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恶性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又称成骨肉瘤,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其中一半以上的病例发生于膝关节周围。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疼痛和局部肿块,早期误诊、漏诊率较高。肿瘤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在一年内出现肺转移,预后较差,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血管扩张性骨肉瘤是少见的高度恶性骨肉瘤的变型,可发生于干骺端或骨干,流行病学类似于传统骨肉瘤,但发生病理骨折更常见。
该类型是少见的高度恶性骨肉瘤的一种变异,以小圆细胞为特征,和尤文肉瘤或其他恶性圆细胞肉瘤相似,而更具多型性,免疫组化或电镜可显示圆形细胞肿物的基质明显矿化,化疗较其他型骨肉瘤好。
其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软组织肉瘤,常发生在四肢、后腹膜等部位,呈浸润性生长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预后不良。
肿瘤多位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表现为骨髓腔内破坏和修复同时存在的肿物,肿瘤由纤维及骨组织构成,细胞分化良好,核分裂相少见。
亦称为多灶性骨肉瘤、骨母细胞性骨肉瘤、骨肉瘤病、硬化性骨肉瘤病等,是一种极少见的髓内骨肿瘤,恶性度高,肿瘤可累及多骨或单骨多处,常伴发肺内转移。
现代医学对骨肉瘤的病因尚未完全弄清,其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也尚不明确。可能与接触放射性物质及病毒感染相关,多见于骨骼发育迅速或身高较高者以及10~20岁的青少年。
在骨骼内积存的放射性物质均可诱发骨肉瘤,偶尔可引起继发性骨肉瘤。
下肢负重骨在病毒作用下致使细胞突变,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恶性梭形基质细胞。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突变或缺失的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肉瘤的危险性远远高于一般人,近年发现一些骨肉瘤患者也有Rb基因的突变。
应该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出现发生恶变形成骨肉瘤的可能性。
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会对身体产生慢性刺激,如3-甲基胆蒽等。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以及其他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均会加大患者患病的概率。
如果之前存在病毒感染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可能是肿瘤病毒、SV40病毒等。
原发性骨肉瘤在男性多见,而低度变异骨肉瘤则女性常见,年龄主要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原则上骨肉瘤可以发生在任何骨的任何部位,但多数发生在未成熟的长骨干骺端,90%分级低的骨肉瘤都可得到充分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15岁的青少年为疾病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年龄在10~20岁者约占所有骨肉瘤的70%,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5∶1。
骨肉瘤的典型症状是疼痛、肿块,最突出的症状为肿瘤部位疼痛,绝大多数患者均可出现此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远处转移,癌细胞会通过多种途径扩散转移,形成新的癌灶及并发症,在给病人身心带去诸多痛苦之时,更会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人生命。
最早出现的症状,初期呈持续性隐痛、钝痛,很快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疼痛明显。
最重要的体检发现是局部肿块,肿块大小差别很大,局部浅静脉充盈或怒张,皮温增高。
部分患者轻微暴力作用下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转移早期发生肺转移,晚期肺转移患者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发生于长骨骨干处的骨肉瘤可以并发骨硬化性病灶和内骨膜增厚,瘤体近关节时常合并功能障碍,若未能控制疾病进展需截肢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是从走路开始的,或者是走了一段路以后出现,通常在一百米左右,单侧或者是双侧的腰酸腿疼,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也称为间歇性跛行。
关节不论朝哪个方面运动都会受到限制,拿肩关节举例子,特别显著的是外展、上举、内外旋。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骨肉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可在发生膝关节上方或肩关节持续性隐痛时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
青少年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膝关节上方或肩关节肿胀,需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局部出现疼痛,尤以夜间疼痛为标志性特点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走路跛行、行动障碍,甚至出现局部发热症状应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优先去骨科就诊,手术切除病变部位。
在手术切除肿瘤以后在肿瘤科进行化疗。
哪个部位出现了疼痛?
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局部疼痛、肿块)
是否还有以下症状?(如走路跛行、行动障碍、局部发热)
既往有无其它病史?
表现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改变,以混合型景常见,肿瘤边界不清,皮质不完整,可见骨膜三角和或“日光放射状”现象,软组织肿块内也有不同程度的骨化或不规则的瘤骨阴影。
可清晰显示肿瘤骨内病变范围,也是检测肺部转移灶最为常用的手段。
能清晰显示骨肉瘤髓腔内浸润程度、反应区情况,发现跳跃病灶,明确软组织的侵袭范围。
病变部位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对于估计病变范围、发现卫星病灶或跳跃病灶,对手术设计、评估疗效等有临床实用价值。
对了解肿瘤的轮廓、软组织的浸润范围、肿瘤的血运情况、手术入路选择等有帮助。
碱性磷酸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治疗后可以检测该指标判断。
微创并发症少,活检通道应选择在设计好的手术切口上,手术时可完整切除活检通道,减少污染,减少保肢术的局部复发率,目前常在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阳性率在85%以上。
肿瘤部位疼痛,X线表现为骨组织同时出现新生骨和骨破坏表现,可以提示骨肉瘤,但病理组织学检查是金标准。目前临床上最常用Enneking分期,以肿瘤的组织学分级、 病灶范围、有无转移为基础,能指导手术及辅助治疗方法的选择。
为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形态多样,软骨帽盖厚者亦可见肿瘤端部有菜花样钙化阴影,而继发于骨软骨瘤的软骨肉瘤,软骨帽增厚更明显,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多量不规则絮状钙化点。
慢性骨髓炎发病隐匿,会导致患者出现轻至中度骨痛,无全身症状,很少有功能障碍。X线表现为干骺端髓腔内斑片状、虫蚀样骨破坏和层状葱皮样的骨膜反应。
骨巨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常见于长骨骨端,偏心的圆形或椭圆形溶骨性破坏,逐渐向四周膨胀性发展,但以横向发展更明显。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疾病。
骨肉瘤经病理确诊后,即开始前期的药物治疗,但切除肿瘤组织是骨肉瘤治疗中最重要的步骤。鉴于其发病率的增高,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该病的生存率。
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抗肿瘤治疗,常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禁用于酒精性或慢性肝病、哺乳期。
用于治疗白血病、乳腺癌、肺癌等,禁用于因化疗或放疗而造成骨髓抑制的病人。
适用于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癌,在适当环境下可用于放疗治疗或外科手术,禁用于孕妇或哺乳期以及肾功能不良的病人。
适用于急性白血病、支气管肺癌、软组织肉瘤,慎用于有痛风病史、肝功能损害患者。
适应于患者骨骼发育成熟或接近成熟者,重要神经、血管未受累;局部软组织条件允许,可以达到广泛切除的外科边界;术后预计功能优于义肢;患者有强烈的保肢愿望。
原则上要求做到根治或广泛切除,以防止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切除的组织应包括肿瘤骨和周围的软组织,强调无瘤操作概念,一切操作均需在周围健康组织中进行,截骨平面一般应距骨肉瘤两端5~7cm。
包括高位截肢和关节离断术,适用于对化疗不敏感的UB期或不伴肺外转移的DIA期患者。
肺转移瘤清扫术的适应症是原发瘤已切除,无肺外转移。经过正规化疗,肺转移瘤对胸腔相邻脏器无侵犯,每侧肺转移瘤最好不超过5个,且患者能耐受手术。
这种手术方法主要是包括同种异体或自体骨移植,自体骨主要采用腓骨,通过完全游离移植或吻合血管移植,可代替被切除的骨段,结合内固定或外固定以重建关节功能。异体骨移植也是保肢术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其有良好的骨骼强度,但存在骨不愈合的问题。
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手术肿瘤切除是否彻底,手术前后的放化疗,通常患者治疗结束一月后根据病情调整化疗方案。
骨肉瘤为恶性肿瘤,疾病治疗较复杂,多数不可治愈。
骨肉瘤经积极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是50%~70%。
少数患者会转变成软骨肉瘤、骨肉瘤或者纤维肉瘤。
通常治疗结束一个月后患者需要前往医院复诊,评估病情和疗效后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骨肉瘤治疗后应食用高热量、高蛋白、多微量元素、纤维素含量丰富的易消化食物,合理分配营养物质和餐次,避免食用亚硝酸盐含量多的食物。
不宜食用油炸、烧烤、煎炒等肥腻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
宜多吃具有抗骨髓病、骨肉瘤作用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淡菜、海蛤、裙带菜、杏仁、桃仁。
要经常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因为纤维素能加快粪便的形成和排出,改变肠内的细菌群,减少大便中致癌物质的产生和贮留。
骨肉瘤患者的护理以加强患者患肢功能锻炼为主,同时注意关节稳定,避免受到反复的冲击力加重病情,定时监测血常规,防止疾病进展。同时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了解各类化疗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
术后应多休息,减少患肢运动,避免挤压、撞伤等,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
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患者定时监测血常规,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情况,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要放松心情,学会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不要过分紧张。同时家属应该及时疏导和帮助病人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保护关节功能,避免关节受到反复的冲击力或扭力。家人应予以协助,随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予以疏导。
由于骨肉瘤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患者建立良好生活,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避免疾病加重有益处。
骨肉瘤在目前并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需通过早发现、早诊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当青少年出现骨头疼痛,特别以夜间疼痛作为突出表现时,应及时通过CT等检查,判断引起疼痛的原因,及时对因和对症治疗。
7789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8.776-777.
[2]牛晓辉.骨肉瘤治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4(05):257-260.
[3]耿磊,陈继营,许猛,冯辉,张国强,柴伟,杨晓曦,王岩.骨肉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1975-1978.
[4]李胜,王威,李建军.骨肉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59(22):99-102.
[5]罗善超,邹崇祺,梁周,赵劲民.骨肉瘤的精准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9,11(06):466-469+47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