚或长有肉芽和息肉,可以确诊患有慢性中耳炎。
反复流脓,鼓膜表面有较多肉芽与溃疡,但无穿孔,颞骨CT亦正常,可以鉴别。常因未能清净脓汁而无法窥清鼓膜,导致误诊。
中老年人好发,多为瞬状细胞癌。常有长期流脓史,近期有血性分泌物与耳痛,可有面瘫与张口困难。鼓室内或外耳道内有新生物,触之易出血。中耳CT可见局部腐蚀样骨质破坏,而非边缘钝化的压迫吸收,新生物活检有助于鉴别。
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起病隐匿,脓液稀薄,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多发性穿孔,有时可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害明显,中耳CT示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肉芽活检或取分泌物涂片、培养多可确诊。
慢性中耳炎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和改善听力,通常治疗周期为1~4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给予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滴耳,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鼓室黏膜湿润、脓液较少时,可用乙醇或甘油制剂等。
流脓停止耳内干燥后,鼓膜小的穿孔可自愈。穿孔不愈合应及时行鼓室成形术,彻底根治中耳慢性病变以保留或改善听力。鼓膜修补的方法有三种,包括夹层法、内贴法、外贴法。
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改善症状。
慢性中耳炎经过治疗可以治愈,治愈后不会对生活质量和自然寿命造成影响。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听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治疗后每1~2个月应进行复诊。
慢性中耳炎一般可以治愈,经过尽早治疗,没有后遗症。
慢性中耳炎患者经过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不接受治疗,可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出现颅外并发症,危及生命。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会出现不张性中耳炎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症、隐匿性中耳炎等情况。
慢性中耳炎患者经治疗后每1~2个月进行复诊,通过耳镜鼓膜检查观察是否有复发的迹象。
慢性中耳炎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尽量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易上火的刺激性食物和燥性食物。
术后当天患者应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粥类等,之后需清淡饮食,饭中少放盐、辣椒等调味品。
注意饮食均衡,适当的吃一些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同时也可以吃一些鸡蛋、水果、蔬菜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作息和睡眠习惯,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情,平日里可多做运动,这样有助于病情早日康复。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每天按照医嘱进行用药。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自然、清新的空气环境,不吸烟。
定期对耳部进行清洁,保持耳部的干燥、清洁,出现分泌物可应用棉签轻轻擦拭。
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防止诱发慢性中耳炎。
在擤鼻涕时要温和,不可用力过猛,想打喷嚏时不要捏住鼻子强忍,防止因感染导致慢性中耳炎。
日常洗漱注意防止耳部进水,疾病未痊愈之前不宜游泳,避免耳部进水。
当患者使用滴耳剂后,耳内轻微疼痛为正常现象,若出现不可忍受的疼痛需及时就医。
不可频繁自行掏耳朵,耳内耵聍有抑菌保护作用,且耳部有自净功能,可以自行将其排出。
对于慢性中耳炎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耳内卫生情况。
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分。
4572点赞
[1]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5-138.
[2]彭芮,骆文.慢性中耳炎患者改良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术前因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365-367.
[3]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