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起自髂内动脉第1分支-髂腰动脉的腰支,故又称为下部附加根动脉,主要构成骶3节段以下脊髓的血供,亦可能参与腰段大根动脉的组成。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会引起下肢瘫痪,病变部位以下没有知觉,感受不到温度和疼痛,受压程度较重的时候会出现髌阵挛或踝阵挛,即脚和腿不受支配抖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候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血管疾病、手术误伤附加根动脉、巨大肿瘤压迫附加根动脉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下部附加根动脉大多发自髂内动脉的髂腰动脉腰支,因此在盆腔内进行手术时术时易将其误扎,尤其术中遇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为了快速止血,可能疏忽掉这条动脉,最后导致缺血症候群的出现。
因血管硬化,粥样硬化为病变引起血管栓塞所致。这种病因的症候群较为少见,且多为逐渐发生。
肿瘤下压迫该条血管时,也会导致下肢血供不足,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主要是由于腹腔内较为空虚,除非巨大肿瘤,一般不易对该血管形成压迫。
当患者盆腔区域遭受重大外伤,损伤累及血管或周围组织结构时,也会导致缺血症候群的发生,治疗时需予以注意。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状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61:1,发病年龄在15~80岁,平均44.8岁,高发年龄在40~70岁。其中血管疾病、手术误伤下部附加根动脉、巨大肿瘤压迫下部附加根动脉为主要发病原因。
易引起血管堵塞,易患此病。
对血管形成压迫后容易患此疾病。
可能因为手术损伤导致本病。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候群的解剖特点、血栓或损伤部位不同,对脊髓血供范围的影响不一样,因此症状差别较大,常见症状有双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由于血管的损伤或病变不一样,对脊髓血供范围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当病变位置较高时,双下肢瘫痪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受压迫血管参与腰段大根动脉的组成,从而导致双下肢瘫痪。
当病变局限于腰骶第三脊椎以下时,主要症状表现为马鞍区的感觉障碍和二便失禁症状。初期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此后神经损害呈进行性加重,出现下肢力弱、软瘫或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障碍。二便障碍也是因为控制括约肌运动的神经出现损伤,有时男性会表现为阳痿。
脊髓前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由于其供应脊髓前2/3部分,因此导致病变以下部位瘫痪,如发生于颈段,一般是下肢重于上肢,由于分布于下肢的传导束较为表浅,部分阻塞者则呈现肌力减弱。
主要为病变部位以下温觉与痛觉消失或减弱,但深部感觉与识别觉大多正常。
病灶以下部位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如出现髌阵挛或踝阵挛,则表明受压程度较重,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对于有明确外伤史、手术史,出现感觉障碍、双下肢瘫痪等表现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电生理、腰穿等检查可以确诊。
对于有明确外伤史、手术史患者,如果出现下肢温觉与痛觉消失或减弱,突然感觉不到冷热,感觉不到疼痛,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患者做完腹部手术后,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双下肢瘫痪,应立即就医。
骨盆受到损伤后引起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应立即前往骨科或神经内科进行相关检查。
如果出现休克、瘫痪等严重症状时,到医院进行急救。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出现了什么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
是否近期进行过手术?
骨盆有没有受到过外伤的情况?
是否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可明显减低;运动诱发电位异常,可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行压颈试验时结果显示为通常 ,用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脊髓水肿或梗阻,严重可不完全梗阻。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用以排除神经性病变,一般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一般来说,主要是用以明确腹腔病变,观察是否有肿瘤或其他肿物病变,用以进行疾病鉴别。本病患者,脊柱X线平片一般正常,MRI典型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片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度不均,可有融合。有的病例可始终无异常。
有相关手术史、外伤史,突然出现双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
血管造影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直接发现病变部位,通过X线可确定脊柱的受损程度。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候群通常在手术后出现,通过突然出现的二便失禁、双下肢瘫痪的症状,以及腰穿、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一般不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对有明确原因致压、手术误伤或其他原因所致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候群,应设法及早施术解除压迫,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
本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为了能使患者尽早恢复脊髓血供,一般采用手术治疗解除血管压迫,一旦确诊为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候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候群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及时解除对血管的压迫,恢复脊髓血供,患者的症状消失,一般预后良好。
患者经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但治疗不及时引起脊髓变性者,目前不能治愈。
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血供恢复良好,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会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出院后要按照医生的医嘱定期回医院复查,一般手术后7天要回医院复查伤口恢复情况。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状群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
注意低糖、低胆固醇饮食。
少吃多餐、戒烟戒酒。
多吃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鱼肉等,促进机体早日恢复。
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各种蔬菜和水果。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状群患者的护理主要是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观察病情,术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
进行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避免肌肉萎缩。
做好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下部附加前根脊髓动脉缺血症候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来进行预防,注意健康、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改善血管老化程度,避免血管损伤。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骨盆受到严重外伤。
不要久坐,每天至少运动1~2小时。
尽量避免熬夜,避免高油、高盐、高糖饮食。
4938点赞
[1]符伟国,岳嘉宁.主动脉夹层的神经系统并发症[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5):333-334.
[2]郑茜,王为珍,祝茗.脊髓缺血性病变临床分析[J].上海医学,2006,29(3):145-1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