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3小时至3日内,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脑膜间的潜在空间,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可因血肿压迫脑组织而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可因颅内压升高诱发脑水肿、脑疝危及生命。
急性硬膜外血肿大多是因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血肿一般发生在受力点及其附近,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急性脑膜外血肿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跌落和袭击等外力直接作用于头部,导致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损伤附近的脑膜中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而导致出血,其中以脑膜中动脉的损伤最常见。由于硬脑膜的骨膜层和颅骨膜在骨缝线处连接组织非常紧密,因此血肿通常被骨缝线所限制。急诊硬膜外血肿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脉和静脉易为骨折所撕破有关。急性硬膜外血肿在枕部较少,因该处硬膜与枕骨贴附较紧,且常属静脉性出血。
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率在闭合性颅脑创伤中占2%~3%;颅内血肿中占25%~30%,仅次于硬膜下血肿。
通常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年龄在20~30岁,很少出现在两岁以下的儿童或大于60岁的老年人。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两岁以下的儿童和大于60岁的老年人,分别因为不成熟颅骨的可塑性及硬脑膜已经和颅骨内板粘连,故不易发病。
急性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局部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出现颅脑损伤时可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此外,还可能伴随库欣反应,有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症状,可出现脑水肿、脑疝等并发症。
为急性硬膜外血肿最常见的症状,为外伤损伤软组织,引起皮下出血所致。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这类患者的意识变化有三种不同情况,原发性脑损伤较轻者有12%~42%在伤后到手术期间均保持清醒;原发性脑损伤较重者伤后昏迷,随后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又再次陷人昏迷状态,这类患者具有"中间清醒期"的典型病例,容易诊断,这类患者约占47%。因此,中间清醒期不是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性特征,其他创伤后损伤也可以出现类似临床表现;原发性脑损伤严重者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血肿较大时可导致颅内压增高,随着颅内压增高,患者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的典型变化。
由颅内压升高所致,表现为血压升高、脉压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伤后立即出现的局灶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系原发性脑损伤的表现。单纯硬脑膜外血肿除非压迫脑功能区,早期较少出现体征。但当血肿增大引起小脑幕切迹疝时,则可出现对侧锥体束征。脑疝进一步发展,脑干受压可导致去脑强直。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颞叶钩回疝时,患者则不仅有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紊乱,同时将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典型征象。
系血肿使局部脑组织严重受压所致,同时脑水肿常引起或加剧颅内压增高,所以临床表现往往与原发病变症状重叠,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瘫痪、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血肿较大时可导致颅内压升高,使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引起以嗜睡、昏迷、两侧瞳孔不等大,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活动障碍、生命体征紊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可迅速危及生命。
当颅部受到外伤时,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时,应高度重视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需及时就医,完善头颅CT、头颅MRI等相关检查明确,并进一步与急性硬膜下血肿等相鉴别。
当头部受到交通事故、跌落和袭击等导致的外伤时,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时,均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即使检查后暂时排除该病,但也应注意观察3周,甚至更长时间,在观察期内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若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瘫痪、两侧瞳孔不等大、生命体征紊乱等情况时,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就诊。
若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瘫痪、两侧瞳孔不等大、生命体征紊乱等提示病情严重的症状时,需要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
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
有无头部相关外伤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早期动眼神经刺激,患者瞳孔缩小、反应迟钝;晚期动眼神经麻痹、双侧瞳孔散大、反应消失。
CT扫描不仅可以直接显示硬脑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还可了解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及并存的脑挫裂伤、脑水肿等情况,应尽早做CT检查,并随时复查CT。
硬膜外血肿的形态在MRI上和CT相仿,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
颅骨X线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颅骨X线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要高度警惕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患者3天之内存在头部受伤史,伤后当时清醒,随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好转)期的意识障碍过程,结合CT检查显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双凸镜或梭形高密度影,一般可以诊断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需要和急性硬膜下血肿相鉴别。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确诊即应施行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凡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CT扫描所示幕上血肿量<30ml、小脑幕下血肿量<10ml、中线结构移位<1.0cm者,可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前提下采用非手术治疗。须动态观察神志、临床症状和体征、CT扫描,一旦血肿增大,即行手术。治疗原则如下:
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
药物有地塞米松、甲强龙、强的松等。
药物有氨甲环酸、卡络磺钠等。
急性硬膜外血肿体积幕上超过30ml、幕下超过10ml者;血肿厚度>15mm、中线移位>5mm者;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者,均可考虑手术,手术方法可根据CT扫描所见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应清除血肿,妥善止血。
氧疗可保证机体供氧充足,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可以减少脑组织损伤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预后,与手术前病人的意识水平直接相关,病情较轻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后可治愈,而术前昏迷的病人预后较差,死亡率颇高。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患者能否治愈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术前清醒、脑损伤轻、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只要及时诊断治疗,多数可完全治愈。
若术前已处于昏迷状态或脑损伤严重,合并脑疝、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很难完全治愈。
病情较轻者经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正常自然寿命。
若术前已处于昏迷状态或脑损伤严重,合并脑疝、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死亡率大约为40%。
术后需定期复查,具体复查时间根据病情决定,主要复查头颅CT,了解术后颅内情况。
若无特殊不适,一般15~30天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吸收情况。若期间出现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意识障碍等情况,需立即复诊。
非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饮食无特殊禁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若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饮食,术后一周予以普食。意识不清、吞咽困难、呛咳明显的患者,需暂禁饮食或给予鼻饲饮食。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芥末、花椒等,因为这类食物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重症状,且患者需卧床休息,胃肠蠕动慢,此类食物可加重胃肠负担。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
戒烟、戒酒。
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主要是注意病情变化,以便病情加重时能及时发现,术后注意保护术区、伤口及引流管,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及时通知医生。
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的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手术患者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导致逆行感染。
密切注意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改变,瞳孔不等大,呼吸、心率变慢,血压下降以及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往往提示病情加重,需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或及时就医。
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出院后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急性硬膜外血肿多是由头部外伤所致,故其预防的关键在于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个人安全意识,预防和避免各种意外导致的头部暴力外伤。
对于头部受到各种暴力外伤的患者,均应完善头颅CT排除该病。
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个人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意外。
尽量避免参加攀岩、跳伞等各类高风险运动,参加拳击、足球、篮球等较剧烈的竞技性运动时要做好个人颅脑防护,防止暴力外伤。
4267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702-1704.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1-192.
[3]单宝昌.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穿刺治疗109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01):72-73.
[4]计绍云,钟云龙,丁淑芬.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与处理[J].湖南医学,1998(01):3-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