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综合征是指盆底结构包括直肠、肛提肌以及肛门外括约肌等神经肌肉异常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如大便失禁、会阴下降综合征、肛门瘘、出口梗阻型便秘、慢性肛门疼痛综合征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或失禁,以及盆底压迫感、疼痛等。这些功能障碍有时以排便困难为主,有时则出现大便失禁,严重者异常痛苦。虽然对本症一些症状早有认识,但直到近年来才得以阐明。
盆底综合征病因不明,盆底功能的异常是由神经或肌肉异常所致大便节制和排便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以排便困难为主或以大便失禁为主的症状群。患者病变水平不一致,可能位于盆底,也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有的可能存在局部的解剖异常,例如直肠脱垂,有的病人在不同阶段交替出现排便困难和大便失禁,但其共同点是肛门直肠盆底功能障碍。
又称直肠型便秘,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排便时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不仅不能舒张,反而收缩,张力更高,以致肛门口不松弛,大便不能排出。
主要是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不能松弛,有时活动反而增强,丧失协调运动,导致肛门疼痛、排便困难。
主要由于胚胎期内骶部副交感神经在发育过程中,因机体有病毒感染或代谢紊乱等原因,致使远端肠道肠壁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发育缺如,使肠道处于长期收缩状态,引起近端结肠扩张与肥厚。
主要由于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肛门直肠神经失调,且多伴肛门外括约肌和直肠耻骨肌对直肠充盈扩张的反应障碍,引起排便困难,有的伴大便失禁。
多因排便时久蹲及过度用力、分娩损伤会阴部神经等导致。
主要是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盆底组织出现松弛或缺损,不能抵抗直肠排便压力,进而引起直肠向阴道膨出。
俗称“脱肛”,直肠周围肌肉和组织对直肠有牵拉、固定作用,保证直肠不脱出肛门,如向上牵拉的力量减弱或向下牵拉的力量加强,直肠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就会出现直肠脱垂。
指肛门及直肠周围以疼痛为主的一种症状,肛门处神经丰富、感觉敏锐,受到刺激时容易发生疼痛或剧烈疼痛,可发生在便时、便后或其他时间。
肛提肌综合征与肛提肌痉挛有关,多找不到明显病因。
痉挛性肛门疼痛,也称为一过性肛门疼痛,为肛提肌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为肛提肌痉挛、直肠肛管缺血或直肠痉挛所致,可能还与心理因素有关。
常因排便、坐位、尾骨创伤诱发,发作多在白天。
会阴下降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盆底肌肉变性、功能障碍,在安静状态下或用力排便时出现会阴下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盆底疾病。在肥胖、高龄、分娩引起外阴神经损伤、肛门手术后狭窄等,盆底肌群张力减退,由于用力过度排便可使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前壁黏膜陷入肛管而不易复位,并刺激患者产生下坠感,使患者更加用力排便,造成恶性循环,使会阴持续下降而形成会阴下降综合征。
多见女性,多于坐位诱发,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常在后半天,取卧位时有时可缓解。
又称为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主要由于神经的支配功能减退或消失,肛门括约肌出现痿废性改变,导致肌肉收缩力量减弱,出现大便失禁。
盆底综合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病人合并有产伤或既往有子宫切除手术史、盆底薄弱有关。亦有报道认为,女性性乱亦是盆底综合征病因之一。
经妊娠和分娩后导致其盆底肌力减弱,进而造成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综合征可能会造成肛门会阴部坠胀不适、排便不畅、排尿不尽、排便失禁、排尿困难、压力性尿失禁、顽固性便秘等症状,患者需及时就医治疗。
直肠系膜的损伤、退变引起直肠黏膜皱襞脱垂(直肠脱垂或内脱垂)、直肠功能下降、排便不尽、排便失禁、顽固性便秘、腹泻,肛门外括约肌松弛或痉挛,形成恶性循环,使会阴部组织持续下降,甚至直肠疝入阴道。
膀胱逼尿肌退变,排尿无力,长期膀胱残余尿增多,再加上尿道括约肌退变,膀胱压力与尿道压力差变化,在腹压增大的情况下,即可引起尿失禁,特别是女性尿道比较短,多产妇盆底器官组织退变,致盆膈下降,尿道与膀胱夹角变化,使膀胱与尿道压力差的缓冲减少引起压力性尿失禁,个别患者出现排尿困难。
慢性肛门、直肠疼痛多为肛提肌、尾骨肌痉挛所致,疼痛的表现根据病变类型不同,其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及程度差异较大。
因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及不尽,往往并发直肠脱垂。
由于会阴部异常下降或直肠膨出、脱垂及盆底疝形成,患者常感会阴部有下坠沉重感或盆底压迫感,检查时可见阴道近端有肠膨出、直肠脱垂及阴道直肠旁触及肿物。
盆底底合征属长期盆底肌肉损伤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若出现尿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以免对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降低生活质量。
若患者出现尿不尽、尿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若患者出现直肠脱垂、直肠孤立性溃疡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诊。
一般优先考虑到妇产科或消化科就诊治疗。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便秘、大便失禁、尿失禁)
便秘多久了?大便失禁多长时间了?
是否是新产妇?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
测定患者肛直角、肛上距、肠耻距及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和深度,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肠内脱垂、会阴部下垂及肛直肠角异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能记录耻骨直肠肌的肌电活动,以判断盆底肌是否受损。如在肛提肌综合征及肛门疼痛时,肌电图示盆底肌痉挛和峰值收缩;当盆底肌协调障碍时,肌电图活动增加。
作为便秘病人的筛选试验,既可以查明气囊通过的时间是否延缓,还可以了解排出道是否阻滞。
测压是便秘和大便失禁病人肛门、直肠生理功能评定的首选方法,可以提示肛门、直肠、盆底功能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和病变的部位。
对判断肛门、直肠感觉障碍引起的便秘有诊断意义。
有排便困难、尿失禁等临床表现。
查体见会阴部瘢痕,肛门指诊提示肛门松弛及缩窄无力。腹部用力模拟排便时会阴向下移动超过2cm以上,排便时见直肠脱垂于肛门外或于肛门内触及脱垂的直肠。
呈急性面容,下腹痛、体温高、心率快。若并发败血症,体温可达40℃;若盆腔内有脓肿形成,则呈持久的弛张型高热;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刺激症状,可根据临床表现相鉴别。
盆底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诱因,积极进行盆底肌群锻炼,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产妇产后多关注盆底肌松弛状况等。
如有直肠脱垂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
如口服或直肠给多库盐类药物,以软化粪便。经肛门直肠注入开塞露或灌肠,除软化、滑润粪便外,可刺激排便反应,改善排便困难。
直肠内脱垂合并肛门外括约肌松弛、盆膈下降,可进行直肠悬吊术+肛门环缩术。
阴道膀胱疝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可进行阴道前壁修补+补片吊带悬吊术。
阴道直肠疝合并直肠脱垂、子宫脱垂,可进行阴道后壁修补+直肠悬吊术。
压力性尿失禁合并子宫脱垂、盆膈下降,可进行补片吊带悬吊术。
可以艾灸双侧上巨虚、天枢、支沟、足三里、内关、百会、大肠俞、长强等穴位,治疗疾病。
有意识的对以对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加强盆底肌肉及尿道肌肉的力量,提供其对压力作用的反应性收缩力,这种方法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对产后大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效果不理想。
是采用仪器进行神经生物电兴奋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将电极探头放置在阴道内,通过传递不同的电流强度,刺激盆底神经,使盆底肌肉有规律的收缩,增强其程度和弹性,改善或恢复其功能,同时也能反射性和抑制膀胱异位兴奋性,使急迫性尿失禁得到部分或完全控制。
生物反馈是一种新型方式,通过计算机系统将产妇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以视觉或听觉的形式反馈,便于医护人员采用针对性措施改善产妇盆底肌力减弱的情况,同时利用电刺激被动锻炼产妇的盆底肌肉,达到增强肌力的效果。
盆底综合征患者通过进行手术、生物反馈治疗、盆底锻炼等,均能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后良好。
本病一般都可痊愈,患者无需过分担心。
本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遵照医嘱按时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每周定期至治疗医生处进行复诊,再次监测观察是否有疗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法。
患者不仅遵照医嘱按时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及服用药物或者手术,同时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宜忌,以对术后恢复或者疾病治疗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忌吃海鲜、韭菜、笋、菌菇等辛辣、刺激、好发之物,术前需要清淡饮食的习惯,以免血液浓度过高导致术中发生意外,术后辛辣、刺激之物容易影响手术切口的恢复。
宜进食黄瓜、西兰花,采取少盐、少油等清淡饮食,既减轻肠道肛门负担,又可保持愉快、平和的状态。
盆底综合征患者应注意加强生活护理,坚持进行盆底肌群功能训练,改善症状,还要注意合理膳食。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缩肛计划,加强盆底肌功能,一般每收缩10秒,休息20秒,每次5分钟,每天4次,还可以有氧运动,如产后瑜伽、康复体操、健胸运动等。
复诊时进行排粪造影、肌电评估、三维动态超声等监测,将患者的矢状位静息、Valsalva动作时肛直角变化等进行全面监测。
注意心理护理,采用诱导、支持、同情、启发等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盆底综合征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故患者的依从性和意志力也要加强,不可半途而废。
孕期及产后监测、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及治疗,是预防盆底综合征的首选办法。
产妇在分娩后42天需对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做全面检查评估,如果盆底肌群恢复不良要及时进行治疗。
多喝水,多吃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孕期避免持久增加腹压的活动,尽量不要憋尿,控制体重增加,防止巨大儿。
如有咳嗽、便秘都要积极治疗,否则会增加盆底压力,加剧盆底肌松弛,造成盆底肌肉障碍。
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过剧的收缩腹肌。
产后保证必要的营养支持,如果害怕产后肥胖而过分节制饮食,会造成肌肉缺乏必要的营养而萎缩,影响其对盆腔脏器应有的支持作用。
4792点赞
[1]陆燕运,黄婉珊.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及对盆底器官脱垂分度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2):125-127.
[2]钱春霞.盆底生物反馈联合中医护理对盆底松弛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5):133-135.
[3]邹安良,吴鹏,冯国虎,张端.盆底组织器官退变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106-107.
[4]曾立明,韩盛玺,张天.肠易激综合征与盆底综合征的交叉关系[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2(02):66-67.
[5]赵华,皮执民.胃肠外科学[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723-72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