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肿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多见的是甲状腺腺瘤,恶性肿瘤多见的是甲状腺癌。甲状腺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下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孤立性或多发性结节,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瘤的治疗尚缺乏病因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一般可以治愈。
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其原因不明,可能与性别、遗传因素、射线照射及TSH(促甲状腺激素)长期过度刺激有关,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
可能是由饮食中缺碘或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酶缺乏所致,病史一般较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长大,而于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大多数呈多结节性,少数为单个结节。
这是与甲状腺发育相关的先天性畸形。胚胎期,甲状腺是由口底向颈部伸展的甲状腺舌管下端发生的。甲状腺舌管通常在胎儿6周左右自行锁闭,若甲状腺舌管退化不全,即可形成先天性囊肿,感染破溃后成为甲状腺舌管瘘。本病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男性为女性的2倍。
又称DeQuervain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节大小视病变范围而定,质地常较硬。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典型的病史。
约占成人甲状腺癌总数的70%,而儿童甲状腺癌常常都是乳头状癌。乳头状癌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以21~40岁的妇女最多见。该类型分化好,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该病有多中心性发生倾向,且可能较早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需争取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预后现对较好。
约占15%,多见于50岁左右的妇女。此型发展较快,属中度恶性,且有侵犯血管倾向。颈淋巴结转移仅占10%,因此预后不如乳头状癌。
约占5%~10%,多见于老年人,发展迅速,高度恶性,且约50%便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常经血运向远处转移。预后很差,平均存活3~6个月,一年存活率仅5%~10%。
少见,发生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可分泌降钙素,细胞排列呈巢状或束状,无乳头或滤泡结构,其间质内有淀粉样沉着,呈未分化状,但其生物学特性与未分化癌不同。恶性程度中等,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血运转移。
甲状腺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射线照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过度刺激等共同参与其发病。
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甲状腺癌。
摄入过量的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一定程度上会诱发甲状腺癌。
在X光照射下甲状腺素合成大大减少,引起癌症,同时因甲状腺素合成较少,促甲状腺素就会大量生成,也有诱发癌症的可能。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过度刺激引起内分泌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系统平衡失调和甲状腺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碘对于甲状腺非常重要,碘摄入量较少,对于身体有影响。所以每天摄入碘的量一定要充足,以免引起甲状腺瘤。
情绪变化会引起疾病。有一些情绪原因引起的内分泌失调会导致甲状腺疾病,大多数人的甲状腺瘤,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引起。
家中电子设备较多、长期接触大型的机器等,这些辐射都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引起一些甲状腺疾病,甚至是甲状腺瘤。
甲状腺瘤是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瘤的发病率亦逐年递增。甲状腺瘤患病率约为1.9%,其发病的性别差异较大,通常女性为男性的2~4倍。甲状腺瘤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以15~40岁最多见。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瘤的发病年龄高峰不同,乳头状癌多在30~39岁,滤泡状癌多见30~49岁。
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在发病前一年内会遭遇巨大的心灵打击,或家人离世、或情感失意、或事业受挫、或学业压力。
有大量数据表明,肥胖是造成各种肿瘤的罪魁祸首,肥胖的人容易患肠癌、乳腺癌、肺癌等。
甲状腺肿瘤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经常和其他系统疾病伴发,比如乳腺肿块、小叶增生、胆结石、脂肪肝、糖尿病、肝脏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等。
消化系统的功能出现紊乱,身体营养供应紊乱,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变低,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甲状腺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常见的分别为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多数患者起病较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健康检查时发现结节,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颈淋巴结肿大、肿瘤转移压迫等症状。
甲状腺腺瘤生长缓慢,大部分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一般在体检时发现结节,结节多为单发,质地韧,表面光滑,没有压痛,不会侵犯周围组织。
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但不侵犯周围组织,也不会发生转移。
少数甲状腺腺瘤可分泌甲状腺激素,造成心悸、 多汗、消瘦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
甲状腺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结节,质地较硬、不光滑、活动度差,不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癌进展较快,短期内可以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侵犯邻近组织,造成局部疼痛。
随着病情进展,甲状腺癌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和耳后淋巴结,会出现相应部位淋巴结增大,表现为颈部可触及多发结节。还会出现肿瘤侵犯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当肿瘤侵犯交感神经时,会引起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一侧额部无汗等一系列症状。
当甲状腺癌进展至晚期,若癌细胞转移到肺部,会出现咳血、呼吸困难等表现;若癌细胞转移到骨骼,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表现。
如果甲状腺瘤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会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体重减轻、消瘦、食欲亢进、持续性心跳过快增快((>100次/分)、失眠、多汗、甲状腺肿大等。
甲状腺肿瘤压迫或侵犯颈部神经,会弓|起相应症状。当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 会造成声音嘶哑;当压迫颈神经丛,会引起颈部、肩部疼痛;当压迫交感神经,会导致Horner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面部无汗。
一般出现在甲状腺良性瘤的患者中,由于肿瘤长期压迫气管,可引发软骨塌陷,引发气管塌陷,出现呼吸困难等症,需要及时解除病因。
发现颈部出现肿物时,不论是否出现症状或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均应积极就诊,行血清检查、同位素扫描、B超检查、颈部X线摄片等检查明确诊断。
发现颈部肿物、颈淋巴结肿大、心悸、多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进食呛咳、咯血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潮热、暴食、消瘦、腹泻可以到胃肠科就诊。
什么时候出现甲状腺结节、颈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胀痛等症状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甲状腺结节、颈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胀痛等)
有没有接触过射线?
家中是否有其他甲状腺瘤的患者?
之前得过甲状腺病吗?
血清T3,T4在正常范围,各项功能检查多正常。检测TSH水平,以判断甲状腺功能状态。如TSH减低,提示结节可能自主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
可进一步明确肿物为实性或囊性,边缘是否清楚。肿物多为单发,也可多发,为2~3枚小肿物,同侧腺叶也相应增大,实性为腺瘤,囊性为甲状腺囊肿。
明确结节是否存有自主分泌功能,即“热结节”,“热结节”恶性可能性极小,一般不需再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若瘤体较大,正侧位片可见气管受压或移位,部分瘤体可见钙化影像。
甲状腺淋巴造影显示网状结构中有圆形充盈缺损,边缘规则,周围淋巴结显影完整。
对于B超发现的可疑恶变的甲状腺结节,可采用该方法明确诊断。
甲状腺瘤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结节、颈淋巴结肿大、心悸、多汗、消瘦、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同时结合可能存在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血清T3,T4在正常范围,各项功能检查多正常,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肿物为实性或囊性,边缘是否清楚,为单发或多发等结果可确诊。
甲状腺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等原则,对甲状腺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其中以手术治疗为主。
是一种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利用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tsh的分泌,达到使腺瘤缩小的目的。
高功能腺瘤引起的甲亢,可以用抗甲状腺药物或者是放射性碘-131,一般的高功能腺瘤对抗甲状腺药物是不敏感,比较适合放射性碘-131治疗。
适用于轻症和不适宜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者,如儿童、青少年及手术后复发而不适于放射性碘治疗者。此外,也可作为放射性碘治疗时的辅助治疗。
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在颈部前侧沿着皮纹弧形切开约5cm,分离甲状腺,完全切除甲状腺瘤及患侧腺体。手术中将切除的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良恶性。如果为良性,可只切除瘤体或者一侧甲状腺组织;如果为恶性,应酌情考虑是否要切除更多甲状腺组织,必要时还需要清扫肿瘤侧的颈部淋巴结。
利用核素发射出的β射线在病变组织产生一系列的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射线作用于组织细胞将其能量部分或全部移交给组织,通过辐射能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使机体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结构和性质遭受损害导致细胞繁殖能力丧失,代谢紊乱失调,细胞衰老或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射线破坏或抑制病变组织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可不发生或仅发生轻微的损伤。
甲状腺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等因素有关,良性甲状腺瘤经过手术切除,目前基本可以治愈,预后较好,恶性甲状腺瘤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消除甲状腺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甲状腺瘤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甲状腺瘤患者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症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甲状腺瘤患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1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甲状腺瘤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在术后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温热食物,保证规律进食。
甲状腺瘤术后,建议比较清淡的饮食,不要吃油炸、过于油腻的饮食。
应注意低盐饮食,咸菜、腐乳、咸肉、腌制品等含钠均较高,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尽量不要进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
术后可慢慢由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普食,注意营养搭配。
甲状腺瘤患者的护理以保证治疗效果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应注意术后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同时还应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作息。
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与干燥,避免摩擦、搔抓,解除刺激性较大的物品。
术后清醒后半坐卧位,利于呼吸,减少颈部充血水肿。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用法,不可擅自调整药量。
患者术后伤口疼痛,口腔分泌物较多,术后应加强口腔护理。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术后要关注伤口情况,特别是术后六小时内,观察伤口有无渗出、肿胀等,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甲状腺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远离可能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应注意早期筛查,以便于早期发现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尽早就医。
积极治疗甲状腺原发疾病,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紊乱。
远离各种辐射,做好个人保护,避免颈部照射放射线等。
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4988点赞
[1]胡品津,谢灿茂.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4-126.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下册.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23-325.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34-336.
回复快