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癌为是一种原发于中耳或邻近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到中耳的恶性肿瘤,以鳞状上皮癌多见。临床症状以耳道流脓血性分泌物最为常见,伴有耳痛和头痛、听力下降、面瘫、张口困难、眩晕等。多为原发,其诱因可能是中耳的长期感染,据统计多数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史,其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人群,预后较差,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不足50%。
中耳癌患者中有长期慢性中耳炎史者占80%~85%,因此其发生可能与长期的炎症刺激有关,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发病与性别无关,以鳞状上皮细胞最为多见。
潜水、喷嚏、擤鼻、呕吐时都有可能用力过度,导致内耳窗膜破裂,尤其是很多人喜欢掏耳朵,一不小心就会损伤耳膜,引发耳部疾患,诱发中耳癌。
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Ⅲ型等都会引起病毒性内淋巴性迷路炎,而带状疱疹病毒会引起病毒性神经元炎和神经节炎,通过血液循环、蛛网膜、中耳黏膜等途径入侵耳部,导致耳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坏死,诱发中耳癌。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者,内耳血管基质成。由此可解释为何病人多因劳累、忧虑等因素诱发。
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等,会使内耳血管基质更易发生痉挛和形成血栓,诱发耳部疾病,从而埋下中耳癌的隐患。
本病常见于40~60岁的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是一种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的发生于中耳的少见恶性癌肿,基底细胞癌和腺癌很少见。
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可好发,好发年龄在40~60岁。
中耳癌的主要症状有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出现耳痛、听力减退或耳聋,多伴耳鸣,早期时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颈淋巴结肿大、面瘫、眩晕。晚期时内脏或骨骼可能会发现转移性病灶,还可并发张口困难、面神经瘫痪、颈淋巴结肿大等疾病。
早期的症状为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是中耳癌的一个重要信号。晚期癌肿侵袭骨质,破坏血管,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为早期症状,常为胀痛,晚期疼痛剧烈,为持续性,可放射到颞部、乳突部及枕部,在夜间侧卧时加重。
早期即可出现,但病人常因耳痛而分散注意力无法确知,随着病情发展,可彻底耳聋。
癌肿侵犯面神经可引起同侧面神经瘫痪,侵犯迷路则引起迷路炎及感音神经性耳聋,晚期可侵犯第Ⅴ、Ⅳ、Ⅹ、Ⅺ、Ⅻ颅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并可向颅内转移。
出现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持续长时间的耳部疼痛不适、颈淋巴结肿大、面瘫、眩晕以及因炎症导致的张口困难。
晚期耳部疼痛剧烈,可有持续性耳道深部刺痛或跳痛,并向患侧颞额部、面部、耳后、枕部和颈侧部放射,在夜间侧卧时加重。晚期癌肿侵袭骨质以及破坏血管,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神经症状:癌肿侵犯面神经可引起同侧面神经瘫痪,侵犯迷路则可引起迷路炎及感音神经性耳聋,引起相应症状,并可向颅内转移。
颈部淋巴结肿大:局部转移时可出现颈部包块,可发生于患侧或双侧。
转移性病灶:晚期内脏或骨骼也可能会发现转移性病灶。
中耳癌患者早期可因炎症、疼痛而反射性引起下颌关节僵直。
面部表情消失,并且表情麻木。
早期为传导性耳聋,晚期为混合性耳聋。
患者多年患中耳炎情况下,如果出现疼痛、血性漏液,并且持续性耳道深部刺痛或跳痛,应立即到耳鼻喉科或肿瘤科进行就诊。通过耳鼻咽喉CT检查、脱落细胞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患者多年患中耳炎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疼痛、血性漏液,应及时就医。
耳部疼痛剧烈,并且持续性耳道深部刺痛或跳痛,并向患侧颞额部、面部、耳后、枕部和颈侧部放射,在夜间侧卧时加重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出现典型症状,如血性分泌物、有肉芽、息肉样组织等症状,应及时去肿瘤科。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是否有出血、耳痛、听力减退、耳聋等伴随症状?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既往治疗情况如何?
有无药物过敏史?
主要是对耳部进行触诊可视诊,用于初步明确病情,可见外耳道或中耳腔有较多肉芽或息肉样组织,触之较硬易出血,并有血脓性分泌物,有时恶臭。
可明确良、恶性肿瘤的形态、大小、范围、邻近器官的侵犯与转移等,对某些肿瘤可作出定性诊断。可用于肿瘤的复查,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可鉴别血肿与水肿;还可观察放疗后损伤、坏死、纤维化及萎缩、腔道狭窄的情况。
可显示侵犯脑膜或腮腺等,信号与脑组织相似,增强扫描有强化。
本病确诊的金标准,对可疑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前庭功能检查、面肌电图、纤维喉镜、颈部超声等,有助于为确诊提供一定的支持。
诊断中耳癌,主要依靠临床检查,确诊靠活检病理诊断。凡遇下列情况要高度怀疑为中耳癌变:
外耳道深部或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样物质,切除后迅速复发或触之易出血。
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流脓转变为流脓血性或血性分泌物。
耳深部持续疼痛或跳痛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部体征检查不相称。
乳突根治术腔长期不愈并伴有顽固性肉芽的生长。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突然加重或发生面瘫。
外耳道肿瘤在临床上常见的包括外生骨疣、乳头状瘤和耵聍腺肿瘤等。大多为原发性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肿瘤,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有关。根据典型症状较轻微,借助组织病理学可明确鉴别。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演变而来,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根据典型症状通常即可鉴别,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无面瘫表现;不明确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中耳癌的治疗主要是早期治疗,对早期患者多采用先手术,后采用放、化疗;晚期患者则主要采用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同时也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但要注意术后的并发症。
中耳癌以鳞状癌细胞最多见,故目前选用的化疗药物以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和争光霉素为主。
根据病变范围行乳突根治术、颞骨次全切除术或颞骨全切除术,必要时行颈部淋巴结廓清术,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交替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等预防脑水肿。术后配合放射治疗,并辅以化学治疗等。
放射治疗通常采用钴-60和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术后放疗疗效比单纯放疗的治疗效果佳。主要因为中耳腔为感染灶,局部组织缺氧,放射线敏感度不理想,单纯放疗效果欠佳,剂量再大仍不易控制癌灶。
中耳癌很难治愈,但是由于此病的危害极大,若不尽快治疗,死亡率非常高。中耳癌预后欠佳,通常综合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不足50%。
中耳癌若能早期发现、早治疗,有治愈的可能性,但通常概率较低。
中耳癌经过综合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不足50%。
中耳癌的后遗症一般会有头晕、耳闷、耳胀、耳部不适、流脓等情况。
中耳癌需要复诊,通常术后一周内隔日作脑脊液检查,用以查看手术后的恢复情况。
中耳癌患者需进食半流质和流质食物,鼓励患者经口进食,注意营养补充,也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建议逐步过渡至普食,食物忌过热、过硬。
忌食熏烤、油炸、盐腌、煎炸食品以及过粗纤维、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
宜食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的食品;宜吃具有排脓、止痛及防治面瘫的食品;宜清淡、高维生素饮食,建议食用红薯、莴苣、番茄等。
中耳癌患者需注意耳部卫生,保持干燥、清洁,不要过分紧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免加重病情。同时也要加强生活护理,寻求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切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以防逆行感染。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与锻炼,避免劳累。
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
调整心态,稳定思想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紧张和激动。
中耳癌会造成患者咀嚼、张口困难,使得患者在治疗前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因而,在中耳癌术前护理中要充分估计到营养不良的状况,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性康复护理。
中耳癌治疗时进行颈清扫术的患者,会影响颈部的外观和旋转,对于双侧颈清扫患者从仰卧转为坐位时,需要家属帮助。
中耳癌的日常护理对于行颞骨部分暂时切除或全切术的中耳癌患者,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可依靠外科重建器官或移植或使用假体,以修复毁损的器官。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是诱发中耳癌的原因之一,预防中耳炎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及时根治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对于常年患有中耳炎的患者应进行早期的耳部筛查,早期诊断,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结合中耳癌临床早期症状,如血性耳漏、耳聋、耳内发胀,继而有耳深部跳痛,向颞部和枕部放射。
外耳道分泌物作脱落细胞检查,也有助于进一步的确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清洁卫生。
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道传染病。
掌握有关正确擤鼻涕的卫生知识,擤鼻涕时不要过分用力,以防鼻涕进入鼓室引起感染。
保持外耳道的干爽,洗澡、游泳后可以将一侧耳朵向下,空出里面的水,或用干布擦拭耳廓等容易清理的地方。
禁用硬物掏耳,防止鼓膜损伤。
4125点赞
[1]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5-146.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4-37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