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起源于卵巢间质,是非特异性间质细胞肿瘤中的一类罕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不易诊断,临床表现与其他卵巢恶性肿瘤比较无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胀、腹痛。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以联合化疗或放疗。
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可能与以下两种因素有关,一种为特殊基因突变,许多遗传综合征可与卵巢横纹肌肉瘤伴发。而另一种病因为孕期接触致畸因素,致使胎儿发生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
许多遗传综合征可与卵巢横纹肌肉瘤伴发,如李-佛美尼综合征(同时发生乳腺癌、胶质细胞瘤、骨肉瘤、白血病和卵巢横纹肌肉瘤等家族性肿瘤)是P53基因突变。
母亲服用大麻或可待因,母亲怀孕期间或婴幼儿有放射性接触史,母亲怀孕期间服用致畸药物,患儿出生时有窒息史,都可能发生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
长期接触易致癌因素者,尤其是射线、化学致癌物。
免疫因素,机体的免疫监视体系在防止肿瘤发生上起重要作用,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并随病情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
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多形型常发生于老年女性,胚胎型和葡萄簇型(腺泡型)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发病年龄在25~84岁,平均生存时间仅6~12个月,70%患者1年内死亡。
直系亲属具有横纹肌肉瘤家族史者,尤其是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病史。肿瘤被认为是一类基因病,直系亲属中发生癌变,同族中携带相同致癌基因可能性比正常人高。
孕期接受致畸因素所生胎儿,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的病因其中一条是先天性异常,孕期接受了易致畸的因素,如射线或致畸化学药物等,致使胎儿的先天发育异常。
早期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为无痛性肿块,随着疾病迅速发展,临床表现有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痛,可有尿频、便秘、腰骶部疼痛等压迫症状,易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导致相应功能障碍。
早期为无痛性肿块。
侵犯周围组织症状或肿块巨大时压迫症状。侵犯或压迫膀胱、尿道、阴道部位,可能会导致排尿困难、尿血、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内肿块;侵犯或压迫腹腔或盆腔,可能会引起腹痛、呕吐、便秘、腰骶部疼痛。
如果出现肿瘤转移,还可能出现慢性咳嗽、骨痛、淋巴结肿大、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肿瘤生长较快时,常侵蚀周围皮肤,正常组织被破坏,造成破溃,侵蚀血管后易出血。
肿瘤侵犯子宫或阴道后,造成子宫正常组织细胞功能,形成糜烂区。
反复出现尿血或少尿症状,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几率。
如果查体发现不明原因肿块,出现疼痛等不适或压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细胞及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排除卵巢小细胞癌、幼年性颗粒细胞瘤等可能性,以明确是否为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
如果瘤体破裂或侵蚀大血管,患者突发大出血、突发疼痛,尤其是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四肢发冷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如果查体发现不明原因肿块,出现疼痛等不适或压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或妇科就诊。
因发生部位为卵巢,也可就诊于妇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呢?(如疼痛、流血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有无反复发作?有没有加重?
发现肿块多久,疼不疼,有没有增大?
之前做过何种检查、经历过什么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恶性肿瘤的病史?家中有无横纹肌肉瘤病史?
可通过视诊和妇科三合诊观察有无肿块、异常出血、皮肤破溃等,并通过肿块大小及表面光滑程度、质地、活动度等判断是否为肉瘤。
血CA125、乳酸脱氢酶、胎甲球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可协助诊断恶性卵巢肿瘤。
包括B超、CT及MRI等,B超对病灶显示不如CT清楚,可用于穿刺辅助设备。CT可以清晰地了解病灶的发生部位以及病灶所累及的范围,病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便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MRI由于可多方位成像,因而对估价病灶的范围较CT优越,且对于囊内含有较高蛋白质或伴少量出血者,CT诊断有一定困难,但MRI通过病灶信号的变化,可给诊断带来有益的帮助,但所需时间较长,儿童病人常难以耐受,且费用较高。
腹水细胞学检查,可查到癌细胞,能协助诊断;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直接观察肿瘤的性质,并做活体组织检查,能确定诊断并作临床分期。
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体如下:
临床症状和体征,即症状,腹痛、排尿困难;体征,下腹部无痛性肿块。
卵巢肿瘤标志物升高。
影像学检查可见卵巢病灶的体积及累及区域。
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证实为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
除原发肿瘤的评估外,还需要完善胸片、骨髓穿刺、全身骨显像、必要时行区域淋巴结活检,对肿瘤进行全面的评估。
都可能出现腹痛、排尿困难,下腹部无痛性肿块等症状体征,需要进行活检可加以区分,活检病理不具有卵巢小细胞癌的结构特点,也无高血钙症。
原发病灶不在卵巢或者原发于其他组织结构,卵巢症状与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相似,但是患者同时会有原发病灶区域的症状,即身体其他部位不适,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鉴别出继发的横纹肌肉瘤。
一方面年龄较小的患者,还应考虑与幼年性颗粒细胞瘤相鉴别。另一方面,颗粒细胞瘤恶性程度小于原发性横纹肌肉瘤,原发性横纹肌肉瘤会在短期内呈明显恶变可以相互鉴别。
一方面通过临床症状,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一般不伴有高钙血症,而小细胞癌2/3伴有高钙血症,一方面肿瘤发生于单侧而小细胞癌几乎都是双侧,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活检病理鉴别两种疾病。
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急性感染期患者,应给予抗生素减轻症状。但若肿块较大,或侵犯范围较广时,可先行术前放疗或者化疗,待病灶缩小至可手术范围时,再行手术治疗。
针对急性感染期患者,药物治疗是减轻症状的有效办法。其常用药为头孢他啶、奥硝唑等。
全子宫+双附近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首先治疗方案,但若肿块较大,或侵犯范围较广时,可先行术前放疗/化疗,待病灶缩小至可手术范围时,在行手术治疗。
利用放射性杀灭肿瘤细胞,一类为术前放疗,可缩小病灶,减少手术切除范围;一类为术后放疗,针对手术无法切除干净的区域,补充放疗,达到治疗目的。放疗应根据年龄、部位选用。不良反应:皮肤色素沉着、骨髓抑制、乏力等。
包括术前的新辅助化疗和术后2年内的周期综合化疗,化疗在横纹肌肉瘤中极其重要,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方法。常用药物为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西他赛、表阿霉素。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差)、全身反应(乏力、白细胞下降、贫血)、脱发等。
利用中药可作为辅助治疗方式,提高免疫力,协助术后恢复等。
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治疗。
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的预后差,通常不能治愈,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在诊断1年内死于广泛转移,平均生存时间仅6~12个月。但建议患者积极治疗,治疗后根据医嘱进行复查,以延长生存期。
本病通常不能治愈,但是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绝大多数患者在诊断1年内死于广泛转移,平均生存时间仅6~12个月,70%患者1年内死亡。
最后一周期治疗结束后,至少1个月复查一次,连续3次;改为每3个月复查一次,连续1年;达到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3年;最后1年一复查。
患者需注意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病人因阴道流血、恶病质、化疗等原因致食欲不振、贫血、体重下降等,易引起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应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协助病人及家属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鼓励病人摄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索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纠正贫血、增强组织修复力和机体抵抗力。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肉瘤的护理包括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外阴护理、注意活动和休息等,而且鼓励病人倾诉内心感受,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休息和保暖;保持床铺的平整、清洁和干燥;鼓励卧床病人多做深呼吸、多翻身和有效咳嗽;按摩受压部位,防治压疮。
每天清洗外阴或坐浴、更换内裤,保持外阴的清洁和干燥。建议穿棉织内裤,减少化纤衣物对外阴皮肤的刺激。
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适当参加社交活动或正常的学习、工作,逐渐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化。
鼓励病人倾诉内心感受,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鼓励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
恶性肿瘤行卵巢肿瘤根治术,如肿瘤晚期也宜行肿瘤减灭术,并辅以化疗或放疗,以提高五年生存率,术前准备按妇科肿瘤术进行。如需做子宫切除或卵巢肿瘤根治术,还须用龙胆紫涂擦阴道穹隆和宫颈,恶性肿瘤术前应学做功能锻炼。
如恶性卵巢肿瘤术后留置化疗管,应注意妥善固定留置药管,及时更换敷料,保持腹部药管敷料的干燥。
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尚无权威组织及文献报道如何有针对性的预防,但通过避免促癌因素、提高免疫力等方法,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间接预防效果。
早期发现和治疗原发病灶是预防发生原发性卵巢横纹肌肉瘤的关键,高风险人群(即直系亲属具有横纹肌肉瘤家族史者;孕期接受致畸因素所生胎儿),应全面细致地进行检查(即妇科B超\肿瘤标志物),以求尽早发现,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避免促癌因素: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如烟草、亚硝酸盐、腌制食物等。
提高免疫力:生活中应当保持饮食均衡、少食刺激性或腌制食物。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控制体重,每周定期运动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身体抵抗疾病的抵御力。
怀孕妇女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射线、用药需要遵从医嘱、定期产检。
4843点赞
[1]姚丽婷, 王秋曼, 韩骁综述,等.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的研究进展[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 039(001):P.208-211.
[2]金燕, 张琪, 赵华.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9, 30(005):463-464.
[3]黄分, 佐满珍, 周全,等.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肉瘤一例并文献回顾[J]. 中国医师杂志, 2018(7):1100-11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